新浪财经

寻找普世价值的公司治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8日 11:51 新浪财经

  文/尔行

  为什么古井贡酒的王效金、贵州茅台的乔洪先后落马,而张裕、水井坊等酒类公司的管理层却能幸运地完成MBO?为什么柳传志将杨元庆推到联想集团董事长后,今年又将郭为推到神州数码董事长的位置?为什么像宝钢、中铝这样的中央企业能大肆扩张,而很多民营企业却在萎缩?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汗牛充栋的企业成败类书籍中,都有不同的剖析与解答。但以公司治理这样的独特视角来解释的,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迄今为止仅有杨云高的新著《公司政治局——一部中国公司治理的微型断代史》。

  这本书选择2004-2007年发生的公司案例,来展现中国公司自身的变革与转型。该书作者认为,在中国企业改革的近30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代的关键词是放权让利、厂长经理负责制,1990年代是产权改革,其间伴有“三改一加强”,进入21世纪的头10年,公司治理不可避免地成为关键词。如果没有放权让利,就很难有后续的产权改革;如果没有产权改革产生了多元化股东,就很难有后来的公司治理。这就是中国企业改革的进化逻辑。

  其实,中国企业的改革有很多逻辑,这正是社会经济学科中丰富性、复杂性同时也是精彩性的所在。正如上文提问的,为什么像宝钢、中铝这样的中央企业能大肆扩张,而很多民营企业却在萎缩?从产业的逻辑角度看,集中度提高是个大趋势,在此趋势下让相对弱小的民营企业来整合同业中的大型国企,显然于理不通。

  但该书提出另一种逻辑可能,即企业离政治权力中心的远近。作者在书中认为,国有、民营、外资的力量对比,成为解读中国短暂公司史的视角与工具,而大型国企离政治权力最近,因而在整个中国公司群体中,它们无疑是处于一个金字塔式的上部,离政治权力越近者,所获得的资源越多,且被外延式地赋予更强的整合能力。央企中铝、宝钢如此,民企太平洋建设集团亦如此:太平洋与庙堂之近的喧器与落寞,与政治权力的近与远高度契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同为家族企业的福耀,却做着处江湖之远的纯粹商业,最终得到国外投行的青睐。作者将两个企业放在一个章节里进行对比,确有一番良苦用心。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生存于政治的真空里,跨国公司如此,中国的本土公司尤甚。但显然,这与古典经济学的愿望背道而驰。所以,一个企业如何与政治权力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尺度的把握最能体现企业家的高超智慧和艺术。在这方面,万科的王石是很成功的,同时联想系、中联重科等院系公司也干得非常漂亮。首先,这些公司都是精英治企;其次,它们都能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为关键的,它们都是国有控股的民营化机制,在政治与商业之间寻找一个动态的、最佳的结合点。所以该书作者认为,一定程度上,院系公司的治理经验具有普世价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书中对公司治理的解释,既沿用传统的书本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同时也进一步泛化为公司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不是同一个范畴,后者旨在提高效率、提高投入产出,前者则是设计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让公司管理层为股东创造最大化的利益回报,它实际上是公司体系中的“上层建筑”,某种程度上还可归入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的“机制设计”。更多地谈及公司的政治经济学,这可能正是作者将书名定为《公司政治局》的原因。

  (《公司政治局——一部中国公司治理的微型断代史》,著者杨云高,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第1次印刷,定价38元)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