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重塑中国式商业伦理和价值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9日 05:59 和讯网-《成功营销》

  文/桂楠 来自《成功营销》

  在现有制度约束下和巨大的劳动力优势下,中国依靠低成本模式也许还有意义,但是一旦我们不再有劳动力优势的情况下,该怎么办?笔者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和商业社会已经到了必须重新反思我们商业伦理和价值观的时代了。

  在不买“Made in China”一年后,美国自由撰稿人瑟娜·波基奥妮发表文章,讲述了在过去的一年里不购买中国制造产品的日子。波基奥妮声明,她并非是对中国产品有什么敌意,或者是希望自己的“壮举”可以从中国拿回一些工作机会,她只是想体会没有中国产品会是怎样的生活,也想看看自己可以坚持多长时间不买中国产品。她感觉到如今仍然可以过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但那样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越来越费钱。如今美国大众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与此同时,部分中国人也已经离不开“Made by American”了。

  注意一下,美国人离不开中国“制造”,而中国人离不开美国人“创造”。离开了美国创造就意味着要过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没有好莱坞大片、没有Google、没有iPod,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不便。

  仅仅这两个词语的区别背后则深含两种不同价值体系:知识经济体系和工业制造体系。前者掌握了价值链的最高端,掌握着定价权,而后者则丧失了定价权,丧失了创新的动力。

  不妨举两个例子来看看。一个是罗技鼠标的例子,每卖出一个40美元的罗技鼠标中国生产商只获得大约3美元,而其他的钱则被美国的设计、芯片和零部件赚走了。另一个是台积电的例子,英特尔模式是这样的:美国人设计方案,用电子邮件发出去,委托中国台湾台积电公司为其廉价制造大量芯片。中国赚取的利润只有2美元,美国赚取的利润要远远高于中国。

  或许这两个例子已经说明了处于世界知识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差异了。在现有制度约束下和巨大的劳动力优势下,中国依靠低成本模式也许还有意义,但是一旦我们不再有劳动力优势的情况下,该怎么办?笔者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和商业社会已经到了必须重新反思我们商业伦理和价值观的时代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方面就是我们需要颠覆自古以来的传统商业文化,另一方面就是放弃“代工文化”。

  “薄利多销”、“质优价廉”一直是中国传统的商业文化的核心,这在一个封闭的商业文化中,似乎是屡试不爽。然而,加入世贸五周年后,

反倾销、贸易壁垒、
人民币升值
、原材料涨价使得中国企业在传统的商业文化下生存得越来越艰难,很多企业甚至不得不关门大吉。

  挖掘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观念使然;另一点就是在国际市场没有定价权,不得不只赚取点加工费。2006年我们斗胆多卖了三五块,不少的企业长长舒了一口气。然而,如果我们不从观念上彻底进行改造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停留在被动的角色上。如何做呢?不要轻易降价,相反,有时涨价反而是一种获得竞争优势的好办法。涨价的基础是我们给顾客提供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一个天天都降价的企业,连利润和生存都不能保证,何以谈发展?

  近几年来,国际

奢侈品和很多所谓的“高端产品”在中国不断横行,而中国制造的产品只能为“穷人”和“落后的国家人民”服务。这就是传统商业价值观问题。我们的产品只有服务于日趋壮大的中产阶级,服务于发达国家的消费群体,拒绝暂时“低价格”以量取胜的诱惑,我们才可能获取更多利润,我们才可能掌握未来消费者的心智。

  在掌握定价话语权的这个角度,掌握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放弃长期的“OEM代工文化”。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只要“思考”就能赚钱,而新兴市场国家(例如中国)则只能通过“流汗”赚取很少的利润。

  世界是平的。只有在不远的未来,全球消费者愿意溢价购买中国的产品和服务的时候,我们的商业文化、我们的创新价值观,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创造的魅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成功营销网站:www.marketingchina.com.cn

  欢迎订阅《成功营销》杂志!

  订阅电话:010—8565031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