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国商业气候的四大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8日 16:19 《董事会》

  文/贾品荣

  一个好的商业气候意味着:一、税收合理,而且可以预期;二、通货膨胀率很低,从而投资者无须担心因通货膨胀而减少投资收益;三、汇率稳定;四、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能得到可靠的保障。

  与此相反,一个不好的商业气候意味着:不可预测的税收;高通货膨胀率;汇率不稳定,腐败等。

  一个好的商业气候,能吸引大量的投资流入;而一个不好的商业气候,如俄罗斯和伊拉克,可能无法吸引到外资。不仅如此,还会发生资本外逃。

  那么,2007年,中国的商业气候如何?

  解读之一:两税合并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两税合并后,外商的企业所得税由15%提高到25%;中资企业由33%降低到25%,这标志着中国的外资政策由优惠转向与国际接轨,有利于维护公平的竞争。应该说,降低税收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影响微乎其微,因为他们更关注的是投资的软环境。谈到这里,过去我们讲改善投资环境时,往往只是强调交通、通讯和水电等硬环境因素,而对软的经营环境重视不够。从国际看,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一些国家由于体制环境、法制环境、文化环境差,尽管这些国家对潜在的国外投资者提供了相当优惠的税收政策,但并未吸引到大量的直接投资;相反,东南亚的几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

马来西亚,并没有提供什么优惠的税收政策,也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却因为良好的投资软环境而获得了大量的资本流入。既然优惠的税收政策不是吸引资金的主要因素,那么,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开放的投资软环境,是最重要的。因此,两税合并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有利。

  解读之二:通货膨胀会出现吗

  从2003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连续4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同期CPI的涨幅分别为1.2%、3.9%、1.8%、1.5%,平均为2.1%。从1990年以来,17年的CPI平均涨幅为5.08%。也就是说,近4年的物价上涨率还不及17年平均水平的1/2。央行把防止通货膨胀作为其货币政策的最重要的目标,2006年三次调整存款

准备金率,2007年两个月内就调整了两次。这种微调,为防止通货膨胀出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2007年通货膨胀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解读之三:人民币走势如何

  中国政府积极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样的好处是,有助于提高国家形象,有助于中国更广阔地参与国际事物,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对话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因此,它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并不是说不动,人民币汇率仍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才是正常的。从经济学来说,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如果强行将人民币保持在一个数值上不变,它就不能反映外汇市场的变化,不能反映国内要素市场的变化,可以说丧失了反映市场信号的功能,失去了资本配置的功能,在开放的国际社会中等于放弃了一种强有力的宏观调节手段。因此,人民币作为价格信号,它的走势取决于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变是绝对的,有涨有落才是自然法则,才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走向一个新的制度平台时,还原它的宏观经济调节的杠杆作用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当前,中国的外贸和外资的总量、流向和结构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市场外汇的供求基础产生深刻影响。如果灵活性不够,不能通过人民币调节外汇市场,那将是不利的。由此看来,人民币具备稳定的条件,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利用人民币反映外汇市场和国际收支的状况,逐步回归它的价格信号功能,从而发挥人民币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

  同时,政府注意解决人民币的内外价值偏离问题:一是缓解人民币外部的升值压力。在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背景下,调节经济的内外平衡,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在总量方面,可以通过刺激总需求或者保持高增长来减轻汇率升值压力;在结构方面,通过调整关税水平和

出口退税率,放松资本流出管制和居民持有外汇的限制,进一步提高国内投资率,以及扩大消费、降低国内储蓄等。二是预防恶性的通货膨胀。央行的货币政策避免了货币在传导过程中偏离目标,适度控制了货币信贷的增长。三是增强公众对汇率变动的心理准备。在内外部压力减轻和公众有心理准备时,扩大汇率浮动区间,可以暂时缓解人民币内外价值的偏离程度。因此,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利于短期内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浮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并为长期内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奠定基础。

  解读之四:《物权法》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物权法》的出台,它催化信用中国的建立。意义有三:

  意义之一,解决国有资产长期无人负责的顽症。如果你是一个国企的领导者,你做任何决策,其未来的后果你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而且你的任期又是不确定的,未来的收益或许由别人去分享,那么,在这种制度安排下,你肯定追求眼前利益。于是,我们看到国企老总只有“种草”的积极性,而无“栽树”的积极性。那么,通过《物权法》,国家规定国企经营者必须对资产承担责任,这样就从法律上避免管理者以无偿转让或低价出售、低价折股等手段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和集体企业严重亏损、倒闭。目前,经济领域中受侵害最严重的恰恰是国有资产,一些国企被廉价地通过MBO的方式卖给私人,尤其卖的过程没有一个法则,基本是暗箱操作,没有实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那么,这些国有资产就悄悄流到了私人手里,造成了社会财富分配的极大不公平。《物权法》在这方面切实加强了保护。

  意义之二,为民企的发展扫除障碍。随着市场缺失的扩大化,信用危机、假冒伪劣、转型时期的制度缺陷、投机分子的暴利,为信用缺失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经济转型期,信用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以一个保守的数字,即以年6000亿元计,已占到我国GDP的10%—20%以上。为什么一些企业不讲信用呢?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小企业经营者深切地感到他们辛苦的所得没有可靠的保障。一个人如果预期所有权随时可能被剥夺,他就不会像真正的所有者那样作为。我国长期对私有财产在法律保护上存在纰漏,这就使民企缺乏安全感,没有长期的稳定。在项目选择上,宁可追求短平快,也不愿意为长期信用而投资,赚钱后急于把财产转移到国外。社会中出现的假国有、假集体、假乡镇,即所谓“戴红帽子”企业,就是因为财产不保障、产权不清晰所致。为什么个体也不讲信用?因为整个社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财产保障制度,不讲信用比讲信用成本低,于是个体就选择不讲信用。不保护合法财产,是中国市场信用差的制度性因素。《物权法》的核心是保障产权,它为民企进一步发展扫除心理和现实障碍。

  意义之三,把信用意识变成一种法律力量,这是最重要的。我国过去一些民营企业的经济案件只能当作民事案件处理,对失信者制裁不力。长期以来,中国更看重对公的财产的保护,而忽视对私的财产的保护。《物权法》将使私有财产与国有财产获得平等保护,从而在法律上建立一种有效的信用制度。

  总的看来,短期内,今年出台的新政策对商业的作用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从长期看,中国商业气候向好的方向发展,政策环境更加宽松,更加符合国际规范。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公关舆情研究所所长,博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