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牛文文:宗庆后这一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8日 14:56 《中国企业家》杂志

  本土企业家“置换股东”的成功经历,很难再在跨国资本身上复制

  文/牛文文

  宗庆后与达能之间的冲突,以及冲突的方式,强烈地震撼着中国的企业界。达能这样一家一贯被认为柔和、亲善、低调的“弱势”跨国公司,竟然如此强势、如此老谋深算;宗庆后这样一贯不把跨国股东放在眼里的强势本土企业家,竟是如此张皇、如此无奈!同情之下,倍感苍凉。不管这场冲突最后如何收场,中国企业史上的一页就此翻过去了。

  这是什么样的一页?

  第一, 本土企业家在资本面前一贯自信的“主人翁心态”,受到最后一击。

  由于过去20多年中国独特的发展路径,金融落后于实业,很多企业家是在没有外来投资的情况下,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在他们眼里,资本要么是“锦上添花”的银行,要么是不健全的

资本市场上的弱势小股民,再不就是准备退出竞争领域的国有股东。总之,“资本”的面目比较模糊,也比较弱势,可以“操之在我”。不少企业家历史上都有过成功“置换股东”的经历,有的还一换再换。即便股东绝对或相对控制了企业股权,企业家仍然会觉得“资本是过客”,自己是企业的永远的主人,资本不敢撤换团队。

  建立正确的资本观,是本土企业家走向成熟的一个关键因素。早在7-8年前,《中国企业家》杂志就开始关注企业家与资本的关系,记录过那些“没有股东的日子”里长大的企业家在“同盟的破裂”之后,变成“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的一个个故事。本来以为经过这些年接连上演的“资本变局”,企业家的资本观有所完善。现在看来,绊倒王志东的石头,还在困扰着宗庆后。

  第二,本土企业对跨国产业资本的认识,可能发生根本变化。

  达能是一家不太强势的跨国饮料企业,它有自己的品牌扩展战略。为什么它竟然能够顺利入股中国食品饮料领域所有重要的企业?十几年来,从乐百氏到娃哈哈,从光明到蒙牛到汇源,几乎一网打尽,无一漏网。以前它是低调的、柔和的,最近人们在乐百氏、娃哈哈、光明身上看到了它的牙齿。

  2007年初在采访《爱恨达能》时,我们很不理解的一个现象是:尽管已经有乐百氏、光明的前车之鉴,而且娃哈哈矛盾已经出现苗头,可还是一再有优秀的企业义无反顾地和达能开始合作,而且越是后来加入“达能大家庭”的人,越是自信。不知道他们和达能的合作协议具体是怎么签的,不知道他们是否了解达能以前和别人的协议,也不知道他们的协议是不是已经避免了“娃哈哈陷阱”,也许他们现在应该翻出协议来,再认真研究研究。

  达能事件告诉这些自信的企业家,跨国资本,尤其是跨国产业资本,决不像国有资本可以“运作”。不管开始多么谦恭柔和,最终一定会露出牙齿。那时,再诉诸民族、产业、企业家精神这样一些虚幻的东西,指望跨国资本会在民意和政府压力下让步,是不切实际的。那些刚刚和跨国资本尤其是产业资本开始了合作的本土企业家,应该收拾起没有道理的自信和狂傲,认真对待资本。“置换股东”的成功经历,很难再在跨国资本身上复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