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管理 > 毕博债务缠身陷入破产绝境 > 正文
创新是一个“魔术”,它使成功变得更容易。但如何创新,怎样选择正确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在正确的时间里把创新的点子变成实际的价值,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市场,无论对跨国公司还是本土公司,都将是巨大挑战
创新是一个持久的热点话题,进入21世纪,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创新型的研发中心的趋势在加强,一方面中国的宏观政策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也都开始强调自主创新。
那么,针对中国市场,企业该如何才能获得好的点子,该使用哪些点子,该如何作出重大决定,如何才能在合适的时间向市场成功地推出产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认识创新的价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挑战。
创新之路非坦途
创新与需求和竞争息息相关。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需求众多,企业需要研发中国市场本身所需的产品,因此需要更多的创新;从竞争的角度看,随着中国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关注,更多的业务模式、销售模式被介绍到中国市场,在此方面也需要通过创新来产生不同的策略。
但是在中国的市场、文化环境中提倡创新会遇到一些难题,会受到家庭、教育、商业等领域传统的人员管理体制的影响。
中国社会通常不会鼓励人们挑战权威,因为通常价值都是由父母、学校老师、商业领导等权威来树立的。而欧美家长一般认为,创新在教育孩子,发展自己的事业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人尊重传统,而传统即是权威。政府官员、学校老师、学生、企业员工都习惯于服从来自上级的命令,对学生、企业员工来说,他们会想到发表意见、有创新的点子,可能得到的不是鼓励,而是下意识的皱下眉头。
就目前而言,多数本土公司仍旧把创新当作高阶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在创新上,国外常见的是多种伙伴合作,即由大学、创新性技术公司、客户等一起合作,引导研究、协作创新,各方或提供投资,或提供服务,一起工作,共同从创新中受益。
尽管中国本土公司也有不少由自己的灵感碰撞,及由其他市场、其他行业、其他技术的灵感激发所带来的创新,但中国企业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内部文化,却对提倡创新造成了一定障碍。
同时,在创新的观念认识上,中国许多企业仍然都还认为咨询公司所提供的创新性服务应该是免费的。因此,要把中国企业及其他机构纳入到创新合作体系中还十分困难。
克服文化“惯性”
在中国,传统沿袭很难改变,但要想参与国际竞争,不可避免要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
针对中国市场,在创新的问题上,要依当时的商业环境、改革驱动力以及变革的必要性来看变革的可行性与可能度。这就需要跨国公司、本土公司共同引导人们去克服文化“惯性”,尤其在管理层要形成提倡创新的氛围,为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找平衡点。
对跨国公司而言,要针对中国客户做研发、搞创新。
首先需要远离国有公司正在做的事,因为受法规条例限制,在该领域搞创新难度相对较大;其次,需要尽快建立创新文化,引导中国用户改变文化“惯性”,通过建立一套衡量创新收益的科学机制,让他们了解创新的价值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商业规律。
在对创新内容的理解上,也需进一步引导。
创新并非只是人们通常所想到的技术创新。对企业而言,创新活动不仅仅是研发中心的工作,也是所有雇员的工作,内容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需求创新,即在充分了解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为消费者制造需求。
跨国公司的中国之道
对不同的行业,业务变化、技术变化一直都在发生。尤其在中国,政府决策和相应的执行速度很快,可以说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速度和能力西方国家也不见得比得上,比如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民众并不一定都知道未来25年是否会有足够的地铁服务。
中国现在发生的巨大需求变化,也将会改变或者影响跨国公司的创新方式。
跨国公司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需要调整、平衡很多事情,诸如文化上的差异,习俗上的差异,同时还要考虑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具体上如了解中国人、中国企业的办事习惯,办事程序、流程,针对这些客观因素,起用有当地经验但是同时又具有全球思维的团队,通过创新的程序、管理结构,在保持国际化特征的同时,实现本地化。
同时,跨国公司也需引导世界各地市场如中国市场发生必要的改变,如尊重知识的价值。在新兴市场上,衡量知识的价值并不能通过工时或者说简历上的经历来衡量,这需要建立起知识的回报机制,引导当地人们在观念上发生转变,让市场去证明知识的价值。
创新是一个“魔术”,它将使成功变得更容易。
但是如何创新,怎样选择正确的产品策略、市场策略,在正确的时间里把创新的点子变成实际的价值,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中国市场,无论对跨国公司,还是对本土公司,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文为麦汉荣向本报独家提供。麦汉荣曾在毕博美国工作超过12年之久;2005年5月加入毕博中国,任首席运营官;2006年3月,被任命为毕博中国咨询业务负责人。毕博是世界上最大的管理和技术咨询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