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严介和泡沫破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 13:57 《商界名家》

  文/ 陆永花 欧建斌

  今年中秋,月亮依旧是那么圆。可原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长、人称“大嘴”的严介和却根本没有了往日“月圆人也圆”的潇洒和风光——他的12处住宅,已先后遭法院查封。

  让严介和心情郁闷的当然不仅是“很多家不能回”,而是他如今债务缠身,麻烦不断。他掌控的太平洋建设集团及旗下数家子公司,总计拖欠多家银行4亿元贷款。日前,这些银行为追债,不惜撕下平日里温情脉脉的面纱,一窝蜂地将太平洋建设集团或其下属企业,乃至严介和本人告上法庭。他一手制造的太平洋财富神话的泡沫终于走向了破灭的边缘……

  泡沫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民营企业家天生的自卑使严介和特别热衷于追逐名利。尽管他曾有过亏损8万赚回800万的传奇经历,尽管他通过BT模式从政府手中拿到一份又一份令人羡慕的施工合同,但严介和在人们心目中仍不过是一个很有本事的包工头而已。

  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五千里。严介和说他站着是一座山,倒下了也是一座碑。“如果给自己打分,能和康熙、乾隆差不多。”心高气傲的严介和不甘默默无闻,更不甘只戴着一顶包工头的帽子,他要出名,要出大名。要想出大名,要想成为社会承认的企业家,就得有大动作,而媒体是最便捷的平台。

  严介和真正在媒体上露脸,应该是在2004年11月成功收购并救活濒临死亡的ST纵横。而让严介和最为得意的也是收购上市公司ST纵横这个大手笔,5个月3换ST纵横总经理,3任新官各烧3把火,把这家濒临危境的老企业救了起来,恢复上市。当时他就公开宣称此举就是为了“做名气”,赚不赚钱无所谓,就是要让人看看他严介和的实力。这期间,“幕后导演”除了严介和自己以外,还有太平洋集团文化部部长郭明全。

  郭明全原是新华社《江苏内参》副总编,能写一手好文章,搞策划也是拿手好戏。他抱着“研究企业与媒体关系”目的加盟太平洋,出任文化部部长。郭曾经对严介和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经营企业,我经营老板。”

  老板既然有“出名”的欲望,郭明全刚好可以发挥他摇旗呐喊的强项,开始着手策划媒介传播。2004年11月24日ST纵横成功摘帽恢复上市这一天,郭明全认为时机到了,在他的精心策划下,太平洋集团在南京、上海、南通三地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大造声势,吸引媒体和各界人士的眼球。为抓住时机推广太平洋的文化,郭明全联手江苏当地一家超重量级媒体,推出《翻天覆地看纵横》的长篇报道。以此为发端,江苏媒体开始爆炒纵横国际,爆炒严介和和他的太平洋。

  一时间,严介和的名字充斥着媒体。点击搜索引擎百度,“严介和”这一词目此便有了相当可观的网页条数。

  ST纵横成功恢复上市后的当年,严介和与他的“太平洋”又获得了三顶桂冠:全国民营企业十强、江苏十大新闻事件、中国十大杰出管理人物。

  严介和出名了。虽然还是仅限于江苏的一个“地方名角”,但他已经从媒体上找到了成名后的愉悦与快感。

  2005年,已经小有名气的严介和开始了在外界看来近乎疯狂的收购国有企业的行动,并将触角伸向了全国,在包头、长春等地严介和的身影频频出现,他已不甘于做一“地方名角”。

  严介和全身心的“作秀”和倾情的“表演”吸引住了英国小伙子胡润的目光。其实,早在2004年,胡润就开始关注严介和,但因太平洋不是上市公司,没有证监会权威的监管数字作佐证,那时太平洋也没有自己的网站,媒体对严介和的关注度也不高,胡润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将严介和放在了第66位。

  而到了2005年,胡润一下子就以125亿元的身价将严介和推到“榜眼”位置,仅次于家电巨头黄光裕。不可否认的是,胡润榜的炒作,使国企收购、重组、改制的机会和资源大量地涌到严介和身边。年底,据严介和宣布,太平洋建设集团签下的BT模式订单已超过2700亿元。至此,一部充满泡沫的肥皂剧上演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可严介和125亿元的财富还只是胡润榜上的数字游戏,他的成功还只是停留在那些充满幻想和变数的2700亿定单上。

  有意思的是,遍布江苏各地的“太平洋系”子公司,主要出资方严介和或太平洋建设集团很少投入现金,大多以机械设备作为出资。

  比如太平洋建设集团,其前身为太平洋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严介和以价值3800万人民币的机械设备出资,占股95%,张万峻以价值200万机械设备,占股5%。

  而江苏北极光化工有限公司(后更名江苏北极光橡胶有限公司)成立时,太平洋建设集团以实物形式出资80万人民币,占股80%,个人沙浩仁以20万人民币出资,占股20%。

  其他太平洋建设集团官方网站上的核心企业,如江苏太平洋酒业公司、江苏太平洋房地产公司、江苏太平洋装饰工程公司等,太平洋建设集团皆以固定资产出资形式占股。

  尽管以实物出资符合法律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实物评估等环节变数颇大。这是严介和财富泡沫的一大来源。

  对于严介和的财富,坊间多有猜测。而记者采访他时,他总是支支吾吾,神秘莫测。他在制造模糊,抛出悬念,让你去想像,想像得越多越好。

  事实上,严介和以及太平洋建设集团到底有多少资产,从来没有公开过准确数据;且所有与太平洋建设集团有关的数据,均出自严介和一人之口。甚至面对外界的频频追问,严介和也只是用“超过百亿”这样含糊的说法来界定自己的资产规模。他的解释是,从未对集团内各个企业的财务进行合并报表来核算,因此无法准确对外告知集团的资产总额。一个体系庞大的集团企业,其资产状态却如此不明晰、不透明。因此,银行频频向太平洋系统讨债时,不免引起外界的揣测和疑虑。

  这让人想起南德经济集团总裁、由首富到首骗的牟其中。当年记者采访牟其中时问及其资产,他笑而不答,而是让记者去猜去估去想像,想像得越多他越高兴越得意。

  可泡沫毕竟是泡沫,银行讨要的4亿元贷款只是严介和125亿元财富的零头还不到,何至于让严介和惊慌失措,奔波于多家银行之间,请求宽限。

  而位于南京五台山1号、代表严介和财富象征的江苏红商务俱乐部近日黯然易主,香港咸美顿酒店管理公司全面进驻,打算将此改造成一个面向公众的物美价廉的餐厅。在此之前,“江苏红”却是一个神秘的传说。作为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创始人严介和接待地方官员和洽谈生意的场所,这个占据了太平洋建设集团总部两个楼层最醒目位置的俱乐部,除了耗资8000万元极尽奢华的装修之外,更以其标榜的“进来的不花钱,花钱的进不来”,引来无数遐想。

  可如今已物是人非,“江苏红”成了他人掌控的乐园,成了严介和财富梦想败落的见证,不免让人心生悲凉。

  南京华夏银行人士说:严介和欠我们的实际是3900万元。这笔款子早已到期,由于其按时还款有困难,出于对长期客户的支持,在其增加担保后,华夏银行南京分行对该笔贷款进行展期(专业术语、即延期一年)至今。然而,号称资产上百亿,集团企业数百的严介和及其太平洋建设集团竟然连每个季度120多万的利息都不能及时支付。为了能让他每季度还利息,我们信贷部的人,要盯在他们后面“讨要”。对于严介和其人及太平洋建设集团所蕴藏的风险,我们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根据双方合同规定,我们有权行使“不安抗辩权”,宣布贷款提前到期并回收贷款,保障银行的合法权益。

  严介和的财富泡沫处处泛滥,就连他的私人住宅也是泡沫四溅。当法院的人查封严介和的住宅时,却无奈地发现这是一幢幢按揭商品房,连汽车也是贷款买来的。

  而福布斯市场部人士表示,福布斯榜单所呈现的是真实、完整的企业信息。去年福布斯制榜时,曾经对严介和的资产做过详细调查和了解,“发现其资产存在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包括产权结构和现金流都不是很清楚”,最终“认为他不符合福布斯的上榜条件,因此我们没有收录他”。耐人寻味的是,福布斯的上榜门槛相对较低,只有区区5亿元,严介和竟然与福布斯无缘,实在是耐人寻味。

  严介和有一段名言:“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心梦可以到达。”也许那一串串泡沫正是严介和的心梦所及。

  玩弄权谋的石头最容易砸了自己的脚

  严介和的快速发家,玩的拿手好戏是所谓的BT模式,即带资建设再移交,业主分期还款。这一经营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从政府拿单,再利用政府信誉向银行申请贷款,利用银行短期贷款启动项目,再靠占用下游供货商或工程队资金,最终获得政府的长期回款。

  这是“八个杯子七个盖子”的游戏,是一个投机取巧的权谋,是“空手套白狼”的把戏。严介和依靠自己的小聪明,用BT模式确实也赚了不少钱。这一模式环环相扣,貌似保险,其实也是在走钢丝,BT模式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出意外,则可能酿成泡沫。

  比如拖欠下游账款,工程队拿不到钱自然就把业务停下来,业务停下来就不能如期完成任务,业主自然就不会按期付款,这样银行的贷款就不能按期归还,政府那边也不高兴,太平洋建设集团如今就是陷入这么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2003年8月,太平洋建设集团以BT模式与如皋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签定了道路工程施工协议。该项工程中,设备部分造价约2000万元,工程部分造价约8000万元。

  当时双方约定,在项目建设期内,如皋方面支付工程预算造价的25%,即2000万元;当施工量达到50%时,支付工程总造价的15%,即1200万元(800万元现金,400万元用100亩土地低扣);施工完毕交付使用时,如皋方面再支付10%,即800万元;余款6000万元在项目结束后,分三年还清,每年年底支付总工程款的25%,即2000万元,而上述款项的支付由如皋市政府担保。随后,太平洋建设以此项目向中行南通分行申请贷款5000万元。

  后来由于太平洋方面资金不到位,如皋项目工期一拖再拖,到规定时间才做了一半,太平洋建设最终被赶出了如皋。

  事实上,在拿到如皋项目之前,2003年3月,太平洋建设集团收购了当地一家国有企业——如皋橡胶厂,并将其更名为江苏北极光橡胶有限公司。然而,在几番变更之后,该公司的业绩并未能出现明显好转,2005年8月,太平洋建设集团将该厂转手给了当地一家民营企业。

  这堪称是新闻报道中对BT模式制造泡沫最为详尽的个案描述。

  严介和其实从1996年就开始在欠发达的江苏苏北地区搞BT模式,在那里他只是闷声发财。严介和想通过低价收购国企并重组的方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相比于前一种赚钱方式,后一种似乎要轻松得多,而且速度要快得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严介和正是在收购国企上面栽了大跟斗。严介和收购欠发达地区国企有“四不”:很少或根本不进场尽职调查、不管各自所处行业相差多么悬殊、不需要提供收购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加之严介和缺乏收购成功最为关键的人才和整合能力,其收购与整合当地国企的成功概率很低。而且,收购的一个直接负面后果是:要整合这些企业,严介和需要投入太平洋集团的大量资金,一旦这些资金不能很快产生现金流,出现危机也就在所难免。

  在南京某商业银行人士看来,严介和在江苏一方面遭遇众银行逼债,另一方面因为收购各地30多家国有企业后整合并不顺畅,与各地方政府的合作出现问题,“他后来把业务重点放到内蒙古、东北等地,其实就说明他的模式在江苏已经行不通了”。

  太平洋建设集团2005年财报显示,公司当年主营业务收入高达25.44亿元,净利润近10.6亿元,资产负债率不过22.5%。对这样一个报表上花团锦簇的企业,4亿元银行欠款,意味着财务报表上水淋淋的数字和浮光掠影的泡沫。

  有识之士认为,一环套一环,不确定性的东西有时会脱离人的控制,严介和之所以负债缠身,是基于一种不能闪失的设计,权谋虽然可以得逞,但有时也会失败。

  人们把“太平洋”突然泡沫泛起归咎为资金链的断裂,但资金链断裂只是“太平洋”尴尬处境的导火线而已。仅仅将资金链的断裂作为“太平洋”危局的原因,是偏颇的。这就像我们把一场战争的导火线错当作战争的原因一样,因为导火线总是偶然的,是表面现象。比如三株的倒下,真的因为几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了一个老汉吗?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巨能钙突然被市场击毙,仅仅是因为河南一个小报记者的一篇负面报道吗?仅仅因为川酒勾兑事件,就使泰池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吗?而爱多的崩溃,只是因为资金供应断流吗?其实这些企业的突然“中风”,是其权谋文化积弊所致。爱多、秦池的赌徒心态,以巨额资金攫取央视标王头衔;三株、巨能钙勾心斗角的组织框架,无休止的“窝里斗”掏空企业的竞争力;而太平洋玩的是“8个茶壶7个盖” 的“魔术”,靠不断变动茶壶盖来保持茶壶的水温,在资金运作上难免拆东墙补西墙,投机权术昭然若揭。

  眼下严介和正遭遇信任危机,至少在江苏银行界的部分人士看来,严介和已经不是一个合格的借贷者。“我们现在已经不敢跟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关联公司打交道了,一个公司不行了,就换个公司来,防不胜防。”2006年9月22日,浦发银行苏州分行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某媒体记者采访时就如此表示。

  严介和的泡沫在江苏泛起,他又使出了金蝉脱壳之计。2006年5月,上海苏商建设集团成立。9月25日,一位接近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人士对记者声称,苏商建设集团一直在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洽谈贷款事宜。但现在,这笔贷款也要黄掉了。苏商集团系严介和精心打造的业务新旗舰,而严介和在江苏的太平洋建设集团则已是徒有其表,只剩一只壳。此时的太平洋集团已然债务缠身,日子很不好过。

  而今年5月,严介和宣布辞去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职务,前太平洋建设集团总裁黄新忠出任董事局主席职务。此后,严多次对外表示将稀释自己的股权,最终希望保持在10%左右。这又被外界评论为严介和在准备“后事”,想溜。

  “板子”不能光打在严介和身上

  严介和的出生地淮安,是苏北一个小城。和苏北其他城市一样,这里历来贫穷。另一方面,这样一个苏北,亦是中国历代不少政界要人的出生地。汉时有刘邦,今世有周恩来,当朝更不乏主政者。在这块土地上长大的严介和,以一介书香门第子弟的身份,循规蹈矩在毕业后做起了教师。如果不是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违反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也许严介和不会丢掉教师的饭碗被迫下海经商,这一次意外,成就了后来那个商界狂人。

  与其他商人不同,严介和从不和商人打交道。也正因为他“只和政府打交道”的做法特立独行,而登上了国外媒体的封面。

  10年前,严介和涉足公路、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这是一个非常封闭的行业,由国企垄断,太平洋以民营企业身份挤入这个圈子,与其政府关系密不可分。

  在胡润的算盘上,政府信用做后盾的“零风险”欠款无疑可以全额算为太平洋集团资产。这是严介和的财富黑洞,也是泡沫四溅的空头支票。而一旦地方政府失信,严介和的财富泡沫就即刻破灭。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严介和是一个既聪明,又能干,还听话的“乖孩子”。可官员们有所不知,严介和其实是一个城府很深的投机者。

  严介和在利用地方政府官员浮躁的心态:急速地改善地方投资形象,制造闪亮的政绩彩虹。他投其所好,为地方政府“分忧”,拯救半死不活的国企,建造招商引资的工业园。事实证明,他这种思路颇受地方政府的欢迎。一方面解决当地的多家亏损国企的出路问题,为当地政府解决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又承诺以BT模式垫资为当地修建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兴工业园区的建设,为当地政府发展新的工业项目提供了可能。这两点确实能为地方政府制造显赫的政绩,也让地方政府对严介和大为欣赏。

  这真是“我在瞌睡时,你立即送上枕头来”。对严介和投怀送抱的亲昵之举,许多地方政府当然倍加赏识,于是一个个工程不需要任何招标程序就轻易落入严介和的手中。

  严介和一直以为自己的最大底牌是政府:“因为太平洋就是诞生在政府的怀抱里,成长在政府的怀抱里,壮大在政府的怀抱里。”严介和忘了,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在中央挤压基础建设的高压政策下,地方政府为保官位,不得不抑制投资欲火,原先承诺的项目不得不下马。这对严介和这类“空手套白狼”的投机者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

  严介和对政府的公关,好多是在太平洋总部大楼里的江苏红商务中心里完成。这里灯红酒绿,觥筹交错。这样的一个场所使人不得不想到那个早已倒闭的远华的“红楼”,里边暗藏多少玄机和诡秘,让人不无担心。严介和在公开场合下一再顿足捶胸地表白自己绝没有送一分钱给政府官员,似乎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

  分析人士认为,形成严介和财富泡沫现象深刻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制衡与监督的权力最容易被资本俘虏,并且几乎是自愿被俘虏。权力与责任的分布如果不能对称,控制权就会成为一种“廉价投票权”,拥有控制权的人就不可能真正负责任地行使权力。这样,难免给了对利益精明、对官员厚道的“一流商人”严介和以取利之机。

  地方权力“廉价投票”的存在,正是中国一些公共项目失控的根源,也正是

中国经济屡屡失控的根源。这是一种制度性腐败,经常在貌似合法的外衣下制造出惊人的财富黑洞。

  因此,板子不能光打在严介和们身上:交易是双方的。如果仍然是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那么你就只就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江湖豪客从草莽中崛起,靠钻体制的漏空狂笑着成为一代泡沫巨富。

  同样,严介和的泡沫如果没有银行的支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看,只要银行紧锣密鼓地逼债,严介和制造的泡沫就捉襟见肘,趋于破灭。

  有人把银行说成是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也有人把银行戏称为逼良为娼的“老鸨”,对富人秋波频送,万种风情,对穷人冷若冰霜,漠然处之。

银监会有官员称,正常运作的商业银行贷款都有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防范风险,二是盈利。在目前太平洋系统的这场贷款危机之中,要让银行重新与太平洋系统建立起信任,困难显而易见。他说:“银行只会做锦上添花的事情,救急也好,救穷也好,都不是银行的本分。”

  人们还记得,几个月前各大商业银行还抢着给太平洋贷款,太平洋是银行的AAA级信誉客户,行长们给严介和以上宾待遇。太平洋的贷款来得太过轻松,银行都希望太平洋成为他们的大客户,银行成了严介和的提款机。也许在那个时候太平洋的金融危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埋下了伏笔。贷款来得很容易,贷款额也很大,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

  于是,转眼之间,心急火燎的严介和再去找这些财神爷们时,一个个退避三舍,躲得无影无踪。

  编辑/彭雅青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