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企业家博客博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 15:10 经济视点报

  □11月24日,著名企业家、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应邀在新浪开博,如今仅在新浪网上开设博客的企业家就有近千人,过去不擅长向公众展现自己的中国企业家,如今已越来越习惯于借助博客把个人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

  □企业家们的博客特色各异、功能不一,他们不仅在博客上替自己的企业进行免费宣传,甚至借助博客行使对企业的部分管理职能,更有甚者则借助博客把自己打造得像个明星。

  □从多数企业家博客的更新频率可以看出,他们很在意这块完全免费的宣传阵地,而博客所招引来的远较普通人多得多的访问量也说明,这个阶层无论在哪里都是社会关注的主要对象。

  □经济视点报记者 师丽丹

  11月24日,著名企业家、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应邀在新浪开博,不仅首次将自己的名字为好奇的网友们进行了详细解释,也对自己的“要想知道,打个颠倒”理论进行了再次传播。这几天,新浪博客首页正对其进行重点推介,五天不到访问量已突破25万。

  其实早在去年9月,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便在自己的地盘上开始了博客之旅;今年3月5日,在发表其第一篇博文的第4天,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便开始探讨博客的盈利模式。

  如今,在各大网站上开设博客的企业家越来越多,仅据新浪财经频道的八月份统计显示,在该频道开设博客的企业家人数已有近千人。《南方周末》曾经对此现象进行了关注,题为《企业家,你博客了吗》, 企业家们的博客热可见一斑。

  一向以日理万机形象示人的企业家,如今却如此热衷“闹着玩”的博客,他们的博客里到底念的是什么经呢?

  博客的N种面孔

  这个夏天,“义勇之士”、 上市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一重工)执行总裁向文波先生博客上的几篇“业余”之作,在中国经济的蓝天上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他以非凡的智慧、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眼光、直面灵魂的勇气折服了政府、学者、公众,主导了一场“国资贱卖”、“产业安全”的大辩论,最终迫使国际资本大鳄凯雷集团(以下简称凯雷)不仅降低了对徐工集团(曾经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制造”,以下简称徐工)的收购比例,而且提高了收购价格。

  “徐三之争”堪称中国商界的经典案例,必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影响政府的政策制订和国企老总们的改制思路。尽管在争论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也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但该事件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必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如果说,在此之前,向文波还有功夫在博客里调侃一下陈水扁和女婿的对话、或者向众人宣告“我爱超女”的话,那么在他披露徐工国有股份遭贱卖之后,他的博客里除了股改,就是产业安全,再也读不到任何调侃性的文字了。向文波的博客,俨然成了一个讨论中国该如何捍卫产业安全的战场。

  尽管话题更加严肃了,但向文波博客的点击量却因此大增。打开他的博客可以发现,除了几篇与三一重工无关的博文点击量为几千之外,其他只要是涉及到“三一重工”、“徐工”、“并购”、“产业安全”几个关键词的文章,点击量均已上万。

  也许,只有在中国社会就产业安全的话题达成一致后,向文波的博客点击量才会稳定下来,否则,这里将永远是捍卫中国产业安全的斗士们的战场,尽管没有弥漫的硝烟。

  与向文波的“严肃”不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的博客则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绝对能满足很多有“窥私欲”的人的愿望。

  袁岳的博客非常有特色,由固定的几部分组成:今日感慨、本日场景、本日小诗、本周袁氏推荐小菜。而且,袁岳绝对是一个勤奋的博客写手,他利用喝咖啡或等待同伴的时间来完成博客写作。他甚至有点迷上了这东西,几乎每日都会更新自己的博客,而且还把自己的一些私人照片放在博客上供人下载,甚至详细记录乘坐飞机晚点的次数。

  袁岳把有可能呈现人的特性的场合称为人格空间,并按照从隐秘到公开的程度,将博客依次分为四个等级。他在一篇博文中写道:“博客可以帮助表现任何一度人格空间。有人的博客如性爱日记,近于第一度人格空间;有人将博客作为恋爱情感沟通平台,近于第二空间;有人在博客上发表专业感受,近于第三空间。而我则希望我的博客能离开这三类,专门呈现我自己对于一些周围生活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以此来表现和培育自己丰富的社会感受能力,并和更广泛的人们交流。”

  分众传媒(中国)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江南春开博的目的则很明确:“发表我对我们的媒体(分众)的看法。主流媒体嘛,要经常有你的声音,凡是能够传播我们声音的工具我们都要利用。但博客是个人的东西,不是公司的博客,所以要往里面加点儿诗歌,变成既有公关宣传又有诗歌宣传。”江南春的博客上经常出现他大学时代写作的诗歌,具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

  博客明星 “老潘”

  “在网上没有潘石屹,只有老潘;没有SOHO老总,只有一个无论说话、做事还是行文都天马行空、不受任何羁绊的人。敢说敢干敢负责任,喜欢创新,没有权威意识,这是老潘推崇的网络精神。”

  这就是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主席潘石屹的“博客风”。这个公认的“地产界第一娱乐明星”、总是戴着黑框眼睛的小个子男人,喜欢频频出入于各种公众场合,俨然一副明星派头。

  “博客是个好东西。”潘石屹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这个“好东西”,也让老潘多了一种秀的方式。

  老潘喜欢四处开博,新浪、搜狐、SOHO小报上都有他的博客,而且他几乎没有让任何一个博客断过“炊”,总能腾出时间更新博客。

  2005年10月11日老潘在新浪开博,2006年1月19日博客访问量突破百万,老潘影响力可见一斑。通过博客,大家还见识了老潘的文学功底,甚至有博友认为他的文字比“石头”更加不朽:即使将来现代城被修改了,老潘的博客文章仍然会有人看,至少在网上还能搜到。

  尝到甜头的潘石屹,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文字游戏,开始借助博客玩起花样来了:他在网上搞起了“冲击2000万”活动,宣布凡是评论时间最接近老潘博客点击量2000万的10位博友均可获得由老潘送出的大奖;同时,他还向博友征集“潘石屹的博友圈子”的正式名字以及该圈子的简介文字,奖品则是一台数码相机。

  借助这些活动,潘石屹的博客点击量空前增多,有人评论说:“有钱人就是有钱人,连炒博客都像炒地产一样牛气冲天,财大气粗。”但是,这又有什么不妥呢?博客既大众化又私人化,你无法制止别人发表各种言论,但也没有人可以制止你增加博客点击量的任何行为。

  企业家的“博客”经

  企业家开博客,各念各的经。

  仅据新浪网八月份的统计数字,当时在新浪网开设博客的企业家已有近千人,其中还不包括那些早已开设博客的地产界企业家。

  而据袁岳分析,开博客的企业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房地产企业家如王石、冯仑、任志强、潘石屹等;一类是IT企业家或高级经理人如王冉、李开复等。他们的博客内容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教化与论说;一类是工作生活流水账。

  过去,大多数中国企业家不擅长向公众展现自己的侧面,但现在,一部分企业家越来越习惯于借助博客把个人形象塑造得更丰满。毫无疑问,他们同时也会更自然地在博客上替自己的企业进行免费宣传,甚至借助博客对企业行使部分管理职能。

  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就把博客作为外部宣传的重要工具,在皇明太阳能集团网站的首页上就有自己博客的链接地址。作为企业的董事长,企业管理是黄鸣在博客上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不过他运用了很多形式,比如借题发挥。德国世界杯期间,黄鸣曾将巴西国家足球队在世界杯上的失败归咎于前锋罗纳尔多动作迟缓,而他的队友因为他过去的辉煌不得不仍然以他为核心。“在我们许多管理团队里,‘肥罗’现象也有很多。”他突然扭转了话题,把矛头指向了企业里的资深员工,“这些已经功成名就的‘肥罗’不思进取了,松懈了,不再考虑企业的远大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我要把企业内部的斗争展现给公众看。”黄鸣说。

  或许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所从事业务广泛的社会性有关,袁岳的博客直接谈论企业管理的地方并不多,但实际上袁岳所谈论的任何一件事情与民意调查和市场研究行业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袁岳也不拒绝在博客上抒发“反映民意需要你支持”的感慨。

  企业家们也已经意识到博客是个很有用的传播工具。过去,企业家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能通过企业内刊或塞红包给记者以发表在大众媒体上,但现在他只需要在电脑上敲出文字,直接传到博客上,就能引来万人瞩目。

  当然,这些企业家也明白,博客和企业是不同的:企业不是一个民主的组织,博客却是。在企业内部,自己可以在合法的前提下实施自己的任何政策并且把反面意见当作耳旁风;但即使是博客的所有者也不能左右自己博客上所有的言论,每一位草根网友都有发言的权力,尽管他们也许偏颇,这就是民主社会的副产品。也许,企业家应该明白,企业家是他的职业属性,并不是博客属性,如果不想听到博客中的谩骂和责难,也就意味着将失去一种传播企业形象的工具。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热爱博客的黄鸣并不认为可以借助博客来进行企业内部的管理。“博客可以作为宣传工具,但它不是万能的。”他说。同时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员工过多地来访问他的博客,“正儿八经的员工没时间,无所事事的才会来看。企业内部教育有更高级的形式。”集团内部人士也证实,在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知道这个博客的人不多。

  不了博客情

  在公司里,尽管你和老板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但你和他之间永远都保持着一段距离,你也许永远都不知道他在背转向你之后会做些什么。但现在,你可以在他们的博客上发现:原来他们和你一样普通,也会抒情,也会发牢骚。更妙的是,你甚至可以对他们予以书面的谩骂和嘲讽。当然,企业家们正需要这些看客,因为在他们看来,博客可不仅仅是私人日记这么简单。

  可以说,如今企业家博客已经成了“名人博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他们中很多人宣称博客在自己生活中所占分量有限,在上面花费时间不多,但就多数人博客的更新频率而言,他们还是很在意这块完全免费的宣传阵地,他们的博客所招引来的远较普通人多得多的点击量也说明,这个阶层无论在哪里都是社会关注的主要对象。

  如今,《潘石屹的博客》一书已经问世,老潘正在通过博客,寻找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的最佳结合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