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市场经济的三界演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4日 20:26 《中外管理》

  和君创业咨询集团董事长 李 肃

  李肃

  北京和君创业咨询集团董事长

  1955年出生于甘肃。

  1987年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91年中国青年基金会展望计划办负责人,从事中美人才交流。

  1994年开始从事企业管理咨询。

  2006年对郎咸平摆下擂台,表示“不惜与郎咸平展开10年的争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明星时代结束了,我们必须从明星时代转到能力时代,转到技术服务时代。

  《中外管理》正值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前创办,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外管理》这15年,应该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为关键的15年。

  1978-1991:初露萌芽

  争论——私有化行吗?

  这一阶段,主流经济学家受意识形态的阻碍,还在讨论私有化到底行不行?大多数人还在做国有企业梦,认为国有企业可以学松下、学日立,可以模仿日本变成大公司互相持股,慢慢走到市场机制中去。

  国有经济:力推承包制

  计划经济在不触动产权的情况下,正在做局部性的调整和改革,改革的大潮流叫放权让利,也叫承包制。

  民营经济:小作坊大寻租

  当时的民营经济基本是个体户、倒爷,在政府的管理体制里寻求一些寻租的利益,大部分人走的是不正当的致富途径。

  咨询:ABC常识与公关炒作

  当时中国的企业有三大需求:

  一是管理知识和常识。我们那时做的都是关于管理ABC的咨询。

  二是公关服务。国企改革中的创新者能拿到好的政策,很多企业希望我们帮助他总结改革经验,跟各种政府部门沟通,取得特殊的政策地位。

  三是在局部领域里有一些管理提升问题确实被提出来了。比如:联想当时面临的问题是,从计算所里出来的一批技术人员,追求完美的管理;而一批新加盟的淘金者希望更多的利益刺激。柳传志既反对行政化的管理只追求完美,也不同意分钱,他想搞大船战略。这是当时我们很多生意里极少的管理咨询生意,真正的管理咨询刚开始萌芽。

  1992-2003:全能时代

  争论:经济过热吗?

  改革开放从1992年又开始热,1993年进入高潮。这一段意识形态的争论被全面淡化,但是经济政策的争论变成主线了。当时出现了一场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到了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大家都认为:中国幸亏紧缩了。

  经济过热:财富观念转变

  1992年到1995年,经济处在过热阶段。很多人炒房地产。再加上企业上市,使得中国企业一夜之间突然拿到了大把的钱。这些因素都在刺激中国人的财富观念转变。实际上这种变化潜移默化地促进了中国民营化。

  经济紧缩:产业基础转移

  1994年到1997年,是中国产业基础转变的三年。1994年政府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紧缩,这场紧缩导致了大量国企在脱困中开始下岗分流。

  中国的产业在这几年里面完成了两大转移:一是城市工业大规模地转移到乡镇,在最低成本的投入结构、运营结构、管理结构里去全面地竞争国际市场,为日后中国加入WTO进军全球市场,奠定了重要的竞争力基础。至今谁都挡不住这种低成本制造潮。二是跨国公司开始大规模转移到中国进行投资、品牌运作。

  国有企业:运动式的产权改革

  1996年到2003年,大规模的产权转化又潮水般地涌过来。从县级到省级,全面地运动式地推产权改革。

  咨询:投资银行+营销咨询热潮

  在这个格局之下,中国企业也有三大需求。

  一是资源整合、机会整合、资本运作变成了大量中国企业的需求主流。投资银行业务进入了过热期。

  二是管理提升的需求。从1994年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始,国企开始研究到底什么是现代企业管理?在这个试点的过程里出了《公司法》。在这时期,国企需求的是社会功能管理问题,民营制造业需求的是解决制造能力提升问题、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

  三是由于中国经济从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营销策划、流通业再造在这个时期非常热。这时候的策划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广告策划了,开始出现了产品战略问题、渠道建设问题、物流配送技术问题、资金占压问题,整个营销过程中的问题都提出来了。

  这一时期咨询业呈现了一个不稳定的需求和正常的需求相结合的特点。国企做的是怎么样下岗分流,而不是正常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民营制造业的管理问题都是很单一的结构问题,这种需求有时间性,导致管理咨询业没有稳定的市场。

  企业中所有问题我们都得学会,这就把我们训练成一个全能的公司,投资银行、管理咨询什么都干过。最后就共同重组,成立了和君创业。这次重组意味着我们在中国咨询业想开拓出这个时代特殊的经典模式:投资银行+管理咨询。

  2004-2006:竞争高潮

  争论:下一步往哪里走?

  从2003年新一届政府实施新政始。这时期,中国在国际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都是在这个时期里面形成的。在这种大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中国社会问题不断突现,又导致了中国社会又一轮新的改革开放的争论。

  在这一时点,到底是用牺牲经济发展的代价,来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还是以效率为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强自己的政策协调力、增强二次分配的可能性,自然地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中国高速成长的经济到底是进入了大规模的提升时期,还是进入了潜藏着大量危机,需要开始调整的时期?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判断出现了各种争论。

  中国的制造业已经拥有了全球竞争力,然而中国再往哪里提升?自主创新问题、金融创新问题、市场化、品牌建设问题全都被提出来了。

  乐观派认为:制造业要走向重化工业,而对重化工业新一轮的投资应该全力支持,像韩、日70年代一样,从原来的制造消费品走向工业品。要大量地引进国际资本。但也有大量的人认为改革过热,要出麻烦了。像郎咸平就认为:这是中国五千年来最糟的时候。

  我认为: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在于国家政策导向上。中国处在一个很重要的槛上,它必须在成功的外交政策基础上有成功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来引导中国企业的大规模提升。

  从国家的税收结构看,2005年的增长是7年前的总量。这反映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你得调动所有地方的各种积极性全面发展经济,然后把政府的协调力提高,才能把公平问题解决得更好。而现在如用各种方法去限制经济发展,达到维护公平肯定是不现实的。

  咨询——艺术+能力+技术

  在这时期,中国企业的需求进入稳定期,有五大需求:

  一是所有企业都在追求管理技术的提升,如:薪酬管理、绩效管理、文化管理、集团管控等。目前管理技术服务是最稳定、最热的一块需求,造就了很多本土咨询公司。

  二是国外金融资本和国内优势的企业重组、整合、收购、兼并的需求,现在上升得极快。

  三是中国股市全流通为投资银行业务开拓了巨大的空间。

  四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与国际对接的一些管理模式、战略调整,现在也越来越热。

  五是政策咨询。地方经济的发展、金融政策的制定、医疗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涉及到大量政府功能的改革,最近也开始热起来了。很多人现在转向这方面专业化地开始研究、咨询。

  管理咨询需求的旺盛,带来了咨询业的竞争高潮。现在的咨询业也在分化。有三种战略服务模式决定着咨询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

  艺术服务——像我们这一代,靠的是艺术服务。20年了,我和各种各样的老板打交道,老板有什么需求我都知道,什么事都能帮他解决,包括他的政治生态问题。这种服务的最大麻烦是不可复制,你很难寻找出来这么有长期经验、能把握老板全部问题的人才,这是管理咨询的最高层面。

  能力服务——有一些企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都缺位,得有一批职业经理人给他做。咨询给出一个方案,由于企业自身执行能力的缺位,最后急了咨询师自己上。全世界的咨询业都不敢启用这种服务。因为最大的风险是这些咨询师已经具备了职业经理人的经验和能力,怎么保证不被企业挖走?而你如果大量地挖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做管理咨询是很难的。即使成功了,队伍也相当不稳定。

  管理技术服务——中国企业的需求是技术需求、能力需求和艺术需求的混合体,而中国咨询公司是不同的战略找不同的人。

  我们和君创业经常讲的就是:明星时代结束了,我们必须从明星时代转到能力时代,转到技术服务时代。

  (本文根据作者对本刊口述整理而成)

  整理、责任编辑:邓羊格

  李肃心中的“四最”

  您最钦佩的企业家是谁?

  纵向看是柳传志,他最与时俱进;横向看是黄光裕,最具应变能力和学习能力、扩展能力。

  您最欣赏的企业是哪家?

  GE、微软。

  15年里,对您触动最大的中西方管理著作(或思想)是什么?

  杜拉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21世纪的管理挑战》。

  如果让您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您认为管理者最理想的心态是什么?

  永葆商业激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