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那个卖红薯的EMBA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 15:28 《经济》杂志

  倒不是因为EMBA太多了,所以才有人沦落去烤红薯,而是只想烤烤红薯的那个人根本就不需要EMBA

  文/本刊记者 周 阳

  “我估计了一下,以我现在的资历,在这个公司也就做到这一步了,所以我打算再干5年,然后上个EMBA。”

  “然后呢?”

  “然后还回到这个公司,应该可以慢慢升到主管了。”

  这是当下很多中国部门经理的共同职业理想。而几年前,当他们还是一个小白领的时候,他们说,我要去读个MBA,然后就可以做部门经理了。

  林,今年8月刚刚拿到某名牌大学EMBA的毕业证书,而他却在自己的MSN共享空间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毕业典礼后,我上了

出租车,激动地对司机说:“你好,我已经是××大学06届EMBA毕业生啦!” 司机说:“真巧,我是01届的。”并一指道边卖红薯的老头儿说:“他毕业的时候还没解放呢……”

  这个诙谐的故事透出浓重的自嘲气息。但是社会发展,商海横流,以中国目前产生MBA、EMBA和企业家的速度,谁能说不久的将来“那个卖红薯的EMBA”就不会变成一个现实呢?

  商学院的商业问题

  9月,对于各商学院,这是一个吸引生源提升人气的月份。

  9月8日,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借着伦敦金融城市长白乐威访华,也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两地举行中国同学会的聚会。在北京的同学会是在北京南池子菖蒲公园里的东苑戏楼举行的。在明初,这一带就是花木繁盛、楼阁掩映、小桥流水的皇家东苑,明成祖曾带着皇孙驸马、文武百官来这里击球射柳、饮宴赋诗。

  选址在这里,是卡斯商学院的一种示好。这家商学院虽然在欧洲排名颇高,2004年英国《金融时报》商学院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英国第四、欧洲第四。商学院项目发展主管Paola Barbarino说,卡斯在国际上排名50名内。虽然在全球上千所商学院中,能跻身前50已经成绩相当斐然,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卡斯这个名字还是相当陌生的。

  在中国的商学院热以及美国商学院大举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偏低的知名度对卡斯十分不利。Paola说,他们有很好的专注于金融的商学院教育,他们有伦敦金融城的诱人背景,他们也招收了约20%的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学生,他们还有一位著名的中国校友——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但这些并没有为其带来如其他美国商学院一样的市场追捧。现在他们意识到,他们需要向美国商学院学习。

  Caleb Hulme-Moir是卡斯商学院的公共关系部主管,他说,我们发现美国的商学院为什么那么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有很好的同学会活动,他们让自己的学员相互联系并挣到钱。

  Paola问记者:请问你们的杂志都是什么人看呢?我们需要那些有生意想挣钱的人。

  这样直白的欲望从一个充满贵族文化的英国人嘴里说出来,可能完全是正确的。这个世界已经越来越不需要贵族气质的商业文化,至少在中国甚至连这样的商业文化传统都是没有的。

  而中国的机会又太紧迫了,每年每个月都有不同的国际商学院来到中国,宣传他们的项目,吸引他们的潜在学生。

  9月14日,号称本年度规格最高的全球商学院巡展“TheMBATour”登陆上海。48所世界顶级商学院参加此次巡展,其中《国际MBA》排名前10位有6家,《金融时报》MBA排名前30位有14家,《美国新闻》排名前30位有13家,《美国商业周刊》排名前30位有15家。

  这一次,卡斯终于赶在他们之前到达上海,就在前一夜,召开了他们所说的卡斯历史上规模前所未有的校友见面会,并发布消息,称该商学院将在上海建立办事处,为其到上海及周边工作的MBA和EMBA毕业校友推荐工作。

  他们向世俗的美国式的商业气质转变是完全正确的。他们眼前面临的中国机会既有经济上的,也有制度上的,更有文化上的,这一切的结合正在到达顶峰,至于说知识补充的需要,就更不必赘述了。

  中国正在经历经济的飞速发展,财富积累也才刚从制度束缚中挣脱不久,但个体户发家致富的年代早已过去,挂靠在国家单位上吃一些皇粮岁末的年代也过去,民间的私营的企业集团化的已经自成气候,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联姻也司空见惯了,财富积累和运作方式的变化产生了两个方向的结果:

  其一,企业成功会更加注重管理团队的力量,而EMBA在全球市场上的强劲的发展势头得益于其对团队互动的注重。荷兰国际集团(ING)亚洲CEO就表示,EMBA教育使其完成了“球员到教练”的转变,更加喜欢团队合作;

  其二,企业成功更加注重外部联系与合作,要求企业家和高管们建立起更加频繁的阶层联系。于是,在中国通过商学院实现“圈子”的目标蔚然成风。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王辉耀介绍说,在国外,如果商界人士为了积累人脉资源,寻求商务合作的话,会去参加各种商业协会。

  但是,中国的商业协会还不能承担起这样的重任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协会或者本身把自己作为政府行政机构的一部分,或者受制于与政府的行政管理,协会会员的组成甚至都不能反映和适应自身行业的市场结构特征。

  这些需求在商学院的同学会里都多少得到一些满足,而一向重视同学会的美国商学院更是早就摸到中国市场的这一特点,卡斯也决定学习他们,经常邀请校友身份的经济学家、银行家到中国参加各种论坛,同时召集校友见面会,Paola得目标是在中国校友集中的城市,争取每个月都有这样的机会,而在过去,可能是半年或者一年才有一次。

  EMBA所能给予的“身份”

  但无论在商学院市场的竞争下,各教育机构采取了如何投机中国市场的世俗方式,他们都力求保持一种文化上的品味,这并不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学生都支付了巨额的学费,或者属于社会上经常出入高消费场所的企业精英。

  评价北京的校友见面会,Paola首先问记者:你喜欢昨天的那个地点那个气氛吗?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曾经指出:在中国,EMBA更是成为高管、富豪们最为青睐的“第二身份”。

  身份这个词,多少是有一些文化含义的。实际上,中国自古就有重读书人、轻视商人的传统,尽管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至今,经济建设被国家确立为中心任务,但这并不表示企业家、商人等能够进入到一个社会的精英范畴里,而商业精英的概念更是来自国外,他们在中国的整体形象还尚在确认之中。于是,从教育层次上——尤其是带有全球性质的精英教育——获得身份认证,也成为一个阶段的诉求。

  走进卡斯商学院北京校友见面会会场,上百平米雕梁画栋的大厅,没有人声鼎沸、呼朋唤友,只有西装革履和夜妆晚裙,三三两两,端举酒杯,原本不认识的相互点头微笑,原本就认识的走到一边轻声婉语——一个古色古香的中国园林中,一个欧洲贵族式的沙龙派对。

  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场景会越来越多,他们在各大高档会所,静静重温自己的“文化”。

  英国金融时报说,中国大公司高管对EMBA课程趋之若鹜,公司董事长、总裁或副总裁占学员比例更是高达50%—80%,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是各种富豪榜上大名鼎鼎的人物。

  但是,这样的好风景不一定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倒不是因为EMBA太多了,以至于有人沦落去烤红薯,而是因为只想烤烤红薯的那个人根本就不需要EMBA——慢慢地,发现自己不需要EMBA的中国人会越来越多过那些需要EMBA的人的。

  那天晚上,还有一个母亲校友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了卡斯的校友会上,妈妈一定是出于好心,想让儿子感受一下那种被自己认可的氛围,而孩子的脸上更多的只是躁动和不解。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