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赵晓:中国仍将是全世界最大的蓝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 14:10 新智囊

  我们一定别低估了创新的风险,在企业创新过程中,要防止让创新流于形式以及不讲成本的过度创新

  □ 北京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赵晓

  对于中国企业创新,有这样的主流观点:

  ——创新已成为新的国家战略,追求“创新最大化”正在成为中国当前的主流观点,成为政府和专家对企业的建议。

  ——中国企业普遍创新不足。

  但是,情况未必如此!

  从经济学的眼光看,创新是中性的。企业的成功包括多种因素,创新是其中之一。

  从历史上看,企业有因为创新而成功的大量例证,也有因为创新而失败的大量例证,并不是创新越多效果越好,如”铱星计划”。

  事实上,最大化创新是有条件的。除非创新最大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长期与短期)相一致,否则,企业不一定要追求创新最大化。

  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企业总体创新是很高的,这可以从企业利润增长及投资回报的指标来看。

  2004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3%,全年增长39%。但进入2005年以来,中国企业出现“悲惨增长”。大部分行业的利润增长都出现增幅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大幅上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明显放慢,1-2月份增长了15%,3月份增长了18%,4月份增长了16%,5月份增长了17%,上半年增长了21%。

  许多人估计,中国企业已经进入“红海”,这也成为主张中国企业创新的一个背景。

  然而,2006年的利润增长之快出人意料。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6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情况。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8107亿元(1-7月是96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

  利润倍增,引发出诸多疑问:

  上半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8%,增长数字可信吗?

  如果数字是真实的,企业又是如何在石油、大宗商品、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升的同时维持它们的利润率呢?

  中国企业利润的前景如何反映中国在全球通胀环境中的作用?

  中国企业总体上到底是在“红海”还是“蓝海”,中国企业到底是创新高还是创新不足呢?

  中国企业正处于什么时代?

  中国企业长期处于机会时代而不是危机时代

  总体而言,中国的市场竞争还不是特别激烈,中国企业仍然处在机会的时代,而不是危机的时代。IBM从产品转向服务,实际上是在危机过程中被迫的行为。但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西方几百年工业化的进程,在中国浓缩为几十年,新的机会层出不穷,很多企业有足够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机会,加之市场投资回报还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创新动力会受到影响。

  中国企业长期处于非规范竞争而不是规范竞争时代

  中国的市场有很多非规范性,当企业不见得喜欢通过提升服务提升自己的

竞争力,而喜欢采用非规范性的服务获得自己的竞争力。企业喜欢找市长,而不是找市场,他很明白他的竞争力在市长那儿,而不是在市场那儿。

  还有一个特点,中国企业对于产权及财富保护的信心不足,因此更愿意赚快钱,而不是通过创新获取收益。

  中国企业长期处于产品需求而非服务需求时代

  当工资决定时间的机会成本不高时,人们对价格非常敏感,对产品本身敏感,但对相应的服务不敏感,这导致了服务创新的不足。中国很多服务是互助型的、亲戚型的。例如,早年的时候,搬家通常找几个亲戚朋友来帮忙而不找搬家公司,代替市场的服务。

  创新遭遇外部环境制约

  国家鼓励创新政策的稳定性很重要

  我们发现创新还遇到很多障碍,有些障碍是来自于外部的,比如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今天国家很强调创新,昨天强调出口,明天强调什么我们也不知道,这种不确定性会给创新带来企业的风险。

  因为创新有风险性,全世界的经验是建立起政府与民间合作创新的机制、体制,因此中国也有寻求这样的发展道路。比如说中国的航天技术,这个技术向民间、企业的扩散却做得很差。美国技术也是由政府发起的,比如说互联网技术,但是他们的技术转化是很成功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互联网是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一种机制,让政府承受创新的风险,但是发明出来好的技术想办法尽可能快地、有效地转到中国商业用途。

  政府行为改革比政策更加重要

  从消极的方面来说,首先确保政府先把有可能阻碍创新的事情消除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产权和财富保护来促进创新。

  要构建好的创新文化

  中国企业需要建立踏实的创新作风,形成“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追求。

  防止创新过度

  国有企业在中国仍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国有企业的行为很特殊,国有企业跟地方官员有一个相同性,就是自己只顾自己的任期,下一届谁来干呢?这会导致创新动力不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导向创新的机会主义,既然现在政府在强调创新,那么企业就跟着作秀,而且做得很漂亮,但不见得有真正效果。还有一种情况是创新过度,即不讲成本地创新。

  强调创新风险

  创新有很大的风险和障碍。现在谈创新多么多么好,但我们一定别忘了谈创新的风险和障碍,因为有很多企业是因创新而死的。以前企业说,不搞技术革新就等死,但搞技术革新就找死。民营企业创新受到实力和规模的约束。部分企业在发展的实力规模上、能力上仍然没有达到世界级的水平,这样一种状况会制约中国企业的创新,中国的创新也可能跟国外的创新模式有所不同,中国有可能会更多关注“有效创新”,关注能不能迅速地体现创新的效果。

  中国企业创新的未来展望

  中国仍将是全世界最大的“蓝海”

  这意味着外资将继续大规模进入。全世界都要投资中国,重

化工业产业的转移不可避免。

  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巨大差距的存在意味着未来20多年内中国仍将保持住对发达国家极其明显的产业竞争优势,而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产业转移仍将不可避免地继续。

  到目前为止,中国消费类产品已经基本覆盖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但消费类产业仅占发达国家制造业1/3的比重,而发达国家占2/3的重型制造业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转移。然而,由于巨大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未来10-15年内,发达国家的金属工业、化工工业、机器设备制造业,甚至汽车和飞机制造业等都将不可避免地向中国大规模转移,其绝对额至少在25000亿美元,平均每年1000亿美元,而中国将以相当于目前这些产品国际价格的1/3乃至1/4的价格进军国际市场。

  预期中国企业在国际上仍将有强大优势

  按保守估计,2015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完全可望达到3000亿美元。假设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扩大内需达到贸易平衡,那么到2030年,中国的进口和出口总额可分别上升到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0万亿美元,其中重化工业产品比重将超过75%,约比目前提升20个百分点,而初级产品在进口中的比重将上升到75%,约比目前提高53个百分点。

  这也就是说,未来25年间中国的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为8%(1980-2004年之间是16%),如果世界贸易额年均增长7%,则2030年中国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可达1/5。

  中国企业创新道路的改变将是缓慢的

  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中国企业的优势仍然是传统产业领域,通向“蓝海”的途径并不是仅仅依靠创新,而是吸收、转移、学习与模仿。经济民族主义是不切实际的想法,阻碍外资进入(并购)是不正确的做法。这意味着中国进入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经济总体上仍将以制度创新和“软创新”为主,中国企业总体上仍未摆脱模仿创新的阶段,所谓技术上的原始创新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在未来10年内不可能成为主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