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企业动态能力是否真的存在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8日 16:33 《经济》杂志
文/董俊武 黄江圳 陈震红 自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发表以来,能力理论的一个分支——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理论引起了理论界的重视并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核心能力的一些局限性浮现了出来。1992年巴顿(Leonard-Barton)提出了核心能力存在核心刚性问题。由于核心刚性的存在,使得核心能力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一个包袱。 核心能力的局限性使得能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理论得到了发展和重视。 在技术飞速进步和偏好多变的环境中,企业如果停留在已有优势地位,仅仅追求收获已存在的竞争优势,将很快就会被更富于创新的竞争对手所取代。因此,对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一个动态的、非均衡的基础上。正是基于以上考虑,一些学者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理论,集中探讨企业能力的演进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 动态能力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组织的动态能力能够使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使组织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其关注的是企业能力的改变过程。企业的动态能力被认为是改变能力的能力,是一种提倡创新的能力。 然而,动态能力理论这一最新锐的思想要想得到广泛的承认,面临着一个首要问题:动态能力的存在性。即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否真的存在,如果是,它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又是什么? 动态能力的概念 动态能力的概念最早由提斯(Teece)与皮萨洛(Pisano)于1994年正式提出,他们将动态能力定义为“能够创造新产品和新过程,以及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响应的一系列能力(Capabilities/Competences)。 1997年,提斯等人在对高科技产业如半导体、软件业等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三种传统战略范式(五种力量模型、战略冲突论以及资源观)都不能指导企业在高速变化的全球竞争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急需一种能够重新理解企业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范式。在全球竞争中,获胜者通常是那些具有有效协调和配置企业内外竞争力的管理能力的企业,这些企业能够快速地对需求做出反应,能够快速地进行产品革新。 基于以上考虑,提斯等人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企业整合(Integrate)、建立(Build)以及重构(Reconfigure)企业内、外能力(Competence)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Ability)”。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动态能力战略框架强调了以前的战略观所忽略的两个关键方面:“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自身能力(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技能、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因此动态能力是指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的能力。这个定义仍然没有解决“企业的动态能力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这个基本的问题。 1999年兹奥罗与温特(Zollo & Winter)从组织知识的演化角度详细地分析了企业的动态能力,并将其定义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态能力,企业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这个定义不仅避免了用能力来定义能力,而且相对于一般所指的能力,关注于辨析企业的惯例。在定义中,“学习的方式”以及“系统地”这两个词明确地指出了动态能力是被构造的,并且具有持续性,可以认为“在应付一系列的危机中,组织采用创造性的、但并不连续(Disjointed)的方法并不是动态能力的实践”。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能够预先有意识地制定以能力为基础的战略,而不是完全依靠演化经济学所推崇的自然演化的方法;其次,企业为了改变其能力基础必须在能力上保持投资。因此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仍然存在选择的余地,虽然企业能力的建立和发展是缓慢的、并具有路径依赖性。 能力的惯性 动态能力理论强调能力的改变,但能力的改变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正如核心能力具有核心刚性一样,能力也具有惯性。因此,要理解动态能力的概念,必须理解能力的惯性。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特殊能力是其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但能力自身的特征决定了企业能力具有强烈的惯性。这种惯性使得在超竞争的环境中,无论是特殊能力或是核心能力都很难保证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能力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是企业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隐性知识和智力资本意味着企业在辨识能力方面存在着涵义的模糊。尽管可以确认企业在哪些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好,但要识别企业为什么会做得好却很困难。即使是企业自身有时也不能准确地识别出自己竞争优势的源泉。这种“普遍模糊”性一方面保护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企业能力的调整。同时,企业能力这种特殊的智力资本建立在组织与个人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突出地表现为一个组织整体所拥有的资产。这种复杂的相关性也会影响企业未来的行为和战略调整。 企业能力依赖于组织的积累性学习,而不是通过要素市场买卖获得。但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突破性的。所以企业在进行能力调整时,不可能忽视它过去的行为。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特殊历史进程的产物,是企业历史发展的“管理遗产”。因此,竞争优势源泉的寻找具有路径依赖性。它依赖于企业从过去到现在所走过的路。即使是小的路径依赖性也可能有严重的后果。一个已经做出重大承诺以特定方式进行经营的企业,也许会发现很难采纳那些即使是看上去很微小的技术变革。 企业能力的调整同样受制于互补性资产(Complementary Assets)。互补性资产是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是企业建立已有能力时做出的不可还原性投资,仅与特定的产品、技术或经营方式联系时才具有价值。能力的调整既可能提高也可能毁掉互补资产的价值。能力的调整如果损害互补资产的价值,则会提高沉没成本效应,从而减少企业采纳变革的可能性。从纯经济理论上分析,沉没成本不应当影响企业以后所作的战略决策,但在实际生活中,沉没成本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决策,急于想捞回成本的心理使能力的调整面临着极大的障碍。而企业员工对专用人力资本的投资使得能力的调整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降低了企业员工做出新的、专用性投资的愿望,从而也降低了企业能力调整的可能性。 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任意给定的时间点上,组织的惯例决定了企业与众不同的能力。企业不经常改变惯例,因为让企业成员改变过去也做得很好的事是“不自然”的行动,而且改变组织惯例的代价很高。因此企业倾向于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对惯例做出适应性调整。这意味着对企业能力做出微调,而不是变革。 企业能力惯性的存在使得企业很难在超竞争的环境中做出重大的变革,以保持动态战略适应。因此,如何才能突破能力的惯性成为动态能力研究的一个重点。 动态能力的特征 价值性 如同其他的资源和能力一样,动态能力只有具备了价值性,才能够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企业的动态能力必须具有价值性。其价值在于能够改变和配置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基础,从而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转变性 动态能力的本质意味着转变。动态能力是改变能力的能力。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使企业现有的资源、能力变得毫无用处,因此,不得不“以变对变”。但是,动态能力强调的改变是受企业现有的资源、能力(位势)及其历史所限制的改变,是具有路径依赖性质的改变。 主观能动性 动态能力强调主观能动性,强调企业应当主动地去适应环境的变化,甚至是预测环境的变化而领先于竞争对手做好应对准备。动态能力需要集体的不断学习,需要组织成员去主动感觉甚至是探索、预测环境的变化,而不是被动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开拓性 创新的动力可能是再生性的或开拓性的。再生性动力对企业在稳定的环境中短时间保持已有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显然,以具有强烈路径依赖的经验性学识为基础的再生性动力并不能改变能力的惯性。动态能力理论则将焦点放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强调以开拓性动力克服能力中的惯性。开拓性学习能力并不是为了特定的生产目的,而是为了在长时间内向企业提供新的战略观念而进行的侧重于变革的学习。开拓性学习显示了对路径的较少依赖,而且相对要混乱得多,也显示了以试错法为基础和以建立新能力、新规则为特征的研究过程。 开放性 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内部学识、吸收性学识或引进性学识有机结合的产物。动态能力论强调建立从外部途径吸纳知识的特殊能力。吸收性知识在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相对于强调企业能力内部化积累而来的标准能力,动态能力则通过其开放性而获得灵活性,从而减少了能力中的刚性。 作者董俊武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讲师,黄江圳为广东发展银行规划与管理部职员,陈震红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