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独特的成功气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03:29 中国经济周刊 | |||||||||
编译/徐曼 对于亚洲国家来说,2005年,除了让印度成为全球焦点外,还可称为“韩国年”。去年,韩国的经济和股市都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好景,成为“亚洲最大的惊喜”。 三星指路
被视为韩国国宝的三星集团的成功,或许有助我们在一定的程度上解读韩国与众不同的成功特质。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三星走向全球化的起点。为了克服此次危机,三星决意以创新的科技追赶同类型公司,朝尖端科技发展。当所有企业都大幅缩减投资时,三星却大幅加码研发资金,全力发展产品开发技术。 与其它国家的企业不同,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主张“反向工程”,即剔除最初的研发阶段,以支付专利金的方式引入核心技术,再以模仿的方式学习他人的技术,最后通过技术创新,成为适合三星产品的模式。他曾经说过,“如果付出 1亿韩元,能够在1周内获得技术的话,为何要投入二三十亿韩元,还要经过2至3年的开发才能获得技术呢?” 在这种思维指导下,三星派出7名高级技术员向美国科技公司两次要求授权技术,不惜支付昂贵的专利费用,把半导体技术引入韩国。经过不断地钻研,短短6年内,韩国的半导体技术不但追上美国和日本,同时还研发出新的技术。 目前,三星的总市值超过千亿美元,超越了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消费品巨擎,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计算机记忆芯片、电视机和其它6种电子产品的生产商。 科技创新,不止带领三星走上世界级企业的宝座,也让韩国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每一万人就有40位研发人才 据统计,1960年代至1990年代,韩国在购买外国技术上的开销高达239.8亿美元。原本连生产自行车的技术都没有的韩国,却生产了汽车、火车、轮船,还有各种电子、电器产品。 但韩国人又很快认识到,单是模仿、吸收,永远比不上原创国,于是改变政策,由模仿转成创新,强调自主开发,此项政策的转变,带领了韩国经济的转型。如今韩国在精密电子、新材料、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独步全球,便是长年累月创新的成果。 一直以来,韩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栽培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目前由政府主导的研发机构有21家,企业和大学研究所超过一万家,按人口比例,每一万国民中,就有40位研发人才。 去年,韩国的研发总开销为16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约3%。另外,韩国计划在2012年之前,培养出十所排名在世界100名之内的研究所,在“国家特别研究员”计划中培养1万名核心研究员,同时实施优秀科学家国家管理制度,鉴定那些有望问津诺贝尔奖的韩国科学家负责的重要研究项目,并提供所需的研究经费。 目标——全球10大工业强国 自上任以来,韩国总统卢武铉一直把2万美元的国民收入视为施政目标,并提出2015年进入10大工业国的战略。打着“每年进步1%,10年后进入全球10大工业国”的口号,今日的韩国摆明了要挤入全球10大经济体之列。 在政治、金融和工业经历重组之后,如今的韩国政治稳定,金融体系已经转移至注重风险和利益管理,不再盲目投资,工业由之前的资本密集,转向强调竞争力与长期收益。 韩国在国际竞争力的排名不跌反起,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全球第11大。资料显示,其过去10年的平均经济成长率为7.7%,去年的平均国民所得为14018美元。 为了让韩国人能够在2015年取得35000美元的国民收入,韩国未来10年的愿景,已经成为朝野关注的课题。韩国科学部已经挑选出21项未来国家潜力技术,并把韩国的未来定位为“全球工业聚合者”,发展方向将以高科技为导向,如发展数字电视广播、智能机器人、新一代的半导体和未来汽车等为主。 (据日本《亚洲新闻报》2006年5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