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蒙牛内幕的内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 21:25 《市场圈》

  曾连续两月雄踞北京图书大厦排行榜第一的《蒙牛内幕》一书,单是“内幕“二字就足以吊起读者的胃口,而从市场传播的角度来看,《蒙牛内幕》可谓一箭三雕。

  第一,孙先红凭借此书扬名天下,让人们深深的记住了这位很善于包装自己和蒙牛,也很善于做秀和炒作的大师级人物,还让人知道了他自己的公司—先行广告;

  第二,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生动、丰满的牛根生,也有意让人们看到那个用来衬托“更伟大”人物形象的郑钧怀,而且本书还是那些欲知“伊利内幕”的读者的首选读物;第三,通过此书让读者在认识到喝蒙牛牛奶好处的同时,也从内心讨厌另一个企业,那就是书中所谓的“某企业”,也是那个在书里“砸牌事件”中被称为“暴徒”的企业。

  蒙牛的一位部长说,我们不管别人怎么看,认为我们做秀也好,炒作也罢,我们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牛总红了,孙总红了,蒙牛红了,这本书卖得好了,产品销量因此也上去了,这就是目的。

  尽管蒙牛的这位部长声称“那叫策略”,但相信伊利看了此书感想未必有多好,于是乎就有了发生在今年4月的“牛根生状告孙先红事件”。

  开始我想不通为什么牛根生要状告孙先红,在蒙牛那位部长的点拨之下,我才明白,原来这又是一个一箭三雕之举:

  第一,《蒙牛内幕》没少写伊利的坏话,伊利自然会不高兴,但牛总已经告了孙总,那么这个事情就成了连牛总都要划清界线的孙总的个人行为,今后伊利要找麻烦也只能去找孙总,而不是牛总的蒙牛乳业;

  第二,这一告等于又给《蒙牛内幕》做了个广告,尤其牛总那句“泄露企业众多商业机密”更吊够了人的胃口,人们不禁都想看看“那里面到底写了啥?”。看的人越多,就越知道蒙牛的好,也就越知道“某企业”的不好,然后更多地买蒙牛牛奶;

  第三,本来人们不知道《蒙牛内幕》还要拍成电视剧,这下谁都知道了,王新民导演的个人介绍也链在新闻报道后面,顺带着火了一把。

  可仔细想想,这次孙先红又炒对了吗?或许并非如此。正如

复旦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蒋青云所说的,蒙牛现在已经是一个“国家级”企业,这样的企业应该保持庄重的形象,而整个事件却处处体现出蒙牛的不成熟。宣传策略应该服从企业战略,公司是在什么样的阶段就要做什么样的宣传,这是整合营销和沟通的问题,也是一个品牌战略。发展初期强调知名度,中期要强调公司整体形象的价值和品牌价值的提升,到成熟以后,就应该捍卫和保护公司形象。如今的蒙牛应该着重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应该让消费者理解蒙牛的品牌精神,而不只是露脸风光一下就好。

  蒙牛已经过了炒作期,但不知道孙总是不是真的明白。“借势”二字是蒙牛很喜欢用的一个词,真的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