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这个说法,不知源头何在,却早已路人皆知。尤其在国字号的企业里,“三公”——公开、公正、公平——更是深入人心。“三公”作为一个原则,通常应用于企业实施改革和推行制度等管理活动。这个原则的立场和目的何在呢?站在企业的立场,“三公”原则的目的是要提高执行效率,兼顾组织和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站在职工的立场,相对处于弱势的地位,“三公”原则的目的侧重于组织和谐,更关注自身利益的得失。站在国家政府的立场,“三公”原则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也就是说,立场不同,目的也不同。
鉴于国企历史的延续性和现实的复杂性,“三公”原则确有坚守的必要。但以往用得习以为常,解释得过于笼统,现在有必要与时俱进地重新解读,弄清“三公”的基本内涵,确定“三公”的管理要点。这样做,对企业管理和咨询实践,或许有些启发价值。
公开原则。抓住一个关键字:法;两个关键词:规则与标准。公开原则的要义,就是要“公开”制定有关的规则与标准,确保管理活动和制度的指向性和合法性。规则为过程提供指导,标准则引导人的认知。管理层或职能部门的任何不公开行为,都会直接遭遇合法性的质疑,最终的结果自然难以令人接受。为此,企业要注意几点:一,管理活动一定要有规则,制度一定要有标准。二,各利益群体的代表一定要参与进来,包括基层职工。三,一定要让全体人员了解规则和知悉标准,可以采取多种“透明”的方式。四,一定要让大多数人理解和认同规则与标准,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党团组织/工会等),促进沟通、提升认识。
公正原则。这里有两个关键词:执法、过程。公正原则的要义,就是通过公正的“执法”(规则与标准)过程,确保管理活动和制度的有效性和一致性。有效性的评价,是看能否达到既定的标准。一致性的衡量,则看是否合乎既定的规则。提高有效性和一致性,关键在于流程合理、方法可靠、工具科学。企业通常的做法,首先是对事不对人,严格按规则办事;进而是设计严谨、合理的运作流程,严格按流程办事;再往下,设计或选择更可靠的方法、更科学的工具,并对方法和工具的使用者进行培训,提高使用时的一致性;最后,全过程接受利益群体代表或第三方的监督,防止和纠正不公不正的行为。企业可以借助专业咨询机构的力量,参与全部过程或部分环节。
公平原则。此中的关键词是比较和感觉。公平是一种心理感觉,是人在做纵横比较时的主观判断。人的公平感来自比较,既在过程中比较,也对结果进行比较。既跟自己比,也跟别人比。既跟内部比,也跟外部比。公平原则的要义,就是要营造公平的氛围,打造公平的环境,确保管理活动和制度的公平性,提高人的公平感。公平不是平等,人格平等是公平的基本前提,但不能保证公平性。公平也不是平均,平均主义可能是最大的不公平。如何做到公平呢?企业要注意这么几点:第一,明确企业的公平观,将公平的标准引导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上;鼓励积极的纵向比较,实现自我超越;反对简单的横向比较,避免自寻烦恼。第二,坚持公开原则,建立公平的基点——统一的规则和标准。第三,坚持公正原则,以客观、合理、有效的过程,建立公平的环境,提供公平的机会。第四,对可能产生不公平感的群体和个体,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关注,想尽办法降低其不公平感,防范个体或集体对抗行为。
公开,公正,公平。规则公开透明,过程公正合理,感觉比较公平。三个原则三位一体,共同影响着管理活动和制度的效果。公平,以人为本;人的公平感,与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紧密关联。因而,公平原则或许是“三公”原则之首要。公正原则,是公开原则的落脚点,是公平原则的控制点,应该是三公原则之关键。公开原则,是公正原则和公平原则的出发点,有点类似三公原则之根本。还有一个视角,公开、公正、公平,是不是对应着法、理、情?这又是另一个题目,请大家一起来研讨。
稿件来源:佐佑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