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超/文
从联想到TCL的国际化,没有一个中国咨询公司能成其“智囊”,相反,这些本土企业在国际化的时候往往都选择了外国咨询公司。
中国的咨询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2004年,中国管理咨询市场规模达
到了103亿元,并产生了一批本土咨询业领军企业。
与此同时,国际咨询企业也纷纷进入中国,麦肯锡、波士顿、罗兰贝格、毕博、凯捷等全球领先的咨询公司都已经在中国扎根。在和外来的咨询公司的竞争中,中国本土也开始涌现出了很多颇具实力的管理咨询公司,比如北大纵横、和君创业、新华信正略钧策、远讯咨询等。
当巨大的咨询市场容量激发出本土咨询的生存热情之后,本土咨询企业又不免憧憬着走出国门的美好未来。
本土的管理咨询公司是否也能够国际化?如何实现国际化?这开始成为一些本土管理咨询企业开始思考的问题,个别咨询公司也开始寻求国际化的路径,尽管这些探索离真正的国际化还很遥远,但是对于本土咨询企业来说,梦想已经开始。
“规模化”尝试
中国本土咨询公司对于国际市场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虽然在本土不断的遭遇国际咨询公司的竞争,也学习和借鉴了很多国际的咨询工作模式、工具和方法,也有很多本土咨询公司为跨国企业提供过服务,但是面对国际市场依然非常陌生。
对于他们来说,找一些合适的机会,去看看国外的咨询公司和国外的咨询市场,是编织国际化梦想的首要选择。于是,很多咨询公司选择加入国际性的行业组织,参与全球性的行业活动,树立国际化的形象。特别在2005年,这种频繁的同行业、特别是国际间同行业的频繁交流,可以看作是本土咨询业国际化的预演。
2005年1月底,国际管理咨询理事会(ICMCI)在中国内地开展了首批CMC认证,掀开了国际交流的第一幕;
2005年5月中旬,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率团参加“ICMCI欧洲年会”,中国咨询业第一次以规模化的姿态“走出去”,深入第一线与国际同行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沟通和交流。
与此同时,中企联管理咨询委员会在欧洲年会上被国际管理咨询理事会授予正式ICMCI会员资格,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胡新欣接过ICMCI主席颁发的证书不禁感慨万分:“我们正式加入ICMCI了,我们的管理咨询业向着国际化进程迈进了一大步。”
2005年5月24日,中国大陆的管理咨询界知名人士以及专家又参加了在香港召开的ICMCI的亚太大会。2005年9月在上海,中企联管理咨询委员会主办了“世界管理论坛暨第四届管理咨询高峰会”,中外管理界人士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成为2005年中国管理咨询业最激动人心的画面。
紧接着,2006年3月28日,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组织了首都咨询业代表团访问美国,先后出席了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协会(AMCF)年度高峰会,AMCF为中国代表团特地召集由多家顶级咨询机构代表参与咨询业发展新趋向座谈会,代表团还拜访了JFK NOP、凯捷安永等世界知名研究咨询企业并和MACF就合作举办2006年9月“咨询北京”论坛达成初步意向。
应该说,本土管理咨询公司选择这样的方式走出去,是扩大国际视野的绝佳选择,与国际同行们进行交流,能够探到国际市场的“水”有多深,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进军国际市场的路线也不迟。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认为,未来的领先企业需要在全球内整合资源。本土管理咨询公司的国际交流,可以看作是整合全球资源的一种探索。
还不能陪中国企业走出去
国内某咨询公司的负责人说,没有中国企业的强大,就绝没有中国咨询企业的强大,同样,没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就绝没有中国咨询企业的国际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捆绑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是本土咨询走向全球化的最佳通道。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本土咨询公司要走的路还很长。
从联想的国际化到TCL的国际化,并没有听到一个本土的咨询企业在他们的背后作为核心的“智囊”,相反,这些本土企业在国际化的时候往往都选择了国际性的咨询公司。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本土咨询公司并没有完全的让中国企业感受到踏实的咨询功夫,没有在国内服务好国内企业,国内企业国际化的时候就不会选择本土咨询公司。
通常来说,本土企业进入一个陌生的市场,如果选择一个对当地市场有深入了解的本土咨询公司,无疑能够更快的融入当地。
当然,一些和国内企业有着深度合作并获得国内企业信任的本土咨询公司,还是存在伴随客户一起国际化的可能。
由于本土咨询公司对于客户的资源和管理状况比较了解,因此伴随其进入国际市场就更能提供合适的策略。国内某咨询公司就伴随其长期合作的客户——一家重型汽车企业去考察印度市场,并希望未来能够伴随这个汽车企业走进印度市场。
所以,中国本土的管理咨询机构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帮助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的使命,否则,很难在国际市场赢得信任。
引进来再走出去?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会有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未来还会有很多在某个行业内非常专业的中小型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所以,这些企业如何降低风险、提升产品竞争力,成为国际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所在。
对于本土咨询公司来说,先到跨国公司的总部市场去亮相,证明自己的实力,有可能会吸引到部分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业务。
例如德国的《经济周刊》自2003年起,就连续在中国国庆之际出版德、汉双语“中国特刊”,向欧洲和中国的企业家介绍两国政治、经济、企业、科技领域的基本情况及最新动态。
同时,还每年定期举行一个主题论坛,讨论中国市场的热点问题,并会邀请国内顶尖的本土咨询公司到现场,向那些德国的企业传达中国市场的一些状况。有幸被邀请到的本土咨询公司,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机会,这会让跨国企业体会到本土咨询公司的国际视野和对于中国市场的把握能力,有机会就可能拿到德国企业的咨询订单。
应该说,这种模式相对于本土于咨询公司来说,可能更加现实一些。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跨国企业选择进入中国市场的咨询公司,更希望有国际化背景的国内咨询公司,因此本土咨询公司需要做的是“走出去—引进来”。
任何行业的成熟,一定是在全球背景下的成长,咨询业同样如此,本土咨询公司开始有一些国际化的冲动,对于整个行业的水平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本土咨询公司要真正的走向国际市场,加强对于本土企业的服务能力和跨国企业本土化的服务是首当其冲的。咨询公司全球化的难题在于,咨询公司需要对当地市场和文化的深入理解,才可能在当地安营扎寨,而在这个方面,本土咨询公司的路途还很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