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的傲慢与偏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 11:54 财富时报 | |||||||||
文/陶嘉呈 郭德刚的相声《我这一辈子》里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我”在百无聊赖之中交了一个女朋友,女朋友长得很前卫,尤其是那双眼睛特别的迷人,斜视180度。跟她在一起感到安全,过马路不用看车。她常常会这样说:“呦,你来啦,老没见啦,唉,别走啊。欧,没走啊。”所以我管她叫“偏见”。我和偏见很要好。一次她说要带我去一个地方,结果越走人
现在的联合利华怎么看着都与“我”和偏见及其的相似。具体说吧,联合利华公司就像是“我”,而那个180度的大斜眼儿“偏见”就像是他们在中国实施的营销战略。作为一家国际性的“大品牌”。联合利华混傲慢也很偏见。傲慢不是不可以,一个人、国家、或是企业,之所以傲慢是有其傲慢的资本。但是傲慢要是和偏见联合到了一起情况恐怕就不会太妙。 如果说联合利华对在中国的销售存在有傲慢和偏见,他们肯定不会承认,他们很尊重中国市场,也做了许多本土化的工作。包括人力资源本土化、采购本土化、资本运作本土化、形象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品牌本土化等等。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引进了许多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在这一方面起码比日本在华企业要强。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们就真的没有傲慢和偏见。 美国著名的歌舞片《雨中曲》中有这样一个场面,两个政客在街上遇到了。激动万分,相互拥抱,然后双手迅速下滑插入对方的口袋一通猛掏。联合利华最初进入中国时的策略显然过于一厢情愿。利用中国企业的销售渠道来打自己的品牌,而被入股的企业也有自己的算盘,利用联合利华的资金和技术打自己的品牌。结果就像是鲁迅先生说的:“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双方各有各的打算,谁也没真心的替对方考虑过,所以,最后的分道扬镳也就不足为奇。 至于说联合利华的其他“本土”策略也多是外在的一种形式上的策略,资源本土化、采购本土化、资本运作本土化、研发本土化是为了省事省钱,形象本土化、品牌本土化是为了好卖钱。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偏偏在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决策本土化上马失前蹄。 从消费意识和水平上来说,中国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市场,所谓“十里不同俗”,别说是省与省之间的差距巨大,就是同一个地区的县乡镇之间也存在有不小的差距。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时候,中国市场向世界开放,当时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面对这个十多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无不垂涎三尺,以为能够很捞一笔。进来之后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有狼狈撤退的,有咬牙苦撑的,直到将近二十年后部分企业才逐渐找到庙门。就是必须,分阶段、分地区的制定不同的适应当地消费理念的营销策略。 这部分企业当中,显然不包括联合利华,起码现在不包括。因为现在,它还是有点“斜眼儿”。 傲慢与偏见是隐藏在骨子里的,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有的时候自己都意识不到。近两年的“当众砸奔驰”、“质疑可口可乐”、“三菱召回事件”、“质疑洋家电”等等事件层出不穷,洋品牌的光环在腿色,跨国公司心态浮躁缺乏危机管理意识的问题日渐突出,某些跨国公司心态浮躁,长期以来表现出对中国市场的消费歧视伤害的不仅是中国的消费者,更是“洋品牌”自身。 所以,现在的“洋品牌”实在是应该好好的检讨一下自己了,如果再这样傲慢与偏见下去,就只能吃牛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