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华润拿什么拯救华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 12:44 《英才》

  当两个虚弱的巨人抱在一起

  文·本刊记者 戴璐

  华源系似乎找到了重生之路。

  2006年2月18日前后,华润集团成为重组方,并将启动全盘重组计划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华源系旗下几家上市公司的股价相继上扬,尤其是华源制药 (600656)更是在4个交易日内,累计涨幅近30%。

  这也许是自去年八九月遭到贷款银行逼债,以及诚通重组无疾而终之后,华源集团难得一见的好消息。

  然而,人们可否想过,在产业战略上,华润与华源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这两个大型企业集团,为什么一个成为拯救者,而另一个只能被拯救?

  一个伤皮 一个动骨

  华源集团是与华润同属国资委直属中央级企业,且号称医药和纺织两大行业里全国大型国企,但因财务危机而被多家银行逼债,既少见又难堪。有人说华源输在战略模糊,盲目进军新产业,还有人说,华源不该用大笔贷款去收购,甚至涉嫌短贷长投。然而种种否定,却似乎并不是华源系危机的根源所在。在这一点上,极具反思力度的是,华润集团与华源几乎在同一时期进行多元化扩张,而且二者进入的新产业还有一些“英雄所见略同”。

  华源系多元化的战略早在十年前已经开始,当时迈进农用机械产业,看好产业投资的良好回报。不幸的是,好景不长,到了2001年就巨额亏损以致不得不逐渐撤退,在另一条战线上2000年之后国内纺织业的业绩大滑坡让华源系更加艰难。

  为了突出重围,当时的董事长周玉成力图向制药业大幅挺进。而此时,华润集团却正在大规模向纺织业踏进。

  据报道,2000年华润斥资1.1亿元连续收购了6家纺织厂,2001年9月,1.5亿元收购了上市公司四川锦华(000810)51%的股份,接连并购让华润系在这个产业里掌握的产能大幅增加,并逐渐进入了前三强。

  而准备进军医药的华源系,自此之后兑现了最华丽的两次收购。

  2002年8月,华源系拿下了上海医药集团,2004年底,又在一片惊叹之中间接取得北京医药集团50%的股份。对此两位分析师分别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评价,一位说,华源系领军人物真有想象力,借南北连通,消除竞争压力,快速登上霸主地位;而另一位却认为,华源系两笔收购,耗资达到近23亿元,又很大程度上依赖贷款,如同玩火。

  最后的事实证明华源系成为一个虚弱的巨人。一位咨询师认为,华源系虽然资产一路攀升到500多亿元,表面上成为最大的医药集团,却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加以整合,于是所谓的战略变成了单纯的资产投资。

  当华源逐渐陷入资金绷紧的时候,华润在医药领域的并购也尝到了难受的滋味。2005年接连出现事端,与东阿阿胶高管矛盾公开化,与云药集团不合而散,都被认为是华润集团在进军医药领域的败绩。

  然而,危机到来时,华润集团看起来没有伤筋动骨,华源集团却不得不等待重组方的救助。

  同是多元化 命运南辕北辙

  华润与华源,两个在名字上都带有嫡系味道的大集团,为何在多元化战略的命运上大相径庭?

  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学的一位教师认为,全球的

资本市场里虽然走多元化路线的企业很多,但是一直以来只有GE和香港的李嘉诚不败,这说明企业要成功实现这样的战略必然要具有一些特定的禀赋。

  什么是华润的特有资源?

  作为一个在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进入香港市场担当贸易窗口的企业,华润的管理层无疑得到了独特的机会丰富自己的管理经验和资本运作技巧。

  而且,据分析师透露,华润集团高层很多都是政府官员出身,一面坐拥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一面掌握内地深厚的人脉资源,华润集团即使是大量使用银行贷款去收购,仍然可以有效地避免华源那样的逼债事件。

  而今,随着华润的重组计划公开,可以看到,华润集团将对华源持股达到70%,从而彻底控制对方,重组成功之后,一个更大的多元化集团将会诞生。

  然而,进一步壮大后的华润集团不可避免地要承接、消化原来两个集团的各种问题,打造出今天华润的那些法宝,是否将继续奏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9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