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自行车是一种比较复杂、需要心领神会的行为艺术。错过了少年时候的好学、敏捷时期,成年人再学会骑车,难度尤大。为何?因为骑车中很多平衡的把握非语言可以清晰描述,即使描述清晰也难以做到。
文化也是这样。容易感知、不容易被描述、更不容易被有意识的发挥。
我们人类作为灵长动物,生活在充满非物质的世界中,非物质例如音乐、情感、精神、知识等等,还映射到各种物质世界中,例如雕塑、具有各种美感的建筑、装饰;即使我们举手投足,也体现了我们对精神、情感和美的理解与反应。这就是文化,这种对物质世界的超脱的领悟、以及将这种领悟再投射到物质世界中的收获、甚至过程,就是文化。
看,文化在体验中是轻松和愉悦的;但描述出来就是晦涩的。
到底什么是文化?
文化定义据说200多种。不同学科对文化定义还是不同的。比如,有把所有人类的行为、行为的结果都看作文化,有人区分主文化和亚文化、显文化和潜文化、高雅的与低俗的,等等。
用比喻和小故事,要比学术定义更能帮助人们理解文化的内涵。
有人喜欢开快车,追求速度与飙车的快感;有人喜欢稳健,体验那种沉静中的节奏与底蕴,这就是文化。有人喜欢用word来汇报和交流,有人喜欢用ppt来展示和沟通,这也是文化。有人喜欢茶,更细化的说,喜欢龙井;有人喜欢可乐。有人喜欢雪茄,有人喜欢烟袋,有人喜欢卷烟。不同比较固定的喜好,就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选择倾向,就是性格,就是文化。在一个单位,一个员工开会迟到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大家经常迟到,或者会议上开小会,或者主持人经常漫无边际;但到了另外一个公司,他就会非常紧张不安,因为这里开会很肃穆,即使活泼也不失秩序,任何人迟到、说小话、不专注都被看作另类。这些不需要制度来明确说、但氛围中能感觉很清晰的力量,就是文化。
还有一种理解文化的方式,就是多问为什么。
某人取得了很突出的成就。为什么?因为他目标很清晰、坚定,还能以一贯之的付之于行动,脑子还好使,总能抓住机会。为什么?因为他是有心人,他要做一个了不起的人。为什么?因为他小时候就接受了一种教育:人到这个世界上要有所作为、对社会有益。为什么?因为他内心有种假设:做人就应该像个样子。
再如,有个企业很赚钱。为什么?因为产品或者服务很好,消费群体很买账。为何产品很好,因为他们仔细研究了客户需求,从产品设计、制造工艺一直到售后服务都围绕如何带给客户更美好体验这个中心环节去努力。为何要这么去做?因为他们懂得,只有客户的满意才有自己的钱赚。为何要让企业赚那么多钱?因为企业有了财富,才能养活员工,尽到社会责任,体现企业家价值,企业也才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企业为何这样想?因为企业家群体是有抱负的,要有所作为的。
如此下去,任何现象的背后就是行为,行为背后是原因,原因背后是动机,动机背后是欲望,欲望背后是价值判断和选择,这些价值观背后是人生的基本信念或者假设。这样一路问下去,最终的答案就是最重要的文化基因,过程中的各种回答都是文化的种种表现。
如果把文化看作一颗大树,基本信念、价值观就是文化的树根。一个人的“树根”,只有和他相处久了才能认识深刻,平时掩藏在地下;不过醉酒或者典型事件会让这些“树根”露出一些根须。
文化的种类或者表现形式非常丰富。
喝酒,有酒文化;喝茶有茶文化。语言不同,产生民族文化。信仰不同,产生宗教文化。中国人有面子文化,日本人有武士文化,美国人喜欢直截了当,这是沟通文化。
政府部门的文化肯定不同于教育部门。商业部门的文化又肯定与军队大相径庭。企业界的文化与体育届也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类别的行为,其动机、目的、行为方式、对人的素质要求不同,就形成了各自诸多的特点,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结果,所以就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
我们对文化应该持什么态度?第一,要去重视和领悟、培育文化,要形成文化自觉。实际上,这就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这些目的和动机是建立在自己真实的价值观基础上的,有清晰的指导理念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其意义在于让别人能更准确理解我们,也理解我们一贯的主张和行为,同时也能避免大的失误。第二,要把文化与具体的各种实践活动非常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文化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把文化主张与行为结合在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勇气、智慧、毅力。但只有这个过程才能使我们对文化领悟的自觉变成对行为的自觉,才能真正体现文化的力量。
对文化的认识和发挥应该避免三个误区。一个是文化虚无主义。认为文化过于“形而上”,不可琢磨,难以落实,而且很多不确定性,所以不如抓具体的工作。文化太“软”,只有产品、技术、赚钱是“硬”的。这种误区,主要没有认识到文化内在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是文化理念与行为能够、必须紧密结合后所产生的。这种误区的形成,与不善于掌握文化管理的技巧和方法也有关系。第二个误区是泛文化主义。认为文化万能,什么时候都要用文化来统引和衡量,把文化重视到高于所有行为之上。的确,任何言行都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理念的各种表现形式。但要注意到文化是内在、内生的。不能把所有行为都上升到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上来——它们的确有关联但不需要时时事事都一定要关联。好像所有树木都从根部所生发,但不能为了修建枝条就先把树根刨出来修剪树根一样。第三个是文化盲目。知道文化的重要性,但不知道怎么去做;所以热衷于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开始时候大张旗鼓声势浩大,遇到实际情况却束手无策逐渐偃旗息鼓。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文化管理的具体方法,有愿望没有知识,有知识没有经验。上述三种误区,正如佛教所说的“无忘、虚妄和迷妄”。
文化启智,文化铸魂,文化更推动社会实践。
如何让文化确实发挥其巨大的生命力呢?三个字:知、言、行。
知,就是要厚底蕴。包括与自己从事事业相关的业务理论、行业经验,更包括有关文化的哲学、经典、心理学。这是我们领悟文化之魂的根基。形成独到而明确的价值主张、观念体系,然后逐渐演绎到各种行为的指导理念体系。知,要厚,也要博。更要独到、一贯、明细。
言,就是要很好与人沟通。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要善于用合适的方式宣传自己的主张、传播自己的理论,让他人来认知、认同并支持。一个人越需要与人合作,就越需要重视言。言为心声,不打“妄语”,要忠诚于自己“知”的内在“心声”,这是一种最经济、也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行,就是要外化于果。别人能看到的,社会进步所需要的,都是你的行为和结果。内在的“知”,通过“言”的桥梁,落实于“行”。行比知、言都重要,所谓行胜于言,行中得知。
知言行不是三个前后的连贯关系,而是互为因果、同时同发的。以“行”为导引和归宿,以“知”为灵魂和求因,以“言”为载体和桥梁。最高境界是知言行的合一,此乃和谐致远。
(供稿:中圣国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