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6日 13:20 《中国商界》杂志 

  互联网+已然成为国家战略

  阿里失守

  互联网+已然成为国家战略,但是互联网+越来越接近于微信+了。

  文/赢寅

  众所周知,自阿里上市后,中国三大互联网公司座次(按市值排序)依次是阿里、腾讯、百度[微博],王座一直以来由阿里巴巴[微博]牢牢把控,其市值最高时是腾讯的2倍,腾讯则长时间排在第二位,但一直不忘拿回属于自己的荣耀,如此态势一直持续到2015年9月8日。 是日,阿里巴巴股价下跌4.7%至60.91美元,阿里巴巴市值跌落1407亿美元,市值降至1530亿美元。腾讯取代阿里巴巴获得了亚洲最大互联网公司的桂冠。这是自2014年9月阿里巴巴开始公开发行股票后,市值首次低于腾讯。 尽管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张勇敦促全体员工忽略股价变化,专注于公司业务,但这一标志性事件显然具有里程碑般低调意义。这意味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腾讯实现了对阿里巴巴的弯道超车。 阿里遭遇天花板 阿里王座易手早有伏笔,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冷”,阿里之所以今日落得如此田地,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传统电商业务日趋下滑,增长已近天花板。 作为阿里巴巴核心业务的电子商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对手—京东商场。被看成是中国版亚马逊[微博]的京东商城[微博],虽然京东也与亚马逊一样走上了长期亏损的道路但发展速度极为迅猛。2014年,京东的全年交易金额突破2600亿元人民币,实现100%的增速,而阿里巴巴交易的总额同比增幅则只有47.5%。目前阿里市值1500亿美金左右,京东市值400亿美金左右,京东在体量虽然与阿里尚有不小差距,不过从增速上看,京东超越阿里并非痴人说梦。 阿里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先发优势,坐拥着巨大的流量,B2B、B2C、C2C等交易场景,到支付环境,物流体系都已经打造了一个闭环。另外阿里的模式,让他轻装简行,没有大量的库存问题。从服装、家电、3C、家居、百货到汽车,“万能的淘宝”有求必应,这主要得益于阿里并不染指产品,所有的SKU(库存量单位)都由平台上的卖家自发提供。卖家自然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所以最终形成了一个品类繁荣的大集市。 而正品、低价、快速是京东从众多B2C企业中脱颖而出的原因,而这三把剑又击在阿里的三个软肋上。长期以来,京东一直以“正品行货”自居,尤其在3C、家电等标准品方面,尽管也时有假货、翻新货等事件被爆出,但相比淘宝上假货水货泛滥相比,京东在“正品行货”形象显然更有优势。 物流更是被认为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京东7万多名员工,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仓储和配送岗位上工作。自建物流可以保证商品及时送达,可以进行货到付款,快递员未来还能当做推销员使用,成为O2O的线下流量入口。阿里自己不卖商品,所以物流服务通过四通一达的社会化物流企业来解决,虽然马云[微博]希望通过发展菜鸟物流来改善局面,但目前尚未看出太大进展。 阿里与京东之争,是模式之争。京东是以自营起家,而阿里则是以地产模式起家。阿里的平台几乎就是一个流量贩卖的平台,早期是将大量的C2C流量导到B2C商城,现在阿里通过大量投资微博、优酷、UC浏览器等上游入口,导流到自己的电商平台,再售卖给平台上的卖家。京东的流量是来自于其自营平台,但京东享有微信这个巨大的流量入口。目前京东开放平台业务占比40%,保持高效率的运营,京东已能够实现盈利。 目前京东在全力进行品类扩充,当其逐渐追上阿里的时候,阿里的优势就消失了。这对阿里来说是极为恐怖的事情。 假设双方都保持现在的增速,阿里、京东的交易金额将分别于2016年、2018年跨越4万亿大关,京东只落后两年。而更可怕的是,阿里的增速正在逐渐放缓,而京东则越来越快。或许不出三年,京东就可以超越阿里。 而京东超越阿里,腾讯则是最大的赢家之一。2014年,腾讯在京东上市之前以2.14亿美金购入了京东15%的股权,并将拍拍网、易讯网等资源并入京东,另外京东获得了微信、QQ等入口资源。在当时这笔投资到底谁在便宜,可谓是莫衷一是。如今看来,显然是腾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腾讯当时给京东估值200亿美金,但由于腾讯将拍拍网、易讯网、还有物流体系、微信入口等资源估值20多亿美金送给了京东,因此腾讯只花费了2.14亿美金。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拍拍网等电商资源对于腾讯来说,无疑就是鸡肋。微信、手Q等虽然流量巨大,但是腾讯也缺乏必要的变现手段,如何表现也是腾讯大问题。 腾讯在这次投资,可谓是一箭三雕。另外从现金投入回报来看,2.14亿美金获得了京东15%的股份,这笔股份以京东350亿美金市值估算,已经价值52。5亿美金,腾讯的投资已经溢价了20多倍。这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细分市场蚕食 事实上,除了京东之外,各细分领域的垂直电商正在蚕食淘宝天猫[微博]份额。 两三年前,淘宝天猫几乎看不到竞争对手,无论是从整体上,还是垂直品类。而2014年Q3的市场竞争格局可以看到,就是淘宝天猫60%,唯品会、京东、当当40%。服饰品类曾是阿里最强势的品类,现在已经被洞穿。图书早已是当当的天下,3C通讯被京东拿下,家电被京东苏宁国美瓜分,汽车市场被汽车之家“掌控”。商超里面有1号店;化妆品,聚美优品异军突起;酒仙网在酒类里面一枝独秀。 尽管细分类的平台与阿里巴巴或京东相比,在体量上不是一个级别,但就市场而言,细分平台的品类纵深层面,更具有优势,在人群定位上,精准度高。用户必然是需要细分类平台的存在。从某种角度来讲,细分平台更能够抓住中国市场中潜藏的机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细分和垂直的差异化的消费需求。 事实上,如果把聚美、唯品会、当当这些细分电商加起来,已经割掉了电商很大的一个份额。而针对特定消费人群的电子商务,例如针对母婴、针对健康、针对一些小圈子的兴趣化族群的电商,依然都有新的机会。像母婴类的红孩子、贝贝网,珠宝类的东方美宝,都具有非常强的潜力。这对阿里来讲,包括京东,都不是好消息。 互联网+等于微信+ 互联网+已然成为国家战略,但是互联网+越来越接近与和微信+划等号。虽然腾讯做移动社交电商暂时并不构成对阿里的威胁,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阿里却更加需要一款类似于微信社交类超级APP。因为若拥有社交入口直接对接海量用户,这与阿里的电商平台可以达成有效对接,产生巨大的优势整合效应,因此,马云一直都对移动社交耿耿于怀,从去年推出来往兵败之后,今年又低调推出了钉钉,不久前甚至在支付宝[微博]中加入了聊天功能。可以看出,移动社交已成为马云的一块心病。 TMT资深评论人王新喜认为,拥有海量活跃用户的微信,将始终都是移动电商一大变量,更是阿里巴巴的隐患。微信的存在让阿里的未来就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微信入口的存在有可能接纳未来淘宝中小商家的平台转移。在移动电商正在成为趋势的今天,缺乏移动端超级入口的阿里显得被动与稳定,而外界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会随时挑动阿里的神经,这些都是阿里的威胁因素。 2014年春节期间微信红包的热潮,马云当时称微信红包是“珍珠港偷袭”。整个阿里高层都在为微信红包心跳。虽然用来阻击微信而推出的来往已落寞的可以忽略,但马云显然是更加淡定了,认为微信是一手好牌,但是打烂了。 但事实告诉马云,微信这把好牌,腾讯并没有打烂。非但没有打烂,而且打得很漂亮。微信红包依然存在,并且正在逐步培育用户习惯,而微信支付也在迅速推进,已经足以冲击到阿里的支付核心—支付宝。尽管基于移动支付渗透的需要,阿里大力推广其移动端产品,但市场认可与用户积累方面并不如预期。 移动端未来不确定性在于移动端的购物习惯变化与商业模式的变化。阿里在移动端的电商布局显然不如阿里PC端难以撼动。王新喜认为,尽管目前来看手机支付宝、手机天猫和手机淘宝的用户粘度还很大,但并不能长期占用用户在移动端的时间点与长期存留,移动端阿里的产品更多是PC端资源的转移—阿里在PC端的盈利模式,包括交易费、直通车和钻展,都平移到了移动端,因此阿里的移动端收入依然是来自“地产+广告”这种高利润率的交易费和广告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阿里依赖平台转移来盈利,而不是倚仗创新的技术与产品能力,这显然是大问题。马云认为移动才是未来,但未来移动端的用户习惯、人与移动设备的交互、场景、购物习惯都在变,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也需要适时变化契合未来用户需求。阿里的布局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何整合起这些资源形成聚合力,也在考验着阿里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看,阿里巴巴的未来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