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3日 17:56 《财经天下》周刊 

  IMF[微博]中国处前处长普拉萨德:全球金融危机不会出现

  新兴市场国家外债总量比起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要小很多,美国经济也比2008年时更加稳固,综合来看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本刊记者|姜曼

  最近这几个月里,中国股民的神经已经被股市折磨得极度脆弱了。很多投资者甚至担心,这一轮的动荡会否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在这次全球金融大动荡背景下,《财经天下》周刊采访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中国处前处长埃斯瓦尔·S.普拉萨德(Eswar S.Prasad),看看他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于中国的股市、中国的经济有什么样的判断。

  

  EW:你如何看待近期中国股市的大跌以及全球金融的动荡?

  EP:人们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担忧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全球经济增长缓慢。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放缓,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陷入泥潭,除美国以外,欧洲和日本增长率也很低。二、各国的政策制定者们似乎在促进经济增长上无计可施,让人忧虑。三、美联储加息的动向。如果美联储加息,引发的资本外流可能会伤害部分新兴市场。其实这三个原因都不新鲜,但人民币贬值和中国股市大跌这两件事让市场觉得中国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失败了,这种绝望感引发的惊慌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EW:这次的全球动荡是否预示着新一轮的危机?

  EP:我希望不会,我也觉得不会。现在的美国经济相较于2008年时要更加稳固,金融市场更加强健,更多的资本和更强的资产流动性让银行变得更安全。并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但住房市场的调整还是很可观,股市的下跌不一定就预示着金融崩溃的危机。

  也有人担心新兴市场会出现危机,虽然风险确实存在,但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外债总量比起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要小很多。而且他们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和更灵活的货币,综合来看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EW:中国的金融体系当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EP:我觉得当下最重要的是建立更广更深的金融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现在居民和企业存钱、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虽然股票市场赢得很多关注,但比起银行来说相对瘦弱。在中国和印度等国家,企业债券将会越来越重要,因为它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不一样的、相对安全的投资机会,为企业提供长期融资,不用总是仰赖银行。拓展金融市场对改造中国的银行系统来说意义重大,需要更好的管理架构、健全的监管制度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来维系这一体系。

  EW: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

  EP:传统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将会面临挑战。在美国,互联网金融也拥有大量的用户,在我看来这样的冲击对金融系统来说是好事,因为它带来的竞争将会推动现有金融机构的改革,让银行的运作变得更高效。需要注意的肯定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用户对互联网金融抱有很大的期待,但更高的收益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一旦出现问题,政府可能会介入。如何规范运营仍然是个问题。

  EW:你认为中国经济现在面临什么问题?

  EP:短期增长策略。如果中国落实改革,那么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6%到7%的增长。因此接下来的两年至关重要,不能走错路。如今股市和制造业都在减缓,如果中国政府像2007到2008年那样发放信贷促进投资,情况将不容乐观,因为它们会加剧行业产能过剩,导致金融失衡,从而引发更大的问题。所以在短期内使用较好的政策组合来刺激经济增长是更好的方案,运用更积极的财政政策,而不是仅专注于货币政策,简单地降息。中国当下的财政赤字和公债水平都较低,仍有很大空间实施财政改革来促进消费,平衡增长结构。

  EW:怎么看待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EP:在促进私营企业发展以拉动经济增长、推动投资型增长向消费型增长转移和促进服务业发展这三个方面,中国都有所进步。去年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约占总增长的50%,服务业占GDP总值超过50%;前两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不再持续增长,开始持平,这些都是正确的变化方向,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往前走,问题就是速度很慢。

  EW: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美国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EP:虽然美国的就业率在上升,失业率在下降,但工资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生产率增长水平很低。所以我认为中国应该关注生产率的增长,以同时提高劳动力需求和薪资水平。如今劳动力成本已然大幅上涨,以廉价劳动力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不再可行。着眼于高薪技术和高增值产业变得更加有意义,将更多的努力放在发展这类产业,是中国保持竞争力和提高价值链的方法。

  EW:如何看待热钱流入中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股市和房地产行业。

  EP:这两个市场都有热钱流入,但并不多。中国当下面临的问题是资金正在流出。有些资金流出是良性的,说明政府放宽了限制,让私人和企业有更多渠道把钱拿到国外去花,资金流出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而不是仅凭政府购买外汇储备。但在中国,股市不稳定,房地产市场似乎也在走低,整体稳定但风险仍然存在。这些因素再加上对经济的担忧,导致了更多的资金外流。所以回到根本还是要拓展金融市场,如果中国人能在国内通过多元化的投资获得更大的收益,他们就不会把钱带出国了。

  EW:不少人认为货币战争是一种阴谋论,但俄罗斯的经历让大家看到了货币战争的真实存在。到底是谁在主导,或者说谁有能力主导货币战争?

   EP:即将到来的货币战争是很奇怪的,赢家靠的是让自己的货币变得更弱,而不是更强。这说明了国际金融的一个重要问题:不管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政府都不太愿意通过改革来提高经济。财政政策的改革空间不大,因此他们多依赖央行[微博]和降低汇率来刺激出口,弥补内需不足。包括欧洲和日本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是如此,但美国一直保持强势。去年美元升值的时候人民币也升值了,现在人民币贬值了4%左右,但相对于美国之外的国家它仍然比较强势。但这次的贬值也有风险,如果中国也开始依赖便宜的货币,那么欧洲、日本和其他新兴市场的货币贬值可能会更厉害。

  EW:你认为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元的地位反而增强了。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人民币的国际化会受到什么影响?

  EP:金融危机唤起了私人投资者、新兴市场、央行和各类金融机构对更加安全的金融资产的渴求,而安全的金融资产通常是政府债券。欧债危机使欧元走势低靡,日本和瑞士又不想让外汇流入,于是就剩下美国了。金融危机后美国发行了大量的政府债券,直到今天,公众持有的国债净值增加了6万亿美元。金融危机始于美国,但人们为了安全起见又都跑到了美国,美国有开放透明的政治结构、独立的中央银行和强大的法律体制,这些因素也是赢得外国投资者信任的重要因素。

  人民币正在成为国际贸易与金融中重要的有价值的货币,最近诸如“一带一路”等计划也会让人民币越来越国际化。如果中国在未来一二十年进一步落实金融和经济改革,我们或将看到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10%,但我不认为人民币将挑战美元成为避险货币,因为中国需要的不仅是经济实力和金融市场,还需要完善的制度和机构。

  EW:我们知道美国一直在要求人民币升值。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EP:中国政府很聪明地将货币贬值和增强其灵活性结合起来,人们担心灵活会带来波动,但央行说灵活性是会引起波动,但人民币贬值了利于刺激出口。外国都想让人民币升值,但美国同时也渴望更多的灵活性,所以美国很难评判这一举动。中国选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因为当前增长缓慢。但对其他经济虚弱的国家来说这不是个好消息,因为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出口,结果可能是他们的货币会贬值更多。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