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4日 14:07 《中国商界》杂志 

  密扇的标签是多样化的,复古下的灵动,神秘中的桀骜,嬉哈之余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甚至更多。这种原创风骨是年轻一代的诉求,更是当代设计师去行业糟粕、表达真实自我的价值体现。

  文/应晶

  密扇创始人冯光表示,密扇的诞生缘于“情怀”。

  快销时代,业内“模仿”与“抛弃”在诟病中四伏,追赶时尚常如邯郸学步。密扇就格格不入了,他们将致敬传统定义为品牌的核心价值,同时也为孤独做好了长期打算。

  “回国之后,我们很难找到当下可以代表中国的服装品牌,这是一种缺失,于是决定自己做。”

  冯光认为,以往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正在被互联网打破,传统自上而下灌输品牌价值观的方式逐渐失效。“新一代消费者拥有更自主的意识,他们清晰自己在产品上的诉求,这为独立设计师提供了良机。”

  而国内的行业情况仍处起步阶段,独立设计师地位略见起色,供应商虽逐渐放宽了接单政策,消费者也倾向明显,但成本控制、渠道构建、用户粘性等问题依然是原创品牌的痛点。密扇方面也坦言,设计与营销天生矛盾,此为其一。

  “起初我们是希望只聚焦于产品设计开发,但过程中也遭遇了大部分独立设计师面临的问题。形式的倒逼下,我们在销售和供应链环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

  上游对工艺吹毛求疵,下游对销售一头雾水,独立设计师们时常把自己逼到绝境。

  让设计师只做设计

  由于创业初期单量小,设计师对做工要求又十分苛刻,几家供应商都被密扇吓跑了。

  当然不止于此,冯光现在想起几次的供应商误单事件还心有余悸。“毛衣的预售已经全部完成,眼看就到发货的最后期限,供应商竟然还有很多产品没投入生产。”

  谈判的过程异常辛苦,撇开“事情”不谈,单就这种“才华扫地”的感受团队感到很累心。“沟通是有障碍的,而且并没有什么信誉可讲。可我们得面对现实,解决问题。”

  于是几个人就在工厂里盯着工人们干活,熬了几宿,总算按时发货了。冯光说想到逾期赔付用户30%的损失就后怕,毕竟密扇当时的体量是无法承受的,甚至要面临关店。

  在上游面前独立设计师一直很弱小,密扇的遭遇也不是个案。据报道,供应链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独立设计师行业的发展,设计师与工厂交流困难,造成退换货现象严重。国内首家设计师平台D2C就曾为维护品牌品质而单独成立供应链管理部。

  “后来我们反省,一是要减少设计师与工厂的对接工作,二是我们要学着使用供应商的语言。”冯光说密扇设计师甚至不能忍受微小的色差,与工厂矛盾一度激化。

  经验之下,密扇把设计师“保护”起来,另组团队负责供应链。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几家稳定合作的供应商,当中有部分工厂专门分出流水线给密扇。”

  供应链磨合顺畅后,密扇打算为内部的成熟设计师提供裂变与产生新品牌的孵化方案,计划深度挖掘艺术家的潜在价值并为业内苦于该问题的同行提供平台。

  “对传统设计师来说最大的局限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在设计以外的事情上,而这些又往往是他们所不擅长的。”冯光继续说道,“例如对于销售数据的分析,生产计划的制定,甚至一个简单的产品定价都包含了太多设计师需要了解却又不擅长的维度。”

  “设计师需要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来进行合理化分工,让设计师专注在他们最擅长的事情上,其他环节由外部成熟的机构来提供。”

  借鉴“小米”

  上线第六个月,密扇单月销售额突破200万,推广费用不足销售额5%。冯光说,这是斗争中出经验。

  产品特色鲜明,用料讲究,自然不愁后续。只是团队组建初期,一切都在磨合、摸索,难免犯错。“传统媒体当然尝试过,但带来的流量与转化十分有限。”在冯光眼里现实有些误打误撞,没想到第一批内测用户因为朋友圈的转发而带来销售,且二次传播势头强劲。

  “顿悟之后,我们顺势把用于推广的资金直接变现与用户分享,还以游戏的形式增加参与度。”冯光介绍道,每周营销部门会将销售数据结合推广活动与当下热点进行统一分析,再将这些数据汇总反馈给设计部,帮助设计师了解款式、销量与营销之间的关系,也为接下来的开发做指导。

  “同时营销部门也会根据设计师思路和产品核心点提取并打造成可供执行的营销活动。上个月我们在《大圣归来》上映后一个星期内推出了密扇西游记系列产品和对应的社会化营销活动,之后又结合了同样具有中国风底蕴的电影《捉妖记》和粉丝玩了一把捉妖的互动。这期间所创造的内容在微博上累计阅读人数已超过了30万人,并成功导入大量流量到渠道上。”

  用户的积极参与让设计师们渐渐摆脱了孤独的境地。不过仔细说来,若“硬件”没有卖点“软件”再夸张也是无益的,密扇不仅在借鉴上保持头脑清醒,卖点也直戳80、90后文艺青年的痛处,产品风格时而热情似火,时而娇羞如花,让人过目不忘。当然,其官方微博上的粉丝不过两千有余,“我们决计不做虚假繁荣之象。”冯光态度坚定地说道。

  密扇自信宣传无需铺天盖地,因为产品本身就具备“传播”能力。虽说潮范儿与中国风的结合并不是业内第一次,但细微观察设计师在每一个图腾上下的功夫,就能明白这是怎样一群追求完美的“疯子”。

  连粉丝们也自称“小密疯”。他们对密扇的贪恋不只停留在花纹的艺术考究上,还有“旗袍新穿”的创意与面料、做工的用心。

  “密扇不像其他品牌那么挑身材,模特穿着好看普通人穿着也好看,十分接地气。”小密疯崔小姐对本刊记者说道。

  若有心留意淘宝页面上的评价会发现,小密疯的粘性还是比较高的。

  发力电商

  密扇有70%的销售在线上完成,并能够通过大数据完成对消费人群的精准分析。

  “互联网海量数据所带来的精细化运作,让诞生于网络的品牌占尽先机。”冯光认为密扇借力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业内不少互联网品牌早已开始自建IT系统进行精细化的流程管理和数据分析。

  “主力人群的消费习惯趋向个性化后,传统服装企业同质化的产品便面临着巨大挑战。密扇在春夏季度也通过数据化的运营来进行C2B的尝试,并且有效的降低了库存。目前密扇已经入驻了天猫[微博]、淘宝和京东,还有设计类的垂直电商平台Yoho与D2C,另外我们也搭建了自己的微信商城。线下与现有的设计集成店合作,大概有20家。”

  据介绍,密扇与种子艺术画廊合作的“密扇专属空间”即将实现,以一种全新的O2O的模式进行销售,年底有望在全国开设15家。

  步伐紧凑内容就要及时跟进。密扇合伙人韩雯说夜以继日是把双刃剑,密扇既尝到了勤奋带来的蜜糖,创始团队也为此承受了心理与身体上的双重压力。

  “我们的更新速度非常快,”韩雯说道,“设计部春夏开发速度是每月出15-20款,在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冬季波段40天开发了68款,所有人牺牲了全部的周末和假期。”

  对产品较真是设计师的职业病,他们身陷其中无法自拔。根据韩雯的描述,凌晨两点还在画图是常态,有时早上醒来觉得还是不妥,全部翻篇也极有可能。

  “传统服装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同质化和互联网时代下运营思路的匮乏。国内服装行业价格战打的很凶,但相对于国外百花齐放的设计风格,这些品牌在设计上都非常近似。”冯光坦言密扇的优势正是传统企业的弱势,为保持竞争优势他们一刻都不敢松懈。

  “这也是品牌裂变的需要,广度与深度都要下苦功夫。”冯光表示,广度上密扇将通过建立可复制的运营模式来裂变出更多的以细分人群为切入点的个性化品牌,这其中有部分裂变在公司内部完成的,另一部分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完成。

  “在深度上,我们会通过逐渐扩充产品线来满足顾客不同场景下的消费需求。适时与海外的代理商和平台合作,让密扇走向国际市场。”冯光认为密扇的定位带有强烈的东方色彩,同时又很符合当下的国际审美趋势,“近几个月我们陆续接到来自新加坡和日本的代理商与服饰平台的合作邀约。对于密扇来说,选择进入国际市场将会面临全新的挑战,例如跨国家的消费者在身材,审美,购物习惯上都存在着有较大的差别。”

  据了解密扇正在通过这些抛来橄榄枝的国际代理商收集当地消费数据和购物习惯,择机而动。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