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4日 13:41 《中国商界》杂志 

  文/林至颖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青年分会副会长、国务院全国港澳研究港区会员、广东省青联委员、中山市政协委员)

  中国开放文化产业不过短短十年时间,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目前中国在市场准入、股权比例、内容审核方面还有不少限制。各国文化产业的实践表明,将文化产业提到国家战略高度、根据国情构建文化产业法律框架、建立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文化产品与高科技融合和金融创新的支持,是提升本国文化产品的全球竞争力,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途径和获得持续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产业之所以融资困难,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拥有的版权资产很难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文化产品的市场效益很难预测。无法客观评估贷款风险导致银行不愿意提供资金。文化资源的产权明晰化、版权价值评估科学化、文化资产证券化、文化证券资产交易自由化将会是未来彻底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问题的关键路径。

  在做文化项目融资时,涉及风险的项目相关金融机构肯定都会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在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了解文化产品不是工业产品,不可能像工业品生产那样进行流水线操作,对文化创意过程过多干预可能导致文化产品品质下降;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必须了解金融机构讲究的是财务透明和风险评估。如果文化企业没有合规的金融,金融机构就很难评估融资风险,无法提供融资。

  要做到文化创意产业产融化,需要建立权威版权资产价值评估中心,评估中心不仅能够对文化企业版权资产进行客观评估,而且还拥有处理相关版权、实现版权价值的渠道。如果出现违约问题,评估中心能够通过顺畅的渠道基本实现当初的评估价值;此外,在对版权价值能够进行相对客观评估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产品证券化,让市场投资者判断是否愿意为文化产业的企业产品融资。

  文化版权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一种有效结合方式,特点是以文化版权价值为基础,以金融工具为依托,以证券票据为载体。文化资源证券化最为发达的是美国,其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广泛运用于电影、电子游戏、音乐、演艺等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托企业、保险公司、互联网金融等体系也应该针对文化资产开发多元化金融工具,有助推动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对接交易体系。

  成熟的文化金融市场体系高效运转离不开完善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和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体系是实现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有效对接的润滑剂,保证了金融服务的高效率。金融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构建多个平台机构,通过各类平台完善文化金融政策体系,构建文化产业财政支持体系、融资风险担保体系、风险补偿机制,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的共赢发展。

  政府应该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支持打造各类文化金融平台如文化金融中介服务平台、文化金融产品创新平台、文化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文化产业版权交易平台、文化金融信息沟通平台、文化产品出口服务平台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一个显著的问题是既懂文化艺术又懂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人才非常稀缺。许多文化企业的领导人是艺术家出身,过去没有接受过企业经营管理的系统性培训。高管也普遍缺乏公司治理意识,运营不够规范,对未来开展直接融资或者间接融资非常不利。市场对治理规范的公司估值会提高20%左右。所以一个治理结构清晰,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各司其职,运营规范的文化企业去做产融化会比较容易。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