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文化推动中国经济

2015年04月08日 16:15  《商界评论》杂志  收藏本文     

  文/刘贤方,纽约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

  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成就我们有目共睹,世界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时期内创造出如此巨大的社会财富,即使是马克思所高度赞扬的工业革命也没有。人们常把中国的成功归咎于市场经济下激发出的私利追逐动力,但今天自由经济政策已成为世界主流,为什么只有中国才创造出这样的辉煌?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正是因为中国文化与其他条件的结合,才创造出了中国的奇迹。

  近几年每次回中国,我都觉得这个民族像是打了某种激素,一直处于亢奋之中。国内的人评论说,是因为中国人太浮躁。不是,这是奔赴战场前的那种躁动不安,为了实现发财梦,所以才有“全民炒股”、“全民下海”、“全民炒房”等现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文化的驱动力?是面子。什么是面子的内容?那就是要看起来风光,就是活着给其他人看。所以楚霸王才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生活在这样文化中的人,都极其在意自己所在圈子的反应,所以说话做事前都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怎么说。从而言谈举止就不是“情发于中而形于外”,而是因为别人的预期。这才有了我们的感慨:“中国人是在为别人活”。

  因为在意他人心目中的“我”,人们自然就会与其他人去比。记得我上大学时,那时班上各科考试成绩都是公开的,不像美国学校这样,将其视为个人隐私。我同桌的一个女生,学习很好,当最后学期的最后一门课的成绩公布后,她即刻就说出,“我总分数只比全班第一名少两分”。只有极其关注其他人的表现才会反应如此迅速,可她平时似乎对成绩满不在乎。那种“不在乎”是基于我们特定文化的礼貌准则。所以,人与人的比必须是暗地的。

  而且这种比无所不在,对象可以是同学、邻居、亲戚、同事等,而比的会是学习、薪水、衣着、房子、车子等。这种比从小就灌输于我们内心,始于父母的启蒙教育,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我们的价值体系。若比人强,便暗暗自喜,但切不可流露出来,因为我们的文化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若比人差,就暗自羞愧,痛苦无比,因为面子受到了伤害。

  由于集体生活在“比”的痛苦中,大家通常都不是很快乐。因为人们不会去“比下有余”,那是消极态度,只有“比上不足”才是积极向上。在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中,人与人的差距越来越大,自然就更孕育出“人比人气死人”的痛苦。

  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提倡的“有道”是在现有体制的规范下实现的。中国人之所以强烈地希望成功,是为了超越周围的“别人”。可是,当整个社会的人们都全力拼搏,去争最好的大学、最热门的专业、最大公司的职位时,这种力量的汇集就足以排山倒海,创造奇迹了。

  “取财之道”最具吸引力的当然是创业,因为可以为个人成功提供无限的空间。所以,中国人都想当老板,或是因为创业动力,但确切地说是因为“老板精神”。老板精神如果成为一个民族的主流意识,这是好还是坏?那要看是对谁而言。对老板来说当然不好。公司雇个新员工,从零开始教,当他学到核心技术,成为业务骨干后却跳出去自己干,与你直接竞争,还挖走你的客户。因此,在美国的很多华人老板更愿雇美国人,因为他们不会老想着自己去当老板。

  在充斥着老板精神的社会中求生存并非幸事,因为无数创业者的进入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创业更为艰辛。企业员工生存压力巨大,创业也就真正成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游戏。但对消费者是好事,因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实惠和便利;对国家也是好事,这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总而言之,置身于中国文化中的中国人虽不全是幸福的,但为这种群体意识所支配的民族却孕育着强大的竞争力,只要给予适当条件就会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放眼全球,世界其他国家或许会去复制中国的经济政策,或许有近似于中国规模经济的优势,但却不拥有这样的文化特征,所以也就难以复制中国式的经济成功。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文章关键词: 宏观经济深度评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三周内超万名公务员上网投简历欲跳槽
  • 体育中国飞人刘翔宣布退役 高清特刊 视频
  • 娱乐成龙:我以前犯的罪可以判无期徒刑了
  • 财经昌樟高速路7公里收10元 收费单位:被误解
  • 科技专车评测之Uber:管理松散 毫无品质
  • 博客不养父母却捐七成月薪不值得提倡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对性又爱又惧:开发软件共享资源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金岩石:经济新常态 亚洲新时代
  • 叶檀:嗜血牛市 制度改进必须跟上
  • 易宪容:散户是这波股市上涨的动力
  • 陶冬:非常规货币政策成就股市繁荣
  • 马跃成:新政下一个开发商的逻辑
  • 徐斌:小心中国重蹈美国次贷悲剧
  • 朱大鸣:房价暴涨 楼市畸形的惊人
  • 李大霄:风险大幅出现的5个迹象
  • 杨德龙:赚钱效应吸引资金加速入场
  • 叶檀:存款保险有利于三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