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应该投资成长股吗?

2015年03月13日 18:01  《第一财经周刊》  收藏本文     

  风险价格的降低,很可能让追逐成长股的普通投资者面临困境。

  文|崔鹏

  先讲一个笑话:一个成功的投资家,同时也是商业杂志的编辑—真的有这样的人,比如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他接受媒体采访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他是如何用媒体的工作经验来有效帮助他的投资活动的。

  “这是个好问题。的确,在商业媒体工作对我的投资很有帮助。我会非常注意听记者老师们对他们所关注行业的投资见解,然后在做投资时选择采取和这些观点相反的方法去做。”

  当然,这是个笑话。商业媒体一般会关注那些发展变化比较快的新的行业,这些行业中也充满了所谓的“成长股”。而这些行业中的公司和最值得投资的公司还是有所区别的。

  媒体更青睐对成长股的报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读者和投资者也更喜欢成长快的公司。这种偏好,非常类似于人们总是更多地关注小孩的成长,而忽视对老人的关注。你经常看到人们在朋友圈里晒小孩的照片:哦,宝贝长牙了、该给他换尿布了……但真的很少有晒父母照片的:哦,他掉牙了、他把小便撒到裤子上了……这不是批评,也不是要给投资者上伦理课,只是说这可能是一种人类的本能,大家喜欢把注意力集中在更有可能发生好的变化的事物上,而忽视可能衰落的东西。

  60年前,有个投资家,菲利普·费雪,他写了一本对投资界影响非常大的作品—《怎么选择成长股》。这也是很多专业投资人的“圣经”之一。费雪的想法是,投资者应该寻找到那些有可能获得超级利润的公司,然后集中投资。这些公司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好运气而变得有能力,另一类则是因为有能力而变得运气好。巴菲特曾经把费雪称做老师,他有15%至20%的投资思路来自于费雪。

  而巴菲特的另一个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和费雪的想法有很大不同,格雷厄姆劝诫投资者投资那些便宜的股票,并分散投资。格老师和费老师的这种理念上的差异也造成了后来的所谓价值投资者心灵归属的争论,就像很多宗教一样,在一个理念下,人们分为“格雷厄姆宗”和“费雪宗”。

  不过,价值投资者的两大圣人所倡导的并不矛盾,他们都认为投资者能获得超级收益来源来自于市场的“误判”。格雷厄姆觉得投资者更应该关注市场对成本的误判,而费雪则认为重点在于市场对收益的误判。

  这种观点的差异在于,格雷厄姆和费雪活跃的年代不同。格雷厄姆活跃的年代商业世界还相对闭锁,投资者相对更加厌恶风险,风险溢价非常高,所以经常会出现在一些利基市场上股票市值小于公司账面价值的情况。而在费雪活跃的年代,主要是在二战后的美国,全球化趋势开始了,利基市场正在逐渐减少,一些公司成长为超级利润公司的可能性在增大,这其中就有费雪最喜欢的摩托罗拉[微博]和德州仪器公司。

  可以说,从格雷厄姆到费雪再到现在,由于纸币的泛滥,投资者的风险价格是在逐渐降低的,人们更愿意冒险获得高利润。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所谓成长股所能获得的平均超级利润也在降低。我曾经和一个很牛的投资者聊过这个问题,他不愿意投资股票二级市场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二级市场上投资对手太多,风险所能带来的超级利润很容易就被填平了。而事实也是如此,排除好运气的作用,从事资本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间套利的生意比只投资二级市场的投资收益率平均要高很多。这也是那些“成长股”投资者要面临的最大问题。

  再说回到费雪,这个投资家像其他着名价值投资者一样,活了很长时间。虽然,在晚年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综合症,一直到离世前那段时间过得并不幸福,但费雪还是顽强地活到了96岁半。2004年3月11日,费雪离世,我们在这里不妨纪念一下。

  扫或者不扫,我就在这里,不俗,不媚——一个有营养的公共号,杂志精选。

杂志精选

文章关键词: 财经新闻国内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香港9人辱骂围攻内地游客被拘捕
  • 体育NBA欧文57分骑士加时逆转马刺 火箭连败
  • 娱乐葛荟婕斥汪峰经纪人为维护声誉致电葛母
  • 财经楼市时隔6年再遇窗口期:迎第4轮刺激政策
  • 科技央视315曾曝光的科技企业现在咋样了?
  • 博客陶短房:香港反水客粗暴行为无异于自残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非985、211毕业生就业遭遇学校歧视?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冉学东:地方债置换计划不是QE胜似QE
  • 任志强:当前楼市没泡沫
  • 杨玲:A股有望再次迎来普涨行情
  • 谢百三:牛市是中国1.4亿股民的春天
  • 叶檀:国企改革落子淡马锡模式
  • 郎咸平:中国版QE是否会卷入货币战争
  • 易宪容:资金入股市难说支持实体经济
  • 叶荣添:大盘半年内破4000 疯狂地买
  • 刘杉:地方债置换是种“庞氏骗局”
  • 向小田:地方债务置换不是中国式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