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5年03月13日 18:01  《第一财经周刊》  收藏本文     

  赤字经济将在2015年得到扩张,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会对经济实体进行更有效的干预。

  宏观|崔鹏

  由于对决策层政策导向的强烈心理依赖性,中国经济实体最关心的“经济事件”恐怕就是3月3日、5日分别在北京召开的两会了。正因如此,每年两会前,都会有投资预测家煞有介事地宣布:两会期间会上涨,然后……实际上他们的预计完全是胡说八道。

  本届政府在3月5日做了上任以来第二次工作报告。虽然,2014年中国的经济情况并不那么令人振奋,但应该说本届政府总的来说做得还不错。

  在除了美国都在使劲发纸币的世界中,由于担心外资的流出和房地产业的泡沫化会继续,中国政府一直努力保持着货币中性。在这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似乎着重强调这点,希望以此来消除那些期待2015年出现流动性泛滥从而挽救自己所在行业,和其背后的投机者。从M2的增速来看,金融政策制定者希望这个水平保持在12%,也就是基本在135万亿元这个当量。

  在货币政策相对稳健的前提下,政府似乎希望财政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点可能会和2014年有所不同,在上一年,中国央行[微博]曾经非常精细化地通过货币手段来调整各个经济部门的理想状态,而财政产业政策发挥的作用似乎甚小—除了在2015年继续实行扩张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宣布中央财政的赤字将进一步扩大到1.62万亿元,赤字率从2.1%提高到2.3%。而且,决策高层在一些场合还表示,虽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预估了赤字规模,但是财政政策很可能会更加积极一些。这种态度主要是针对2014年很多地方的经济政策执行者由于反腐等问题的影响,对一些投资的实施表现并不积极。在此次政府报告中,对这类怠政情形也进行了“敲打”。

  除此之外,报告中还公布了2015年地方政府的赤字计划规模—5000亿元人民币。虽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赤字规模一再表现出谨慎的态度,但是把地方政府赤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是一个重大变化了。在2014年相应的用词是“由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

  去年采用这种说法的原因是,2014年中国还在沿用1995年的《预算法》,而这部《预算法》又根源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1994年之前,为了鼓励各地的改革开放,地方政府每年只要向中央交固定额度的税收。由于地方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形成了强地方弱中央的经济格局,此前中央财政还向地方财政借过两次钱。这种局面在1994年后发生了改变,中央政府通过改变与地方政府的税务分配获得了更强的财政权。与此配套的1995年《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赤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缺口由中央政府转移支付。

  2015年开始实施的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财政问题有了新的规定。比如,经国务院的审核批准,省一级预算中心必需的建设投资中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地方政府独立发债融资。

  中央政府希望通过地方政府适度举债来对冲掉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通过土地获得的财政收入减少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债逐渐到达峰值的问题。当然,地方政府直接举债要比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更加透明和便于管理一些。地方人大也可以通过财政监督更加有效地负起责任来。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的GDP增长目标定在7%左右,较去年的7.5%左右又有所下降。这表明经济决策层已经做好了应对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以相对低速增长的准备—这里主要涉及到就业率的问题,要在经济继续下降的同时提高城乡就业率—还有就是,也表示出为了让中国经济的投资收益率提高的转型获得成功,决策层会更加有耐心。

  不过,经济相对的减速,的确让很多行业、公司及个人受到冲击,2015年将会是很多依靠传统商业模式获利的公司继续艰难度日的一年。从收入水平上讲,公司人的平均收入增加幅度也不会很理想。

  扫或者不扫,我就在这里,不俗,不媚——一个有营养的公共号,杂志精选。

杂志精选

文章关键词: 财经新闻国内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香港9人辱骂围攻内地游客被拘捕
  • 体育NBA欧文57分骑士加时逆转马刺 火箭连败
  • 娱乐葛荟婕斥汪峰经纪人为维护声誉致电葛母
  • 财经楼市时隔6年再遇窗口期:迎第4轮刺激政策
  • 科技央视315曾曝光的科技企业现在咋样了?
  • 博客陶短房:香港反水客粗暴行为无异于自残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非985、211毕业生就业遭遇学校歧视?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冉学东:地方债置换计划不是QE胜似QE
  • 任志强:当前楼市没泡沫
  • 杨玲:A股有望再次迎来普涨行情
  • 谢百三:牛市是中国1.4亿股民的春天
  • 叶檀:国企改革落子淡马锡模式
  • 郎咸平:中国版QE是否会卷入货币战争
  • 易宪容:资金入股市难说支持实体经济
  • 叶荣添:大盘半年内破4000 疯狂地买
  • 刘杉:地方债置换是种“庞氏骗局”
  • 向小田:地方债务置换不是中国式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