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温州客的炒房故事

2015年02月05日 13:27  《东地产》  收藏本文     

  昨日辉煌已逝,今时不同往日,温州炒房客,如今演绎怎样的楼市人生?

  东地产财经周刊

  “现在把房子卖了,亏的啊。”“房子卖不掉,怎么办呀?”“现在谁还会傻到去炒房!”……

  窗外寒风凛冽,玻璃窗上凝结着冰霜,树枝裸露着枝桠,诉说着楼市的冷暖,昼夜变换四季更替,一切如常规发展。咖啡馆内,几个温州人面对《东地产财经周刊》(以下简称“《东地产》”,微信号:dongdichan)时,透露他们对楼市的观点、对这个变幻莫测市场的观察。

  房子卖或不卖,这是当前手中持有好几套房产的温州人最矛盾的心理状态。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也让温州炒房团捏一把汗。起初,温州人用房产来衡量一个人的贫富,不论你是借钱贷款还是自己出资,在上海有房就是大款,甚至与这户人家是亲戚都脸上沾光。当下,温州“全民炒房话房”、“全民借贷”的时代已经悄然逝去,那些将所有淘金希望都寄予楼市之中的温州人,更是付出惨痛的代价,轻则低价抛售,重则轻生。

  这个在外界眼里褒贬不一的温州炒房团,渐行渐远,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温州人是炒房高手,炒透本地楼市后,又大规模向外扩张,全球均有温州人炒楼的影子。如今,房子这块金却成了温州炒房团手里的烫手山芋,炒房高手也只剩落寞的背影。《东地产》深入采访具有代表性的温州炒房客,记录他们炒房有关的过去和现在。

  退得早不如退得巧

  每月一聚,这是温商张政文与好友的约定,坚持了十来年。走进打浦桥丰收日店里,再嘈杂也掩盖不了温州人特有“大嗓门”。

  “你现在南浦大桥的服装店生意怎么样?”张政文正与他的好友们讨论最近的生意动态、商量着未来大家可以合作的方向,当然房产也是这群温州人在餐桌上必谈的话题。

  张政文是家中的老幺,一米七不到的个子,有着乐嘉一般的圆脑袋,棒球帽不离头。朋友们总是开玩笑说:“阿文啊,人小鬼大,这就叫浓缩的都是精华。”上下七兄弟姐妹,作为八十年代农村中走出来的大学生,父母一直引以为傲。1997年,张政文闯进上海,在豫园小商品市场开始做起小商品生意,也是在这期间认识了一众温州好友。

  温州人在外打拼,最大的特质就是团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2001年的时候,在豫园小商品市场中的温州商人经常提到在上海买房,以后一定会发。“谁谁谁去年在哪里买了一套房子,现在都涨了好多了”张政文说这是当时整个市场里从早到晚大家都讨论的话题。而后,张政文找到他的好友们,一起商量在上海置业的事情。

  张政文说:“一开始,大家都觉得这事不靠谱,万一被套住怎么办,还有几个朋友资金有限,不敢去做这么大的投资,当时两三千一平米的房子,对我们做小本生意的人来说也是需要拿出很多钱了。我就跟他们说,不要担心,如果真不够,我先借你们,或者大家一起合伙买,看准时机再卖掉。”在张政文的不断分析引导下,他与好友们全部开始了在上海置业的道路。“后来,我们发现投资房产比做小商品生意来钱速度快多了。我也让我哥我姐一起买,有钱全家赚,每个人手里都有好几套房子。”也许正是这种举家齐置业的气势,从个人到家族,从家族到乡亲父老,让温州炒房团这个雪球越滚越大。

  2008年,张政文手里差不多有近8套房源。“我也没有特意觉得一定要卖掉,当时就觉得自己住一套徐家汇的,五角场那边给儿子留一套就够了。起初把房子租给别人,后来发现有些租客不打扫干净,以后再租或者卖就难了,租不出去空置是浪费。”张政文告诉记者。只是抱着这种心态,张政文委托中介转卖了手里另6套房子,几乎每套均价都比购入时翻了一倍。

  “现在回想,还好当时把房子卖掉,不然现在只能抱着房子哭了。”张政文与太太拿着卖房赚来的钱还了贷款,用余钱做着大众汽车配件、在打浦桥开了一家美容院、在斜土路开了一家会所。“开会所也是方便兄弟朋友聚会。”这个中年男人,尽管在上海生活已久,但身上依旧透露着温州人的特质,“不炒房以后,就开始替身边到适婚年龄的孩子着急,没事儿还会做个媒人,我就是个操心的命”张政文半开玩笑的说。

  买房虽易卖房难

  并非人人都是幸运儿。

  “我这五套房子就拜托你了。”、“房子现在怎么样了?有人问吗?”据中介介绍,项先生常从意大利打来越洋电话询问房子动态。

  项先生在意大利生活多年,在意大利当地华人中小有名气,每年都受邀去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晚宴。这是一位典型的官场生意人,微信朋友圈中,只见他到处飞,实打实的空中飞人,到哪儿都有他的房产。

  最近一次见到他是在普陀山,相较日常西装革履、腰系爱马仕皮带的正儿八经装扮,难得见一身休闲装扮,依旧难掩一脸贵族风范,和蔼的笑容在冬天暖阳下亦显亲和。项先生的友人笑称:“你赶紧让菩萨保佑你房子卖掉,以后房价会跌死,再不卖就没戏了。”

  由于常年在外,温州还有企业需要管理,平日里工作繁忙不堪,无暇顾及上海的房子。在普陀山时,刚好一群好友相会,提到买房卖房,项先生想起好友徐小姐在上海认识中介,就托徐小姐帮他转手卖掉。徐小姐从中介处了解到,项先生手里的都是高端住宅,市场价均一千万起,现在很难卖动。

  上个月终于有人看中项先生在宛平南路的豪宅,可惜最终因为价格低于项先生心理价位,没能谈成。在项先生看来,买房子本来就是为了生钱,现在不赚还得亏本,唯一的方法就是等待时机的出现。

  与项先生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林莲。林莲在上海打拼已有十七年,从在上海滩商厦8平米的小铺位做起,到现在拥有300平米公司。2005年时,林莲先是买下了所在的上海滩商厦的铺位,租给商户年租金12万起,当时所有人都说,林莲买了这个商铺比买几套房子都值。而后,林莲发现房地产商机愈发显现,先后又在杭州、绍兴、海南等地购置商铺住宅。

  2010年末,林莲感觉形势不对,想要转手杭州的商铺,但朋友都劝她别卖,以后还会涨。2011年,林莲仍然不看好杭州的楼市,不顾亲戚朋友的反对,最终以买入价卖了出去。如今,楼市越发不景气,房价下跌趋势难挡。林莲透露,上海滩老板被捕,商场要放出去拍卖,自己商铺生死未卜。上海的商铺以及其他地方的房产想要抛售已非易事。

  “现在整体环境不容乐观,没有人敢炒房了,抛的倒是一堆,买房投资的也基本不存在。”中介钱小姐说道。

  远离炒房 再转战场

  温州,一直被誉为全民皆商的地方。聪明的温州人,没有在一根绳上吊死,那些看穿房地产泡沫的小主们早已转战其他领域。胡丽丽就是其中一位,在上海买了好几套房子的她,将手中的房子租的租、卖的卖。她说:“我现在就稳稳当当的做七浦路的生意,房子这些不去想了,能卖多少就多少。早就不炒房,一直在炒股,这段时间股市这么好,不炒就浪费了。”

  这个精明的温州女人,其实早已把买房的钱连本带利从股市还有围巾生意中赚回来了。在国家还未严查高仿,A货盛行时,胡丽丽也从广州进货,放在店内给熟客,其中获利也相当可观。

  瓯越文化熏陶下的东方犹太人,带着温州人精神,开启温州模式,四处寻找商机。

  不炒房,做微商。退休在家的江丽君,没赶上炒房的最好时机,却赶上了微商风。退休了也闲不住,是很多温州人的通病,也许他们一辈子都在想着如何充实生活。一副老花镜,拿着IPAD,在朋友圈刷刷刷,单靠微信上的生意,江丽君也可月入万元。

  不炒房,开酒店。趁着现在房价的下跌趋势,余中跟好友盘下了哈尔滨路的一套公寓式住宅,决定将一楼打造成会所,二到四楼做成公寓式酒店。

  不炒房,卖红酒。王凤晓是西班牙华侨,在西班牙专业研究葡萄酒。在她看来,国内有太多的假酒,酒的品质略显低端,国人对红酒的认识不够深入,以为贵的就是好的。于是,借势上海自贸区,从西班牙运回自己酒庄酿造的葡萄酒,在朋友间打开销售市场。现在,她的葡萄酒广受好评,也有许多温州人加入她的团队,在温州、深圳、嘉兴、上海等地分销。

  越来越多的温州投资者正在撤出房地产市场,温州最大的建筑企业中城集团破产重组,甚至就连上海这片温州人最看好的地方,也已难觅温州炒房团的身影。

  从1998年在家门口的小试牛刀,到2000年起组团包车来上海看房,在这场炒房战役中,温州炒房团上演了一场“人间悲喜剧”,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伴随着楼市各项调控政策的深入,房价水涨船高时代的离去,温州炒房团跨越一个世纪的炒房神话终将落幕。

  天下,了然于胸;尺度,可更深入。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财经官方微信(微信号sinacaijing)。

新浪财经

文章关键词: 财经地产经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农办:转基因大有前途 中国不能落伍
  • 体育西甲-皇马险胜4分领跑 拜仁传奇主帅逝世
  • 娱乐王思聪指小演员卖身拉皮条 否认抹黑
  • 财经央行年内首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 科技微信封杀支付宝等应用:说好的开放呢?
  • 博客飞行员:复兴航空发动机故障可能性大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向家长寄新年贺卡附成绩单遭吐槽
  • 冉学东:人民币如何避免信用崩溃
  • LifeTime:欧洲央行为何对希腊出重手
  • 水皮:A股行情在忐忑中发展
  • 张捷:分清信用崩溃与货币竞争贬值
  • 易宪容:央行降准 人民币会贬值吗
  • 马光远:降准时机不对 但是正确选择
  • 沈建光:降准降息的空间全面打开
  • 陶冬:人民币进入贬值周期
  • 罗毅:降准后大金融板块进入春天里
  • 余丰慧:降准对股市构成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