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CES

2015年01月15日 17:17  《第一财经周刊》  收藏本文     

  我们对新技术的狂热是不是有些过头?CES上那些我们没有看到的和感到失望的部分,也许能给人以更多商业上的启发。

  文|CBN记者 徐涛 李蓉慧 李潮文 李博

  制图|项凯

  一年前,你对今年的电子产品会有什么期待?在自己家也来上一套比尔·盖茨家用的那种智能系统?或一个真的可以帮助你减肥不反弹的可穿戴设备?

  这样的期待没错。CES—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展览—在去年或过去几年允诺了这样的愿景。

  但如果你像我们的记者一样在CES上游走于3600个大小参展商之间,经受了无数新产品发布的轰炸,并把它们的自High与实际市场表现相对照,你会发现一些猎奇心最终被失望所替代。

  去年,CES会场上佩戴Google Glass成为了新时尚,让人期待它迭代后于这一年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但今年Google Glass迅速在会场上绝迹了。虽然索尼、东芝[微博]和联想等追随者都推出了各有特色的智能眼镜,但它们看起来暂时无法超越Google Glass,更难以获得后者也还没有突破的市场。

  我们也没有看到Gartner预测的会变为主流的智能服装。这家市场调研机构在2014年下半年做了这一预测。但你在CES上丝毫看不到它们能成为主流的可能性—除非,地球人统统失去了理性,愿意穿着丑陋以及因为传感器而行动不便的衣服。

  两大技术巨头Google和苹果在智能家居上的努力,多少会让人觉得这一领域即将变得有趣,但CES上的情况看起来并非如此。虽然这些家用电器都实现了联网,可以在手机上显示信息并和人互动,但绝大多数看起来也不比多年前那个会在微博上卖萌的饮水机来得更让人想把它们搬回家。

  这些失望足以列出一个单子,我们在后文的确也都将这些列了出来。

  若说起它们令人失望的原因,恐怕在于:这些技术离用户的实际需求太远了。

  无论哪个领域,它们大多能和Gartner提出的“技术成熟和应用曲线”(Hyper Cycle)相吻合。今年CES上那些无趣的东西也许只是证明,几年前大量新技术涌现已让人们的期待达到峰值,而现在,当炒作淡去,那些没办法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开始让人变得失望和不耐烦了。

  “当人们看见技术的魔力后,你很难控制他们对这项技术变得简单容易的期待。”3D打印设备商MakerBot的CEO Jenny Lawto[微博]n说。

  对于这些领域的从业者而言,他们是时候丢掉自己过于乐观的情绪了,或者他们中的一些已经开始感受到了压力。无论如何,从技术的出现到变成主流产品,其中要经历的问题和挑战并不少。

  在CES上,你能看到最司空见惯,但也偏偏被创业者和厂商忘记得最彻底的一个问题是:用户究竟需要什么。偏离了这一点,它们在技术上的探索在市场表现上就变得超前和一厢情愿,也可能毫无意义。

  从去年开始,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一个质疑是:人们是否还想在手腕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多戴上点什么号称智能的东西。今年CES,你可以说这种质疑被一种以近乎无厘头的方式激发出来:一个来自法国的创业者展出了一条智能腰带,声称如果你吃多了肚子很撑,它会自动松开搭扣—好吧,还真是吃饱了撑的。

  如果细想一下,Google Glass遇到的问题并没有如此荒诞,但也十分类似:它作为一个实验室产品的确很酷,但它提供的这些功能现在的人们还用不上—它是为未来而设计的。当Google Glass刚亮相时,制造业觉得也许它能帮助工人更好地进行操作,手术医生觉得它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做手术……但一年过去之后,即使是硅谷的极客们也觉得为了录像拍照或导航而戴上这个怪异的眼镜颇为画蛇添足。要知道,Kleiner Perkins、Andreessen Horowitz和Google Venture早在2014年3月就已结盟,准备为Google Glass生态链上的创业公司投资。但现在,这款产品在市场上因高贵冷僻而乏人问津,更别提形成什么生态链了。

  智能家居也面临相似情况,虽然它们都带有联网功能,并且能和智能手机进行互动,但究竟有多少人有意愿高价买一个在早晨会为你做好咖啡的咖啡机,有事没事跟自家冰箱对对话,抑或在家里安装一套带人脸识别的安防系统?

  “物联网现在的问题,和联网无关,而是技术本身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体验和价值。”Autodesk的CTO Jeff Kowalski对《第一财经周刊》说,“我其实有时候都不需要它们和我交流,只需要它们能知道彼此可以做什么,以及判断周遭环境如何就好了。”

  这也不仅仅是物联网的问题。无论在什么领域,创新是否能称其为真正的创新,都取决于它是否能为用户创造新价值这个最简单而本质的问题。

  Nest的创始人及CEO Tony Fadell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现在太多智能硬件产品已经是为了智能而智能,徒增了很多没有必要的功能,却没有解决消费者的根本问题。

  对于想要通过技术改变世界的公司和创业者而言,另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于,正因为这些技术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他们必须在枝蔓丛生的可能性中找到一种优先级。

  “今年,至少对于MakerBot而言,我们某种程度上是正在经过一个拐点,并且需要多想想硬件之外的解决方案和应用程序—不是说提供什么,而是为什么要提供这些。”MakerBot的产品副总裁Anthony Moschella在接受The Verge采访时说。你能看到3D打印领域通向爆发之路还有多少事情需要做:厂商们需要研发出打印速度更快的打印机,也要研发出更丰富的打印材料;它们还需要耐心培养生态圈,让更多用户和服务商进入这一领域。在市场足够大之前,它们也需要坐下来一起制定硬件和软件的标准。

  有点似曾相识?所有新技术及其背后的产业最终会一步步走向成熟,而它们现在所做的事,与传统打印机时代一样,用户也需要考虑硬件是否和自己的电脑以及电脑中的文字编辑软件相兼容。

  即使MakerBot说要仔细斟酌思考下一步,它要做的事情也已经太多了:今年尽管没有发布新的打印机,却发布了3种新的打印材料,并许诺会让打印材料更加丰富;为了克服消费者没有易用的设计软件的问题,这家公司自己开发了一套设计程序;它还开始向用户提供咨询、教育和设计服务。也许我们可以担心一下这家公司的管理和成长压力。

  智能汽车的进展也许能说明,即使技术成熟,整个行业的改变依然可能缓慢。在2006年,福特、本田和微软[微博]就在CES上讨论了应该如何将最新的消费电子设备安装在汽车上,但到2014年Google和苹果分别发布了Google Android Auto和CarPlay之后,消费者才有希望买到带有和自己智能手机性能相当的导航娱乐系统的汽车。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更难突破的地方在于商业上的考虑。汽车厂商通常持有更保守稳健的态度。它们对安全考虑更多,不会让一点风险来损害自己的品牌。”福特前硅谷实验室的负责人TJ Giuli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

  在这之外,这个生态圈中复杂的利益关系也让进展变得缓慢。

  “汽车和手机很不一样,Google做开放汽车联盟其实很难。汽车厂商和软件开发者之间有利益纠葛,说到底,这个联盟要解决的问题是:究竟用户是谁、使用软件后产生的数据是谁,以及创造的商业机会和利益属于谁。”Elektrobit的战略副总裁Martin Schleicher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这家公司为奥迪、奔驰等汽车厂商提供软件。

  当今年CES上各大汽车厂商都在展示自己拥抱无人驾驶汽车的态度时,一个显而易见的障碍在于,消费者需要多长时间来信任这种不由他们自己掌控的汽车,以及政府会如何对这类汽车做出规范和管理。今年CES上炙手可热的另外一个领域无人机—也面临这样的问题。美国联邦航空局已经声明将采取法律措施来限制无人机的使用范围。

  当然,即使没有法律和政府法规的干预行为,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安全和隐私也会成为最大的问题。

  “同IT公司相比,消费者在使用汽车过程中对于私密性的期望值是截然不同的,打个比方,当我们的车主驾驶自己的私家车出行的时候,他当然希望和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相比,自己可以拥有更加私密的空间,同时希望相关的行车信息可以得到保密。”福特车辆设计与信息电子小组资深主管Venkatesh Prasad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

  而在智能家居领域,产品遭到黑客攻击的案例已开始出现了,这意味着,你最私密的信息都有可能被盗取。对于消费者而言,未来阻碍他们购买智能家居的最大障碍在于,他们需要不断权衡,究竟选择便利性还是要一个更安全而私密的家。

  那些只拥有聪明的Idea却无法面对困境、问题和挑战的公司必将死去,那些真正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则将存活下来,将技术以一种更好也更人性化的方式带入生活。

  新技术面临的不确定性

  A 无人机:成为“日用消费品”

  对着CES会场里满天飞的无人机,大多数人会有这样一个疑问:谁会真的买下它们?虽然它们真的很酷。

  一款叫Nixie的飞行器或许能够帮你理解飞行器未来的市场:这款平时能够戴在手腕上的产品,可以飞行,且自带相机,在你抛出它的瞬间,它已经对你所在位置做出定位,并在飞出一定距离后对准这个位置拍照,且准确返回。

  它具备飞行器的几个要素:能够飞行,能够拍照,体积小到可以戴在手腕上,成为可穿戴的一种。这也意味着它作为飞行器的价格能够不断向下探索,而易于被普通消费者接受。Nixie的创始人Christoph Kohstal认为,在与孩子奔跑着放风筝时,或者是在攀岩时,都可以用他们这款穿戴式飞行器。

  从今年CES来看,这个原本看起来只是Geek们的玩具的品类,发展的速度或许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它们的制造商们希望其作为一款“会飞的相机”被普通消费者所接受。无论是小到能够戴在手腕上的Nixie,还是仍然具备飞机形状的Airdog、Hexo+和Zano等,今年都在强调,作为飞行器,它能够自动跟着你,为你拍照。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行业,至少在技术上没有太大门槛,《连线》杂志前主编Chris Anderson创办的3D Robotic无人机,早已向外界开源。

  价格也并非难以接受,在无人机市场较为成熟的公司是中国制造商大疆,它们售卖得最好的是Phantom系列,价格向下探至4000元左右。而他们更高端的产品应用于较为正式的影视拍摄,包括《生活大爆炸》《国土安全》和《神盾局特工》等。

  但无人机并不甘于只做一款会拍照的相机,越来越多的优化技术正在拓展它的市场边界。

  就在今年CES的Keynote上,英特尔[微博]布置了一段曲折的飞行路线,一款无人机顺利地避开诸多障碍到达目的地。它们更邀请了4名工作人员站在台上,围住一款无人机,当这几人无序地靠近这款无人机时,它都能安然无恙地避开。

  由于采用了英特尔的实感技术,无人机能够自动飞行。在德国公司Ascending Technologies和英特尔合作的这款机器中,安装了6个英特尔的3D摄像头,全方位感知外界,从而自动避开障碍物。“目前的飞行器主要靠操作者操作去避开障碍,对障碍物的识别也主要是人眼。”大疆技术人员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他们对英特尔展出的这款无人机也感到惊喜,认为这是未来无人机发展的一个方向。

  而Chris Anderson在接受The Verge采访时也表示,英特尔、高通[微博]这样的芯片巨头正投入巨资去解决无人机遇到的问题,毫无疑问将促进这一行业在2015年的发展。看上去,像亚马逊[微博]用无人机送货,或者是如同那些生产商所描述的,它们的产品将被用于农业、救援等多个领域时,这个行业却面临着最大的不确定性—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全面禁止个人拥有无人机。

  B 3D打印:消费者难题

  无论如何,你现在还难以相信3D打印机会像那些生产商所说的那样,变得跟传统打印机一样普及。在此之前,它面临的仍是个小众市场。

  即便如此,从今年CES来看,这个还未大规模商业化的产品声势并没有出现衰退的趋势。在位于CES主展馆之外的金沙展厅,相当大一部分展区被3D打印以及相关配件公司所占据,有MakerBot和3D Systems这样的大公司,也有来自中国浙江某个不知名的小厂商。

  3D打印机的价格已经够便宜了,但仍然没有流行起来,建模是一个重要的障碍。更容易为普通消费者所接受的方式是通过扫描仪扫描,将物理世界的物体变成文本向打印机输入。但是,这意味着在3D打印机之外消费者还需要负担额外的成本。

  一些新的技术看上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3D摄像头能够准确地捕捉外界物体的三维信息,而英特尔这样的芯片厂商正在推动戴尔[微博]这样的生产商在普通平板和笔记本上安装这样的3D摄像头,这意味着在普通电脑上能够完成3D扫描,从而降低成本。

  已经走上这条路的大多数生产者大概不得不坚信市场美好。“这就像现在我们所使用的2D打印机一样,一开始不被消费者接受,但到后来为大多数家庭持有。”三纬国际的资深开发经理舒家诚认为,3D打印机的发展也会遵循这条路线。

  无论如何,熙熙攘攘的生产商和好奇的参观者之间,始终有道壁垒。

  但无法忽视的是,3D打印在一些生产领域带来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它能够让个体生产者在生产硬件时不再依靠大型生产线,而可以依据个性化需求使用3D打印机打印各种配件或是整个物体,避免传统生产花费颇巨的开模等环节,将成本控制在较低范围内。

  一些小型创业公司也因此能够进入高技术硬件生产领域,那些原本被大公司所垄断的领域。一家名为Openbionics的公司就利用3D打印机生产假肢。这种用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义肢连接在残障人士尚且有感知的手臂上,连接部位有一些传感器和计算芯片,能够捕捉到健康的手臂肌肉传来的神经信号,通过计算,对这些信号做出反应。

  3D生产用于义肢假牙等医疗领域再合适不过。比如义肢连接部位与自体手臂的咬合,尤其需要定制化生产,按照传统生产方式,这意味着为每个个体制作模具,再开动生产线生产单个产品,成本巨大,而3D打印机大大降低了这个成本。

  让人意外的是,一些从事计算的技术公司能够进入到传统大公司的生产领域,降低成本,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获取产品。不仅仅是义肢生产,可以期待的是,未来诸多无法负担大型机械生产的个体生产者,都能够在3D打印机上找到解决方案。

  这项技术的前景可观。但就像许多首先发力于企业级和军方市场,最终才走到大众面前呈现爆发之势的技术一样,这个领域的成熟尚需要时日—那些现在努力把它应用于消费者市场的公司可能找错了方向。

  一家叫3D Hubs的公司就认为,并非每个人都需要打印机。在CES上,它展示了其打造的3D打印网络。它对《第一财经周刊》表示,3D打印应该解决就近原则和按需打印的问题,基本用法就像在Airbnb上选房子一样,上传自己的设计文件后可以找到附近的3D打印机,它可能是被某个公司所有也可能是被个人所有。

  C 虚拟现实:等待内容

  CES最新最热门的趋势都能够追根溯源到一项技术上—3D摄像头对外界的感知技术,从无人机到3D打印以及可穿戴,虚拟现实也没有例外。

  Oculus开放了新品Oculus Crescent Bay原型机的体验。相比第一代产品Oculus Riff,从清晰度、分辨率等方面,新品的体验的确要好出不少—戴上头盔后,枪林弹雨“穿”过你的身体,外星人能够和你面对面地交谈……

  Oculus Crescent Bay是Oculus公司2014年12月收购Nimble VR后推出的最新产品。Nimble VR是一家从事手势追踪的初创公司,自2012年起,就一直从事用3D摄像技术来进行手势追踪。而Oculus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虚拟现实中与机器交互,Nimble所拥有的这项技术正好能够弥补Oculus的技术缺陷。

  看上去,虚拟现实正在变得繁荣—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这个领域。除了Oculus,索尼也推出了Project Morpheus在GDC(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2014上亮相;三星[微博]在发布Galaxy Note 4新旗舰机时,也推出了虚拟现实设备Gear VR;微软将于今年推出Xbox One头戴设备,来对抗Oculus Rift。

  不必跟风抱怨现在的硬件体验还不够好,它总需经历一个升级的过程,但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一个进退维谷的问题再次发生—缺乏内容,在相信这个领域最终会发展起来之前,大多数内容商不会真正为其制作内容,而没有足够多的内容,硬件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

  在今年CES上,福克斯展出了采用了《走出荒野》的样片,观众随着演员瑞茜·威瑟斯彭(Reese Witherspoon)和劳拉·邓恩(Laura Dern)一同漫步,身临其境般地体验森林的全景画面。但就如媒体所评价的那样,这些影片并不是将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手段,而是在将这项技术本身当作卖点,这意味着传统电影叙事并不是重点,为了体现这一技术,制片人或许在放弃叙事。

  但也不必过于悲观,在我们看来,虚拟现实已经是一个确定的趋势,只不过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边界,除了像现在这样被用于媒体,奔驰展出的概念车“F015 Luxury in Motion”也拓宽了我们对虚拟现实的想象。这款车已经实现了无人驾驶,在车前窗和四周都有着巨大的液晶屏幕,在驾驶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驾驶场景,如果嫌城市里景色过于无趣,可以把场景调至沙漠或者原野,那些逼真的景色将在这些巨大的液晶屏上显示出来。当然,这还停留在概念阶段。

  D 智能家居:从平台之争开始

  巨头们对这个领域非常迷恋,它们的争夺才刚刚开始。CES上最引人瞩目的两个发布说明了这一点。

  已被Google收购的Nest宣布了一长串合作伙伴名单,其中不仅包括LG、飞利浦等老牌厂商,也包括智能锁August、灯泡Lightfy、家用电动车ChargePoint等新玩家;而三星则颇为隆重地介绍自己于2014年9月收购的SmartThings平台,非但结盟了一系列厂商,还宣布这一平台将完全开放。你能看出这两个巨头已经在争夺智能家居领域的控制权。

  显而易见的是,人们不会希望家中十几个智能设备因为有着不同的系统而阻隔了通信。按照SmartThings CEO Alex Hawkinson的说法,智能家居平台“将是一场大规模的游戏”。

  这个竞技场上除了三星和Google,还有苹果。这家公司从来都不在CES上露面,但并不影响它在CES上的影响力。在2014年6月举行的WWDC上,苹果发布了智能家居软件平台HomeKit。而在今年的CES上,你已经能经常听到有参展商向来往人群介绍自己的产品“已经接入HomeKit平台”。

  “我们的设备目前还在测试,也在等待苹果的审核。这个会场上应该有不少公司和我们的思路很像,你可以去问问它们,审核通过了没有。”智能家居厂商Elgato的工作人员对《第一财经周刊》说,其展出了名为Eve的智能家居设备,并迫不及待地为自己打上了“为Homekit设计的智能外接设备”的标签。

  除此之外,老牌厂商Honeywell在2014年也发布了自己的智能恒温器Lyric以及一套软件平台。Honeywell安全设备部门产品推广负责人Robert J. Puric在CES的展台上告诉《第一财经周刊》,Honeywell Lyric的定位是与Nest类似的智能家居平台,目前包括烟雾探测器、恒温器、门窗警报以及中央控制器等。

  这套设备将在今年年中推出,主要面向美国和加拿大市场。而贝尔金旗下的WeMo已开始销售智能家居设备,并帮助其他厂商的设备实现互联。

  甚至AT&T和Comcast这样的电信巨头也在声称自己要给消费者提供智能家居解决方案,一副唯恐落后的样子。

  在这场争夺中,这些巨头已在较量谁能更懂得用户的需求。

  三星的SmartThings和贝尔金的WeMo能让用户通过触发IFTTT这样的网络服务,来进行简单编程,好让用户自己定义这些设备之间如何互动。而被Google收购的Nest则更倾向于用用户的数据来训练软件,好让智能家居产品自动完成操作。

  无论如何,这个行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在于安全和隐私。比起其他地方,人们对家庭的隐私和安全需求都来得更高。

  虽然即使智能家居才刚开始起步,但已经出现了黑客黑入私人网络监视摄像头对着婴儿咒骂的案例。这解释了产业各方对于巨头们的品牌更为信任和依赖。这场平台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E 智能汽车:数据拉锯战

  这算是个好消息:今年CES会场里,顽固的汽车厂商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积极拥抱技术。奔驰和奥迪宣布了新款无人驾驶汽车、大众支持全手势交互、丰田开放燃料电池专利……但考虑到消费者何时能买到一款真正的智能汽车,情况就未必如此乐观。

  奔驰展示的F015 Luxury in Motion可能是今年CES上最吸引眼球的“概念”。如果你没法通过图片想象使用它的情景,那么就想想过去在电影中所看到的人们在车里开Party的画面,车内四周的屏幕就是操控界面,奔驰也对外表示这辆车的概念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移动的休息场所。

  但奔驰的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周刊》,此次展示无人驾驶汽车的主要目的是向人们展示“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做成什么样子”,这样的汽车要到2030年才可能进行量产。

  “汽车厂商面对的难题是,无论汽车生产过程还是人们更换汽车的周期都很长。等某个时下火热的技术植入到了汽车里再制造出来,可能热点已经过去了。所以汽车厂商一方面会希望给消费者‘预备’一些未来会需要的功能;另一方面就只能靠更新软件了。”Elektrobit高级副总裁Martin Schleicher对《第一财经周刊》说。Eletrobit为奥迪、奔驰等汽车厂商设计车载软件,合作已超过15年。

  对于消费者而言,也许能更早实现的是,他们的车内导航娱乐系统终于可以和智能手机性能相当了。2014年,Google发布了Android Auto平台,而苹果发布了CarPlay平台。从今年CES上的情况看来,这两个平台以及功能成为了汽车厂商的标配。奥迪在CES的发布会上宣布奥迪A7汽车同时支持Android Auto和Apple CarPlay;而大众在发布会上展示了新款Golf R Touch也同时支持这两个系统。

  “原本奥迪确实是最早加入Google开放汽车联盟的成员,后来我们也和苹果合作了。原因很简单,我们不能忽视iPhone的用户。”Christian Felbermeir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在奥迪负责与Google对接并植入Android Auto的工作。

  但在成为标配之后,消费者的汽车究竟能有多智能还未可知。除了安装一些应用程序,有着和手机一样的音乐与导航体验,人们也期望汽车零部件的使用数据能更多被分享和分析,这些数据能让汽车能得到更好的保养和维修,或是保险公司能据此提供更个性化的保险。

  “Google汽车开放联盟推进过程实际上困难重重。如果汽车厂商使用了这两个软件系统,最后的问题就变成了用户究竟是谁的,用户开车产生的数据到底是谁的,由此衍生出的商业机会又属于谁?”Martin Schleicher说。

  汽车厂商们同时接受Android Auto和Apple CarPlay,大多也仍然在继续更新自己的软件平台,例如福特依然高调宣布更新自有的SYNC 3系统。这些动作目的明显:汽车厂商们并不愿意将数据拱手相让。或许不久以后,这些厂商们还会为你的数据展开一场搏斗。

  当然,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这些汽车厂商们还回答不了:消费者究竟是否需要这样的车?

  奔驰没有公布无人驾驶汽车的售价,反正还有15年的时间;奥迪和大众习惯的全手势操作,和消费者手持方向盘更多使用语音的直觉相悖;丰田开放燃料电池专利以期促进氢能源电动车的普及,但同时也还需要建立足够的充电桩;宝马[微博]和奥迪分别宣布与三星和LG合作,未来可能你需要用这两个厂商制造的手表来做车钥匙,但问题就是,消费者是否想佩戴这样的钥匙手表。

  所以,在对智能汽车前景表示乐观之前,还是先等等消费者给出的答案。

  F 可穿戴设备:严重高估的领域

  CES上,你能不能找到一款让你立刻想掏钱包去买、并愿意坚持戴它超过半年的可穿戴设备?

  答案很可能是没有。而且更糟糕的是,可穿戴式设备在五六年前就已经被寄予厚望,而CES上关于可穿戴式设备的喧嚣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可穿戴式设备最初出现时,其最大的诱人之处是能“量化自我”:它可以探测你的心跳、运动和睡眠数据,让消费者第一次拥有这些数据;厂商和公司们也不停告诉消费者,拥有这些数据能让你的生活更健康和美好。

  现在CES上展位越来越拥挤的厂商们仍然在谈论探测心跳、运动和睡眠数据。但鲜有人能告诉消费者,早期花钱订购这些产品的人,究竟坚持戴了多久?或者,那些数据,是否真的帮助大多数消费者改善了健康状况。一个事实是,它们在黏住用户方面存在问题—大多数消费者在新鲜劲头过后,就再也不会费心去查看自己的各项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通常对他们而言就只是一堆数字而已。

  在可穿戴设备中最具有想象空间的智能手表现在看起来也并不让人激动。

  智能手表的研发者们除了赋予手表那些“量化自我”的功能,也将智能手机的一些功能加入进来。但在Pebble引发大家对智能手表的兴趣之后,无论三星的Galaxy Gear还是Moto 360看起来都远未吸引更多消费者埋单。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智能手表的外观远远不及传统手表,也意识到手表不仅仅是个看时间的工具,而是个用来显示品位的配饰。而现在的智能手表显然只能显示极客这一人群的品味。

  意识到人们对随身穿戴之物的时尚需求之后,技术公司开始和时尚行业有所交集,并且引发人们对技术改变时尚的预测。

  而那些对数据更有需求的细分人群看起来才是可穿戴设备设计者应该追随的目标,例如在孕期对胎儿忧心忡忡的准妈妈,或者对自己的宠物关心备至的主人。

  事实上也有公司这么做了。你在CES上能看到通过监测女性体温从而帮用户确定最佳受孕时期的BloomRing,以及为孕妇测量胎儿心跳的Bellabeat。但对于这些用户而言,他们正是因为所经历的事关重大,所以才对数据有强烈需求,而作为创业公司如何获得这些用户的信任,也的确是一件颇需要技巧的事儿。

  当然,这个过于拥挤和吵闹的行业还出现了太多匪夷所思的产品。

  Muse展示了一款“头环”,声称每天戴着它3分钟就可以监测脑电波;类似的还有Emotiv Insight的头盔,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帮用户监测脑电波来改善健康情况,而是让用户放弃游戏手柄,用脑电波来控制配套游戏中的赛车。哦对了,它们看上去都像一个古怪的发卡。还有一家叫做Sleep Shepherd的公司做了一个帽子,它在头顶部位装了传感器、在耳朵位置有传声筒,目的是让用户戴上时听到均匀的声音保持心情平静,从而帮用户改善睡眠。Sleep Shepherd团队对《第一财经周刊》说,“睡觉的时候戴上这个帽子,并不是什么麻烦事。”

  这种乐观精神让人回想起已经趋于平淡的Google Glass。

  如果连Google的可穿戴—这意味着有超强的研发团队,预算充足的市场营销团队,以及等着为它培养生态系统的投资人—都没有成功,只能证明大家对市场的预期实在太超前了。

  G 实感技术:走出实验室

  那些你在科幻片里无数次看到的全息电脑正在变成现实—无需物理键盘,在投射在普通桌面上的虚拟键盘上敲击,实现与机器的交互。

  在英特尔的Keynote上,CEO科再奇播放了一段视频,在视频里,没有出现科幻片那样的全息投影键盘,而是电脑屏幕上出现了钢琴键盘,用户不用接触任何物体,在电脑前的空气中弹动手指,仿若指下有着一架真正的钢琴,钢琴被奏响了。

  这用的正是英特尔实感技术,通过摄像头识别用户手势,从而实现人和机器的交流。毫无疑问,这是继键盘输入和语音输入之后人与机器的另一种交流方式。

  正如我们看到的,实感技术已经被应用于无人机上,而它原本是英特尔为电脑开发的,在2014年就出现在英特尔CES的展台上。当时,英特尔公司还只是展出一个摄像头,并投射出一个全息屏幕,在这个屏幕上能够与机器交互,并不灵敏,无论如何看上去都像是个又会“停留在实验室”里的创新。

  然而就在2014年1年间,这个技术商业化并投向市场。在戴尔新发布的平板电脑Venue 8 7000上就采用了这款技术,因此这款平板上也有了4个摄像头,399美元的售价亦算合理。

  所谓实感技术就是电脑通过3D摄像头感知到三维世界。这意味着电脑能够将面前的用户的手或者是脸甚至其他物体,实时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捕捉到它们的立体形状,与其他物体的距离,从而做出计算反应。

  实感技术并不新奇,比如微软的游戏机Kinect正是利用了这个技术,而英特尔的贡献在于,它能够让安装了芯片的普通电脑在多配置几个摄像头后就具备了这项技术,让这项技术更为普及。

  在今年CES上,英特尔也展示了这个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场景,除了让无人机自动飞行,还可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比如智能衣服中,让有需求的人群准确地感知外界—在英特尔Keynote展台上,一名弱视患者穿着这款智能衣服,能够准确掌握站在他附近的科再奇站立的位置,并走上前和他握手。

  实感技术还可以帮助3D打印建模。目前3D打印的一个难点在于用专业软件建模过于专业,而用扫描仪建模却意味着额外的成本,而英特尔在电脑上的3D摄像头能够完成这项扫描工作。

  时尚不在这儿

  把霓虹灯和LED屏穿在身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原本高调承诺露面的时尚品牌纷纷缺席,或许可以让激进的跨界行为先冷静一下。

  文|CBN记者 李蓉慧

  今年是Amy Winters第二次参加CES。她跟这里有点格格不入—在这个大家排队体验无人驾驶汽车、玩无人机和机器人的地方,她展示的是两条裙子。

  第一条裙子远远看去和普通裙子没什么区别。它以白色为底,从右肩斜着向左下方裙摆增加了几条缝上去的花边,颜色从白色向深绿色渐进。在这几条缝上去的装饰里,藏着一串LED灯和一个颜色传感器,如果你想让灯变成红色,就找个红色的东西贴近传感器。如此一来,这条裙子就会根据接近它的不同颜色而发生变化。

  第二条裙子的材质很像塑料,实际这是一种定做的全息皮革,并内置了声音反馈效果系统。Winters告诉《第一财经周刊》,这条裙子一定要在黑暗环境中才能看出“机关”:如果周围环境声音大,裙子上就会显示出像雷电一般的图案,而且声音越大,图案越明显,如果你想听音乐,它也可以“发声”。

  时装周可能会嫌弃这两条裙子的材质,即便在光怪陆离的CES,它们也显得有点怪。

  Winters似乎对于什么人会穿上它们也没太多打算,她做这一切更多是出于自身,“我对时尚、音乐、电影和视觉效果的产品都很有兴趣,我做的东西大多都希望根据声音、自然光、水和拉力来改变视觉效果。”她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但她已经打算把它推向市场了,还为此注册了一家公司—她递过来的名片上写的名称是Rainbow Winters。

  在Winters旁边设展的人叫Robert Tu。他的专业背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和安大略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图形设计专业—会让你自动把他归在工程师或者产品设计师一类,而实际上,他来这里也是为了展示自己设计的服装或产品。

  “我做的产品叫MeU,是个可以穿在身上的LED显示屏,”Robert Tu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说是显示屏,其实就是把你想表达的东西显示在衣服上。”

  他身后有一条红色长裙,在刚刚结束的一场时装秀(它的确是叫时装秀)中,他让这条裙子显示了一个花朵图案。Robert Tu说,当天在CES上一共进行了3次时装秀。“Fashionware负责帮CES请一些跨界设计师。”Robert Tu说。过去5年里,Fashionware这家公司一直在帮助CES组织结合时尚和技术的时装秀。

  没错,时尚正在与技术亲密接触,过去一年,品牌商们频繁露面于技术网站,时尚界的人士似乎从来没有这么在意过技术。就在CES开幕之前,许多媒体预测阿迪达斯、New Balance和巴黎欧莱雅等品牌商都将在CES上设立自己的展位,以展示技术与时尚结合的最新进展。

  它们最终没有来,甚至也没有针对缺席CES进行过什么特殊说明。

  不过,CES上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时尚和生活类品牌,最高调的恐怕就是水晶品牌施华洛世奇。

  在位于威尼斯人酒店Sand Expo中间,一个外观看上去很像施华洛世奇专卖店的展柜可能是整个展厅里最“时尚”的展台。不过合作的内容并没有太特别的,无非是试图把水晶贴到各种技术产品的表面。

  今年CES上,这个品牌和来自硅谷的可穿戴设备厂商Misfit联合推出新款Misfit Shine,在这款运动手环上有一颗镶嵌了施华洛世奇水晶的“珠宝”—它外形像珠宝,实际上原型还是Misfit Shine。Misfit市场公关部负责人Alyssa Anderson对《第一财经周刊》说,是施华洛世奇主动找过来,想做一些“时尚和技术结合的事情”。

  同样,在LG展厅摆放着新款电视的电视柜上,有一个水晶电视支架,上面也写着“由施华洛世奇提供”。

  另一个在CES上现身的时尚品牌是来自纽约的入门级奢侈品品牌Tory Burch。去年CES期间,可穿戴设备Fitbit曾高调宣布了与Tory Burch的合作。在2014年4月,Fitbit产品营销经理Melanie Chase在回复《第一财经周刊》的采访邮件中曾说,“Fitbit现阶段与Tory Burch的合作是象征性的,当我们设计Fitbit Flex的时候,就希望找到合作方来设计配饰。”

  这款手环终于出现在Fitbit在CES的展台里了。毫不意外,Tory Burch负责提供外壳,Fitbit则包揽硬件和软件。

  可穿戴设备展区里的每个公司都在强调自己的产品具有设计感,尽管它们在功能上是如此相像。

  “我觉得时尚、或者说生活消费类品牌想和技术结合,可能可穿戴设备是比较好的突破点。毕竟是第一次让人们知道,哦,原来技术产品还可以穿在身上啊。”Robert Tu说。

  运动品牌最早加入其中。Nike和Nike+ Fuelband是运动与可穿戴设备的结合,这可能是最不让人意外的成果。

  可还是让人忍不住问:然后呢?

  各大奢侈品品牌现在都在意并懂得应用社交网络,特别是把拍照分享应用Instagram作为最重视的营销阵地(详见《第一财经周刊》第327期封面故事),比如Polo Ralph Lauren曾在时装秀上做出18米高的4D图像,并在服装面料上增加了传感器以求让服装跟随外界声光电的变化而变化;而DVF让模特们戴着Google Glass出场制造噱头。“我印象中将时尚和技术结合比较好的时装秀是Decoded。”Winters说。Decoded Fashion是一个2011年成立的、在全球各地举办以时尚和技术结合为主题活动的组织。

  但这一切更像一种标签。Robert Tu也看不到除此以外的更多好处,“坦白说,保守才是时尚业的天性。”

  他至今还记得曾经去参加一场时装秀,展示了能“让你想要的图案显示在衣服上”的一款服装,结果刚一结束就发现自己的网站涌入了大量的质疑声,“我当时被骂得特别惨,大家都说,你做的这是什么啊,和时尚有什么关系。”

  电子工程和图形设计的学习背景,或许让Robert Tu更能理解技术与时尚行业之间的鸿沟。他认为,如果想让技术和时尚业实现真正的结合还需要些时间—这两个行业的做事方式截然相反。

  “硅谷是个讲究破坏式创新的地方,工程师做一个产品出来,他首先考虑的是用户是否存在这个需求。如果有,做出来再根据用户需求调整。时尚业却完全相反,设计服装、配饰很大程度上是设计师的一种情感表达,品牌形象、设计师审美这些非理性因素才是影响时尚业发展的变量。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一个大牌设计师去问消费者,你想要什么衣服、拎什么样的包,我设计给你?”Robert Tu说。

  两个行业一定会越走越近,比如苹果1年前就挖了Burberry[微博]的CEO Angela Ahrendts。只不过,它们还需要围绕用户的需求做些真正的创新。

  最新的消息是,Apple Watch终于要在3月问世了。它最好能赶在人们对“可穿戴”这个词儿彻底感到厌倦之前,带来个让人刮目相看的产品。

文章关键词: 管理商业财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沪黄浦区官员踩踏事发当晚在外滩吃大餐
  • 体育亚洲杯-国足2-1逆转胜乌兹 头名出线
  • 娱乐庞麦郎回应《人物》采访:是闲聊非采访
  • 财经4000万体制内人员将缴养老金:按工资8%
  • 科技商户撤离 中关村e世界关门进入倒计时
  • 博客中国人什么时候习惯下跪的(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卧底传销点救母被骂:毁发财机会
  • 叶檀:证券业薪酬盛宴 可借鉴华尔街
  • 姚树洁:世行经济学家为啥藐视中国
  • 管清友:12月金融数据争抢末班车
  • 沈建光:2015年警惕三大灰天鹅事件
  • 王福重:房地产真正的繁荣还没有到来
  • 易宪容:中国政府如何应对油价下跌
  • 明天的天:被严重低估的城市化
  • 天天说钱:香港为什么暂停投资移民
  • 洪榕:2015年大盘股小盘股齐步走
  • 钮文新:央行失控的情况已经显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