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急送生死一念

2014年12月10日 00:38  《商界评论》杂志  收藏本文     

  ■文/本刊记者?王宇航

  宅急送[微博]7年间两次转型失败,从排头掉落至末尾。带着沉重的“最后一次机会”,宅急送再次出发,这一次不成功便成仁。

  “这是宅急送最后一次机会。”在10月16日的战略合作会上,这句话被陈东升一再提起,刚刚拿到融资的这位创始人言语间有些沉重。

  经过半年多的沟通,宅急送宣布与复星集团、招商证券、海通证劵、弘泰资本、中新建招商股权投资基金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此次联合投资以复星国际为首,五大资本占股30%,投资金额在10亿元左右。宅急送这块20年的老牌子,昔日的快递龙头,现在终于有机会借助五大财团的战略投资重回快递业第一梯队。

  手握优势资源,翻身有望,本该豪气冲天的日子,陈东升对宅急送“最后一次机会”的描述,让这一切看起来有些迷离。翻看宅急送近年的衰落历程,或许能理解几分这种情绪。

  第1次转型:步子太大,拉伤了“腿”

  在中国人对快递还没有什么概念时,1994年陈平和陈东升成立了宅急送。从创业之初什么都送,到主营业务逐渐演变成以企业客户为主的项目物流,宅急送一共花了10年。直至2007年,宅急送的营业额达到13亿元,成为项目物流领域的巨头。

  正值巅峰,当时的宅急送总裁兼董事长陈平却开始打算转型小件物流。因为在快递领域,小件物流的利润是最丰厚的。以顺丰[微博]为代表的民营快递正是在这一领域上做得风生水起,其营业额远远超过宅急送。在这种背景下,陈平认为宅急送在项目物流上已经“摸到了顶”,转型到小件物流(C2C)才是未来。

  然而做小件物流需要铺设密集的网络和补充足够的人力,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此时,美国华平投资集团找到了陈平,谈妥在2008年向宅急送注资3亿元。虽然华平的资金还未到位,但宅急送很快就开始了扩张。2007年10月,陈平力排众议,宅急送实施了战略转型,其力度之大出乎想象。在之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宅急送在全国新建网点近3000个,新增300辆物流班车,新包租航空线路200多条,新招小件操作人员6000多名。只员工一项,就从2007年12月的9000多人扩张到2008年9月的21000多人,这相当于又建了一个宅急送。

  但是,发力过猛的转型让宅急送拉伤了“腿”。一是全力推动的小件业务虽增长快速,但传统业务也萎缩得厉害。根据宅急送2008年9月数据显示,宅急送快件票数环比平均每月增长16%,年比增长达到了180%,但普件业务萎缩严重。宅急送的营业收入增幅由每年的40%下降到只有7%。二是重新设置的团队结构让内部管理混乱。为实施转型,宅急送分别成立了普运、快件和运营事业部,以保障物流项目和小件快递齐头并进。每个地方的分公司后来又被拆分为快件、普件、运营三家分公司,每家公司设一个负责人,导致原来一个人负责的公司变为三个人负责。最终的结果是大家各行其是,谁也管不了谁。祸不单行,2008年因为金融危机,与华平谈好的注资计划也未能实现。宅急送面临创业十多年来第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

  此时,陈平看中的仍然是小件业务的快速增长,认为胜利在望,依然坚持继续转型。而手握绝对股权的陈东升公开表示,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扩散,宅急送必须进行战略调整,稳健过冬。以副总裁陈显宝[微博]为代表的部分高管也认为公司需要更稳健和现实的发展,这与陈平的扩张思维产生了分歧。

  是坚持还是放弃?两个月后,陈平的离开为此揭开了答案。宅急送为期一年的第一次转型,以失败谢幕。

  第2次转型:看中市场,战略无法落脚

  临危受命的大哥陈显宝出任宅急送总裁,上台就将宅急送“拨乱反正”,将工作重心重新放回普件业务,小件业务则全面收缩。宅急送重新走回老路。被转型伤了“心”的宅急送,又在传统普件业务上安静地干了几年。但是,看着竞争对手顺丰、申通[微博]凭借着电子商务大潮,日日刷新的最高处理量,宅急送求变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在度过了三年的恢复期后,2011年8月,陈显宝宣布“宅急送从现在开始就坚定不移地向B2C市场转型,并专注在这唯一市场”。

  宅急送第二次转型选择了B2C。有研究报告显示,以淘宝平台带动的高达50%的C2C快递,在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早处于白热化。“四通一达”通过低价竞争参与,联合众多地方性小快递公司已经占领这部分市场。而在B2B业务领域,大宗货物运输有中铁快运、天地华宇、德邦物流等竞争对手的强劲参与,在商务往来的文件及包裹快递中,顺丰和EMS又有着强大的优势。而B2C领域未见有较为突出的快递公司,并且这类快递业务在2011年收入同比增长40%,增长速度在客户类型中最快。数据面前,陈显宝看到的是巨大的市场机遇。

  宅急送第二次转型,定义的B2C实际包括三块:一是以COD(货到付款)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二是面对银行与保险的金融业务;三是针对传统企业在销售渠道及模式方面的转型直销业务。在这主体战略外,陈显宝还对电商市场感兴趣。然而,看似细分的战略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落脚点,该突出哪个重点并未提及。

  宅急送这次转型的打算是“广撒网,多打鱼”。在COD业务方面,宅急送与快钱合作,在全国投入上万台POS机终端,并对其中的3000台升级,以实现单台POS机满足多商户收款。在金融业务上,宅急送又与人保、泰康、阳光等险企建立合作,与梦芭莎、唯品会 、麦包包等电商建立合作。在电商市场方面,宅急送开始降价参与各个电商节活动。平均撒网用力的陈显宝怎么也想不到,他的新战略“大网”,打起来的鱼还是和以前差不多。2014年4月,宅急送发布公告称“公司尝试‘拥抱淘宝’走电商模式,但每月亏100多万元,过去花很大精力在B2C、代收货款(COD)业务上,但战略落脚不清晰,业务增长乏力”。

  自陈显宝主导的第二次转型开始后,宅急送很少对外公布转型B2C的具体数据。只有在陈显宝为数不多的公开讲话中可以一窥这次转型的艰难。在2012年中旬,陈显宝在参加一次物流大会时公开承认,由于市场遭遇资本寒潮,宅急送B2C转型进展缓慢。这确实也是宅急送第二次转型失败的一个原因。2012年多数电商都在承受着资金链吃紧的煎熬,或裁员,或降薪,或整体转型。不仅如此,自建物流的部分电商都无疾而终,整个行业在用户体验提升方面的作用乏善可陈,行业大佬顺丰与申通等都不能保证在B2C战场能有多少胜算。

  在市场寒潮下,没有一个重点的宅急送,走向B2C的第二次转型也没成功。

  第3次转型:携手财团,点多不亮

  到了2014年,宅急送历经C2C到B2C转型的失败之后,曾经的龙头在如今的物流界已今非昔比,颇有点泯然众人的意思。未来到底该怎么走?作为宅急送真正的当家人陈东升直言“宅急送的真理就是B2B、B2C”。在宅急送今年推送的官方文章《宅急送,再出发!》中,将前两次转型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我们忽视了宅急送的B2B基因。”

  那么,重拾B2B基因的宅急送下一步该怎么走呢?陈东升给出的方向是做仓配一体化(BBC)。

  按照宅急送发布的最新战略,宅急送未来发展将以仓配业务为核心,即仓配一体化。但是,这并非一个新词,也不是宅急送拥有的特色业务。

  去年年初,申通快递就启动了仓储业务,为客户提供仓配一体化服务。圆通[微博]目前已在全国12个城市提供仓配一体化服务,建设面积共计10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仓配一体化业务也是自顺丰进入电商物流领域之初就展开的业务。去年顺丰开始尝试涉足电商物流,并且针对的客户是企业及业务量较大的卖家。除了商品的配送外,为卖家提供仓储服务,也是顺丰的电商物流业务之一。

  可见,针对企业客户的仓配一体化不仅是宅急送的方向,它已经是整个行业的共识。宅急送想要通过仓配一体化重回第一梯队前景并不明朗。目前,顺丰、“四通一达”等一线快递企业日均单量已超过500万单,公司人员规模超过10万人,快递市场机遇已所剩无几。

  当然,快递市场也在不断扩大,现有的市场没有机遇,不代表新市场没有。投资方现场也多次提及,未来商业销售模式渠道主要分成O2O、纯线上、纯线下三种类型,随着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的发展,O2O模式将逐渐成为大型生产和经销企业的主流模式。宅急送此次引资要发展的仓配,兼容了B2B、B2C、O2O需求的三类物流服务模式。但是O2O原本就处于尝试阶段,对于物流行业甚至仅是一个概念,到底O2O能不能帮助企业转型还很难确定,而宅急送押宝在未来的市场预期,有可能又是一场雾中探路。

  宅急送新战略的另一个看点是国际业务。从2012年起,宅急送与英国皇家邮政(GLS)合作,打造出中国至欧洲的快递产品。双方合作具体方式是,由宅急送在国内进行营销推广,接收订单,上门服务以及分拣清关等工作,空运至英国伦敦和德国法兰克福进行中转,包裹送达欧洲后则交由GLS负责欧洲的派送。整个过程中,宅急送负责到欧洲以前的流程工作,落地欧洲后交由GLS运送,在欧洲市场并没有直接产生品牌效应。宅急送之所以采用这种“出力不出名”的模式,一是因为做海外推进直营成本太高,二是这种合作方式让产品有成本优势。

  率先开通中欧线路的宅急送,国际业务的优势并没有想象那么大。首先,以DHL为首的三大国际快递公司长期把持着中国国际快递业务市场的80%,占有着绝对市场。其次,国内竞争对手顺丰速运国际快递业务增至9个国家,其国际直营业务模式越发成熟,迟早会涉及中欧线路。更何况还有EMS等国企巨头一直耕耘这块市场。最后,宅急送与GLS合作选择的是最初级的代理方式,从联邦快递等公司在华发展路径可看出,一旦外资方自身成熟壮大了,就会把合作商踢掉。

  宅急送的新战略主体,点多不亮。

  点评:

  基因重组,再入迷途?

  ■文/蒋啸冰,民生物流有限公司总经济师

  在旁观了2013年各路资本风起云涌进入快递、快运之后,宅急送终于在公司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上,与复星集团领衔的五大投资公司签定了战略合作备忘录,正式开启了以“基因重组”为契机的第三次战略转型。

  至此,我们可以确定宅急送已经携带了以下三种商业基因:一是有着强烈创始人特色的民营家族企业基因,创始人的家族成员始终和宅急送命运相连;二是有着强烈逐利和到期套现需求的投资资本基因;三是有20年发展历史却历经波折的B2B业务基因。

  宅急送此前两次战略转型都被认为是“失败”的,这次转型被宅急送自认为是“最后一次机会”。结合今年以来宅急送的一些投资行动,我们发现,在宅急送此番堪称“完美”的新战略体系与发展路径背后,还是让人有一种在基因重组后可能再入迷途的隐忧。在企业商业基因无形之手的推动下,第三次战略转型的效果也许并不如现在设计的那么美好。

  事实上,宅急送此前已在推动仓配一体化战略落地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行动。在8月18日,占地约25亩,总投资1.8亿元的宅急送华北分拨配送基地,在郑东新区内开工建设,这或许应该归功于复星集团带来的商业地产开发基因。继投资韵达快运、菜鸟网络后,复星集团再次领衔投资宅急送,应该也不乏这种商业基因的动力。

  上述分拨配送基地的投资建设,也与宅急送转型紧密相关。宅急送认为在物流快递行业,唯有自身既具有做B的能力,又具有做C的优势。基于自身完全直营的运营平台、以直营为主的网络深度以及在信息化、混合配送和仓储方面的三大运营能力,就可以发展具有兼容B2B、B2C、O2O需求的三类物流服务模式。按照这样的商业逻辑,投资建设分拨配送基地,作为网络辐射的枢纽节点也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对宅急送仓配一体化战略及具体执行路径,外人不能置评可否。但至少有一点还是值得商榷的:动辄上亿元的物流重资产投资,意味着大量的资金将最终冻结于此,这并不是一家有强大资源整合能力的物流企业愿意做的事情。德邦物流同样做直营网络体系却大量租用普洛斯的物流场地。“三通一达”做加盟模式同样没有类似重资产投资。顺丰速递尽管也往重资产方向发展,但侧重于体现快递核心能力,是准入门槛很高的航空货机配置与相关资源整合。当然,如果像阿里巴巴[微博]和京东商城[微博]那样,拥有自己能掌控的海量物流业务资源,或者手头有大把别无用处的闲置资金,则另当别论。

  此外,宅急送还明确提出了上市战略和“两步走”的发展路线图,这应该归结于有着“上市情结”的民营家族企业基因,与复星集团等资本基因的共同推动或互相妥协。企业IPO上市向来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让企业有明晰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企业在战略推动过程中备受掣肘。这也是顺丰速运、德邦物流等行业标杆企业虽然同样接受外部融资,但并不急于宣布上市计划的原因所在。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事情:在宅急送官网先后发布的《宅急送,再出发!》和《携手新伙伴,铆定新战略,宅急送再出发!》两篇公开稿中,只字未提“资源整合”这个概念,这是否也是某些已知或未知的商业基因在发挥作用呢?

  投机不可能成功

  ■文/白光利,买卖宝高级副总裁

  我和宅急送的许多人都非常熟悉,尤其和陈平老哥基本上每年都能见上一两面。我说话比较直白,有时候也会跟他聊聊对宅急送的做法,他自己是认同的,虽然说得有些过激。

  从早期的搬家业务、送花、送煤气,到给铁路行李房送货、项目物流、干线运输、小件快递、落地配,一直到今天又正式确立走“BBC”模式。

  我相信没有几家物流企业能够像宅急送这样能折腾的,而且不管怎么折腾居然还一直存活着。从早期的“南有宝供、北有宅急送”,到“宅急送、大田双雄争霸”,再到“宅急送与顺丰的并驾齐驱”。到现在反过来看,所有当初和宅急送同期的物流企业,凡是坚持当初的道路发展至今日都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翘楚。顺丰是绝对的中国民营快递老大;德邦,零担之王;大田,活得有滋有味;宝供,项目物流至今未能有人超越;而宅急送呢?

  十多年前,宅急送就已经传出准备上市,我记得清清楚楚,我当初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对宅急送上市的评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上市即等于死亡”。这个结论对于中国民营企业而言,我认为都可以适用,这是基于内部管理的问题。中国民营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任人唯亲、暗箱操作、偷税漏税等一系列问题,绝对经不起阳光下的审判,最终只能是焦头烂额,所幸宅急送最终没有上市。

  在第一次转型的短短时间,招聘人员数量达到8000多人的规模。这与物流领域发展任何事情都需要大量时间,是相违背的。业务递增更是如此,人财物准备好了并不代表业务就来了。一段时间内的业务空置期,导致对陈平第一次转型的全面怀疑,再加上外部的熊猫手机赔款事件以及家族内部的问题,内忧外患突然爆发,最终导致今天看来依然正确的战略决策被否定。

  可以遥想一下,如果当初能够再撑半年,到2009年,就能够迎来电子商务的大发展,那么今天四通一达的排名是否需要变换一下呢?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今天,当陈东升以一种包含深情的语调发出宅急送新发展誓言的时候,我觉得不应该是对模式问题的肯定与否,而是对宅急送这种不断变化的执行方式予以警醒。

  宅急送,之前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你说失败,它一直都在,并且谁也不能否认宅急送,在某段时间内你离开宅急送还真不成;你说成功,它在哪个领域响当当呢,好像还真没有。

  我个人认为,宅急送其实就是中国物流领域的投机者。说这句话可能会打击一大片人,甚至是我的很多好朋友。虽然很多人一直坚守在物流这个领域,每次都能最早发现新的金矿,但是哪次把金矿真正开发出来?一开始耗费了很大的力量,差一点就挖到水了,却突然放弃,去挖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又挖了一会,没挖出来又走了。最终的结果是别人顺着它挖的方向继续下去,不一会就出水了。难道不是这样吗?

  最后,我想说的是,“宅急送,中国物流发展之路的可敬行者”,但是,也仅仅是一个行者。同样对于这次的战略转型我并不认为其会成功,因为企业的基因已经决定了结果,跟投了多少钱没有太大的必然关系。

  资本能驱散方略的迷雾吗?

  ■文/余 歌,物流观察家

  2009年,脱胎于易趣(淘宝最初挑战的对象),衔着EMS、TOM集团金钥匙的电子商务网站——邮乐网横空出世,瞄准的是B2C(此时京东仅完成第二轮2100万美元的融资)这一行业热点,又有线上线下联动、海外商品直邮这样时至今日仍不乏亮点的业务,声势不可谓不浩大,战略不可谓不长远。五年后,不要说普通消费者,现在业界知晓其存在的又有几人?

  是的,相信宅急送也看到了现下自身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可是与邮乐相似,宅急送此次宣称的战略转型既没有直面行业或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没有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方略,更没有彰显它转型所倚仗的内在底气。更多的仍是对资本、资源和自身过往经验的迷信,对BBC、O2O和国际线这样更侧重概念而非业务的炒作。

  随着市场的日渐成熟,今后快递行业发生大规模整合、升级是大概率事件,业界唯一争论的是,我们的市场最后能容纳几张全国性的网络。而时下多数意见是,第一梯队的这几家市场主体已经够多了,彼此之间亦将发生整合。当然,凡事无绝对,第二梯队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弯道超车成为胜者并非不可能,但却是以领跑者犯错、自身硬到足以打铁为前提的。

  外患之下,身处第二梯队的宅急送在现实层面已然存在的问题,在此次转型中被正视了吗,或者说,它们会随着资本的到来而有所改观吗?

  首先,宅急送的核心业务竞争力何在?仅仅是一句拥有B端基因怕是难以服众。一代新人换旧人,今天物流界的B端,早已不是它当年叱咤的那个江湖。其中既有从零担向快递渗透的德邦,专注服务外包的五洲在线、宝尊等已成行业领军者的直接竞争对手,又有逐渐输出仓配能力的京东等挟渠道以令诸侯的商业大鳄。甚至BBC这一貌似新兴的领域,也有嘉里大通这样不容小视的企业深耕多年。这些竞争对手再不济,比管理、比人才、比积累、比执行,宅急送的底气又在哪里?

  其次,宅急送对我们来说一直是面目模糊的。业界已经有了邮政的“全”,顺丰的“好”,三通一达的江浙沪包邮等让人印象深刻的定位存在,反观宅急送虽成名极早,随着一次次的战略摇摆和失败尝试,现在留给宅急送的市场细分还剩下多少?仓配一体化和国际业务所代表的“长”和“广”?先不论这样的路径是否走得通,也不论这样的纵向扩张是否值得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对手一比,仅仅是行业横向比较,作为快递行业的自然延伸,宅急送的优势明显吗?

  再次,这样长的战略延伸,执行过程中真的不会顾此失彼吗?作为一个快递服务品牌,它的布局自然不能忽视网点、安全、快速这些快递层面的东西,这些东西它真的做好了吗?如果没有,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多点作战是兵家大忌,进若然受阻,它还能回来退守吗?最终会否是品牌、业务双输的结果?对比前两年天天快递重组的例子,奚春阳对天天采取的是夯实基础、强化管理的保守做法,尽管追随的仍是通达系模式,而且作为被追随者的通达系现状和未来都远谈不上高枕无忧,复盘来看,这绝非上策。但是就当时来说,这是最不容易犯错的做法。(岔开来说一句,目前快递行业的第二梯队里,天天的单量对比宅急送相差不多,而两年前天天60%的股权仅作价1.6亿元,此时宅急送30%的股权却高达10亿元,尽管业务布局确有不同,却不难想见此次宅急送出资方的期望。)

  最后,假设在强势资本的助力下,这一波转型中宅急送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形象都能重构完成,可这最终需要多少时间,会不会错过窗口期?我们知道,任何资本都是逐利的,在这很可能并不一帆风顺的过程中,资本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吗?

文章关键词: 管理商业财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将:朝鲜若崩溃中国救不了不必为朝打仗
  • 体育NBA-詹皇18+7骑士7连胜 英超-曼联2-1
  • 娱乐张默被批捕3月未起诉 因案情延长羁押?
  • 财经中央经济工作会今召开 经济增速或下调
  • 科技开拓者:太阳能动力飞机背后故事
  • 博客访当事法官:吐槽领导乱打招呼处分重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女大学生持马哲课本晾衣杆神似黛玉(图)
  • 天天:股市暴跌人民币贬值不容忽视
  • 孔浩:无畏暴跌 抱住A股睡大觉
  • 管清友:孤独的央妈陷入两难
  • 毛大庆:房地产白银时代正式开启
  • 肖磊:若持续降息牛市可能提前终结
  • 杨红旭:卖房炒股不是个发财机会
  • 朱大鸣:中国房子真的严重过剩了吗
  • 穆满起:巴菲特会追券商股吗?
  • 易宪容:国人如何来应对人民币贬值
  • 黄寒笑:如何寻找券商十倍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