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汁安全要从源头抓起

2013年11月07日 15:45  《中国商界》杂志 

  文/黄荣

  对于果汁厂曾经是否使用“瞎果”已经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今后行业企业是否能够严守收购质量关,同时相关部门能否出台更加细化的标准规范企业的运作。

  日前,有媒体报道,国内果汁行业三大上市公司汇源果汁、安德利果汁、海升果汁均收购“瞎果”榨汁,随着汇源等多个果汁品牌被曝用腐烂瞎果榨汁,果汁饮料的安全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事情曝出后,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紧急部署各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开展调查,初步给出的结果是“未发现有腐烂水果存货”。不过,这些“说明”并没有完全消除消费者的顾虑。

  如今“瞎果”事件似乎已风声已过,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果汁厂曾经是否使用“瞎果”已经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今后行业企业是否能够严守收购质量关,同时相关部门能否出台更加细化的标准规范企业的运作。

  收购“瞎果”是潜规则

  “如发现有烂水果用于加工可随时举报。”汇源方面表示,汇源在收购水果时需经过五道关:向果农宣教水果管理知识和收购标准—派员实地考察—进厂检验称重—二道清洗、二道喷淋—分拣筛选,确保进入生产线的水果质量合格。水果加工需经过六道关:冷破碎—压榨—过滤—灭菌—灌装—检验,然后才可用于果汁加工。果汁加工过程中还要层层把关,内外抽检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

  不过,在行业内人士看来,将“瞎果”加工成果汁,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有业内人士称,有些地方甚至将这样的水果直接称作“榨果汁的”。

  据了解,目前我国一些果汁企业榨汁用的原料果档次较低,绝大多数榨汁用果都是从鲜食果中挑出的中低档果,甚至是落果、烂果,这些落果由于落地与土壤接触,存在潜在危害,而烂果又由于受到细菌或真菌的感染会产生大量毒素,这些都给原料的卫生安全控制带来了难度。

  “其实对于我们果农来说,这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一位国内知名苹果产地的果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等苹果稍微长大一点的时候,因为刮风、下雨或者因为果树生病等原因,造成还没成熟的苹果从树上脱落,或者不再继续生长,这些都不会白白扔掉的,我们会收集起来,作为‘渣果’,卖给做果汁的厂子。现在有些人就是专门做倒卖‘渣果’生意的。”

  “腐烂的水果里维生素不够,口感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在加工果汁和果粒橙的过程中就可能会放入更多色素和化学物质,对身体非常不利。”西南大学食品安全学院教授刘文宗表示,用“瞎果”压榨的果汁在加工包装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细菌,而这些细菌进入人体的肠道后会给人体带来不适。

  而在此次风波背后,行业迅猛扩张背后上游产业链监控可能潜藏的风险也暴露出来。“果汁企业的扩张可以很快,买进口生产线形成产能很容易,但农业生产的产能释放却需要长周期,两者脱节的现实案例就是乳业。果汁企业产能上去了,市场需求上去了,可原料跟不上,这有可能迫使有些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松对原料的质量控制。”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都是通过采购获取原材料,而非是自有果园供应,业界普遍认为,这为果汁质量埋下了安全隐患。

  据悉,目前汇源果汁由于果汁生产量较大,原料以从果农处收购为主。椰树、统一、可口可乐、农夫果园、承德露露、娃哈哈等国内几大果汁品牌的生产商,原料以从企业外部收购水果或果汁为主,几乎均没有自营的果园。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表示,从当前各个行业加速整合的大环境来看,建立自有果园,形成从上游种植业到市场终端的全产业链是饮料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这也是保障上游原材料供应安全的一项重要手段。

  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介绍,食品行业较低的违法成本也是企业不惜冒险使用瞎果的原因。在国外,如果消费者因为使用某个企业的产品导致伤残或致死,则企业将面临倒闭的风险。而在我国现阶段,杜绝食品安全问题基本上靠企业自律。而在国家“力争创造税收”的号召下,企业自律已基本成为一句空话。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博士钟凯也在其博客上表示,“中国食品业在经历了高速扩张后,需要踩一脚刹车,好好把规范体系做好,把农业基础夯实,否则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模式是难以打造中国的百年品牌的。”

  纯果汁标准缺失

  “瞎果”不能做果汁,本是常识。但一些果汁企业不遗余力地宣称制造果汁的原料皆是优质水果,记者在各大型超市饮料专区都可以找到某些品牌的果汁外包装上,无一例外的都打上了“100%纯鲜榨”、“原汁”等字样。而在价格上,100果汁”产品的价格比普通果汁饮料要贵上一倍。

  喝果汁当然是越纯越好,也正由于此,号称“100果汁”的果汁饮料产品,受到商家的大力宣传和消费者的青睐。很多消费者认为,100果汁”的意思是什么都没添加的原榨果汁,但有调查指出,很多号称“100果汁”的果汁饮料,其实并非都很“纯”,只不过是浓缩果汁加水复原而来。

  实际上,“100果汁”的价格如此给力,缘于消费者对其的推崇。由于很多水果浓缩汁、果汁和果汁饮料的果汁含量测定均没有国家标准,果汁企业均是根据自己工厂制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号称“100果汁”的纯果汁,到底含果汁量几何,消费者也不清楚。

  “国标中并没有关于纯果汁的定义,纯字到底该如何定义,让人很纠结。”业内人士表示,市面销售的除了浓缩橙汁、橙汁及橙汁饮料果汁含量有据可依外,其他果汁饮料的标准可谓一片乱象。

  据了解,目前,通过国家标准的《饮料通用分析方法》,只能对橙、柑、橘浓缩汁和果汁以及饮料,根据其果汁中可溶性固形物和6种组分实测值经计算后求得样品中的果汁含量,对其他类别果汁的含量则并没有可测定的标准。

  事实上,在消费者看来,所谓“100 果汁”就是没有加任何添加物的果汁。而目前对于到底什么样的果汁才能称之为100果汁,并没有相关的标准。而由于相关标准缺失,果汁的真正含量几何,消费者也懵懵懂懂的。

  标准的缺失,导致果汁含量的数据沦为摆设。中国农业大学[微博]食品学院高彦祥教授指出,并不排除一些小型或是不负责任的果汁企业会利用法规漏洞,生产并不符合相关果汁含量的果汁饮料。而目前由于连相关的标准都没有,导致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对此进行检测。

  “好的产品不是检验出来的,最好能从源头加以监管。”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国家可以建立更加细化的标准,并且对原料做出要求,以消除公众疑虑。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西省委附近爆炸案警方锁定作案车辆
  • 体育欧冠-梅西2球巴萨3-1米兰 阿森纳胜 视频
  • 娱乐刘晓庆:隐婚1年才公开 曾拒收老公1千万
  • 财经媒体称央企员工平均年薪11万是私企3.8倍
  • 科技十大智能手表:苹果iWatch最令人期待
  • 博客方舟子:质疑崔永元所获“国际大奖”
  • 读书真实版色戒:怀揣明星梦的刺客郑苹如
  • 教育教授强令女儿弃中文学金融 新浪教育盛典
  • 华生:土地制度改革六大认识误区
  • 水皮:李克强公开课究竟讲了些什么
  • 沈晓杰:孙杨是考驾照寻租链上的冤魂
  • 陶冬:房价短期会涨 中期会跌
  • 朱大鸣:三中全会房地产政策大猜想
  • 陈思进:最大海归潮冲向中国
  • 叶檀:中国无人能逃脱通胀压力
  • 商寅泉:自住型商品房前景初探
  • 周彦武:如何突破监管的存贷比红线
  • 唐钧:别忘了现行退休年龄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