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减税是改善民生重大举措

2013年11月07日 15:45  《中国商界》杂志 

  高峰

  (作者系中国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科院兼职教授)

  从去年至今,我国税收增速出现回落,而与此同时,一系列减税政策却仍在密集出台。有人担心,大规模减税是否会挤瘪政府的“钱袋子”?专家指出,目前正在推行的结构性减税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有助于实体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恰当的减税从中长期看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双赢”,最终不会导致财政收入减少。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成为我国稳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而结构性减税又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头戏。

  积极财政政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增加财政投入,二是减负。结构性减税将是未来数年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基调,尤其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更应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冲抵不良预期。

  从2011年开始,我国启动第二轮结构性减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从试点向全国范围推开;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从2000元调高至3500元;降低部分商品进口关税;从今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此轮减税较以往规模更大,范围更广,企业和居民受益更多。

  减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据统计,自2012年1月以来,营改增改革从首个试点上海,扩围至北京、天津等11个省、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再扩围至全国,95%的企业实现减负或税负无变化,全部小微企业小规模纳税人都实现减税,减税幅度达40%。另外,小微企业2万元起征点免税政策预计年减税规模近300亿元。

  近两年来我国税收增幅有所回落,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说,既有经济增长趋缓也有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原因。对此,专家指出,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国家依然坚持推行结构性减税政策,释放出政府决心“放水养鱼”的信号。

  经济决定税源。如果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和个人活力不足,税负过重,最终国家的税源将枯竭。而减税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起到扩张需求的作用。同时,企业负担下降后,经营更加活跃,效益更好,反而能涵养税源。专家指出,税收还承担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任。比如降低个人所得税后,更多的人收入增加将有利于增加消费,扩大内需。而对符合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标准的行业或企业减免税负,有助于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对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更大意义在于有利于减轻小微企业税赋负担,从而稳增长、促就业。按照从今年8月1日起执行估算,今年将减税120亿元,将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

  营改增进一步消除了重复征税,优化了税制结构,降低了企业税负。同时,先行试点地区服务业发展加快,吸纳就业能力明显增强。

  当前,结构性减税政策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和落实中,但也有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

  这些问题源自财政超收惯性的影响、中央与地方财税关系的失衡、稳定经济增长的需要以及宏观调控布局的制约。归根结底,大多数问题反映着财税改革的不充分与经济转型的不到位。

  专家指出,应有步骤地化解这些问题,首先要全面明确结构性减税的总体目标与实施路线图;其次要尽快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再次要做实做细促进经济增长目标下的结构性减税;最后要建立结构性减税与收入分配调节的同步关系。

  同时,应尽快实施全面性、大幅度、覆盖生产流通销售消费整个过程的减税措施,政府部门彻底放权,把资源审批权、市场准入权等全部放给市场和社会并一放到底。抓紧研究相关长效机制,降低民间资本资金兴业创业门槛,对于初次创业兴办小微企业、公司,不妨取缔一切羁绊,三年内不征收任何税费,三年到五年减半征收税收。抓紧研究制定对整个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面性、全过程的减税方案,并适时推出。

  只有大力度的减税才能使得已有小微企业减轻负担,从而扩大生产销售,吸纳更多人员就业。在政府主导的大投资逐步淡出市场后,财税政策应该更加积极一些。把较大幅度的减税免税降费作为稳增长、促就业、保底线的重要手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山西省委附近爆炸案警方锁定作案车辆
  • 体育欧冠-梅西2球巴萨3-1米兰 阿森纳胜 视频
  • 娱乐刘晓庆:隐婚1年才公开 曾拒收老公1千万
  • 财经媒体称央企员工平均年薪11万是私企3.8倍
  • 科技十大智能手表:苹果iWatch最令人期待
  • 博客方舟子:质疑崔永元所获“国际大奖”
  • 读书真实版色戒:怀揣明星梦的刺客郑苹如
  • 教育教授强令女儿弃中文学金融 新浪教育盛典
  • 华生:土地制度改革六大认识误区
  • 水皮:李克强公开课究竟讲了些什么
  • 沈晓杰:孙杨是考驾照寻租链上的冤魂
  • 陶冬:房价短期会涨 中期会跌
  • 朱大鸣:三中全会房地产政策大猜想
  • 陈思进:最大海归潮冲向中国
  • 叶檀:中国无人能逃脱通胀压力
  • 商寅泉:自住型商品房前景初探
  • 周彦武:如何突破监管的存贷比红线
  • 唐钧:别忘了现行退休年龄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