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办公室里的气味

2013年04月18日 00:59  21世纪商业评论 
插图/农健 插图/农健

  当一个人走进办公室里的时候, 马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氛围或独特“气味”。现代技术除了“化远为近”的功能外,恰好同时具有“化近为远”的功能。

  雅虎这家已经沉寂的公司居然因为一项内部管理的变化广受关注。其CEO梅耶尔废止员工在家办公的举措不仅在公司内部导致轩然大波,甚至在整个商业世界也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互联网造就了零距离,在家办公已成趋势,梅耶尔岂不是在倒行逆施?如果说办公室存在的理由是为了让员工零距离交流与合作,那么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就是让办公室变得没有必要,越来越多的活动都在被虚拟化,传统的办公形态有什么独存的理由?

  新事物出现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以“快意恩仇”的黑白思维预言未来,但事实总是一次次教育我们这种思维并不可靠。“数字化”的力量强大到我们迷信它的无所不能,但我们将越来越意识到它不可能唱独角戏,在很多领域,它并不是主角,而是配角,甚至是道具。

  在英文中,“通信”的意思是“远程沟通”。工业化以来的许多技术都是“化远为近”,以远水解近渴。火车、汽车、飞机,电、自来水、燃气管道,都是如此,电子传媒、通信、互联网技术更是如此。紧随“化远为近”而来的,是群体活动被分化为个体行为。担水砍柴是前工业时代生活里两种必不可少的工作(解决“薪”和“水”),自来水和燃气管道让村庄变成了公寓,也让公寓里的群体成为彼此陌生的个体。井台不仅仅供是每个人取水的地方,也是让一群人成为共同体、成为社群、避免成为陌生人的沟通平台。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现代技术除了“化远为近”的功能外,恰好同时具有“化近为远”(化邻居为陌生人)的功能。

  井台的功能,在现代办公室里仍然存留着,这就是“饮水机效应”,座位靠近饮水机的人往往拥有比办公室里其他人更好的人脉和人缘,这已经表明沟通是具有“差序结构”(同心圆)的,而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很可能停留在表层沟通中。美国前总统约翰逊在年轻时为积聚人脉,每天去公用盥洗室和澡堂里多次刷牙和洗澡,在短短3年时间里成为华盛顿的政治新星。多层面的沟通和交流,是卓有成效的团队协作的基础。

  这涉及到沟通和协作的效率和效果问题。德鲁克指出,混淆效率与效果,指把效率(efficiency)当效果(effect),是管理中常见的谬误,世界上最没有效率的事,就是以最高的效率做没有效果或效果甚微的事。对浅层沟通和交流来说,效率显得非常重要,但深层的沟通和交流是反效率的,它遵守着“慢就是快”的法则。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只能在物理层面上而不能在心理层面上化远为近,而且往往在心理层面上化近为远。

  个体的行为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场域和场景。他的行为本质上是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的结果,他人的存在既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激励。在这个意义上,个体是作为后台支持网络的共同体中的一个网络终端,其表现和绩效是他与整个情景互动的结果。人与他人通过多层面、差序化的交流与互动形成的一种看不见的制约和激励机制,通常称之为氛围。当一个人走进办公室里的时候,马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氛围,或者说一种“气味”。这种特殊的“气味”激活起他在独处时难以自发焕起的情绪和智力状态。独处的个体更像是一个没有联网的终端,其效能和状态会大异其趣,他无法在深层次上与他人互联互通,虽然他通过互联网可以在可编码信息上高效地互联互通。大量在面对面交流中不可编码的信息都被互联网屏蔽在外了。团队合作像一种特殊的“混凝土”,它是多质化的信息交流合成物,只有单一的信息交流很难具有那种凝聚力,以及协作的强度和硬度。在这个时代,“不能上网”意味着无法工作,但技术意义上的网络之外,还有一种心理网络和场景网络,如果不能上这个网,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即使不是没有效果的,也是相当低效率的。 (插图/农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我海军在马关条约签署纪念日巡航钓鱼岛
  • 体育马刺签麦蒂至季末 足协:周挺行为属暴力
  • 娱乐王学兵前妻孙宁怀孕 与小5岁男友同居
  • 财经京沈高铁环评黑幕:同意问卷就发礼品
  • 科技亚马逊中国封号门调查:黄牛潜伏电商业
  • 博客新疆特大沙尘暴(图) 中毒女生朱令近况
  • 读书前苏联劳改营历史全揭秘:古拉格
  • 教育留学生母亲:从未想过恐怖袭击会那么近
  • 育儿奶奶给孙子喷敌敌畏驱虫致其中毒(图)
  • 张明:躲不开的实际汇率升值
  • 陶冬:去年的经济政策基本失败
  • 李罗力:国五条错在哪里
  • 孙立坚:中国为何要关注资产的安全性
  • 洪平凡: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经济展望
  • 水皮:黄金的黄金时代两年前已结束
  • 马光远:他们为什么看空中国经济
  • 冉学东:全球进入信用通缩的时代
  • 徐斌:城镇化就是一轮信用扩张长周期
  • 陈虎:地方版国五条为何避重就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