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荣:创新激活人的勤劳和智慧

2013年02月27日 16:27  《中国投资》 

  创新,正在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巡视员 刘艳荣

  《中国投资》征集

  30年前,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还是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渔村,在地图上都找不到这个地方。深圳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曾说过一句话:“1980年,深圳只有两名技术人员、一个拖拉机维修员、一个兽医。”可见,说这座城市的创新资源基础,几乎是微乎其微。

  可仅仅30年,深圳的变化,却超乎想像,到2009年科研人才约有30万,研发实力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经济的飞速增长,带动创新能力的飞跃提升。“人才实力”来自哪里?

  15年前,清华教授冯冠平带领7、8个清华人南下深圳,开始了从市场“下游”向科研“上游”递进的“逆向之旅”,在市场寻找科研课题,取得科研资金,检验科研成果,15年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让150多项科技成果走上生产线。实现深圳创新飞跃的正是千千万万个冯冠平,在这片热土上不懈地努力探索。

  深圳经济增速令全国侧目,但持续发展面临重重困境,有人总结成4个难以为继:“土地有限,难以为继;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不堪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

  深圳自己已经发现,“那些曾经带给深圳成功的全球化力量同样可以扼杀深圳,越来越高的劳动力成本正在削减着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利润”,产业竞争力逐步下降,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上升,如此现实的压力,迫使深圳开始对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从“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转型,开辟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深圳的“人才实力”与“创新产出”相辅相成,成了一对让人羡慕的因果。中兴通讯[微博]董事长侯为贵就说过“真正的创造力需要动员广大员工,需要对应机制和文化氛围的建立”。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让企业和人才在前面冲,政府做的就是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发放创业创新资金加以扶持,尽可能使门槛降低再降低,人人有机会冲进市场,维护敢闯敢冲和公平公正的环境,让市场当裁判。

  2005年,深圳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设想;2008年6月,深圳终于结束了与上海、苏州等地两年多的竞逐,收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深圳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规划,出台一系列文件保障深圳这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顺利启航。有专家这样感慨:“深圳的最终胜出是‘深圳模式’在国家选择未来发展道路时的必然之路”。

  4年后的深圳,用事实印证了《时代》周刊的猜想:“也许,深圳这个勤劳、永远快速变化的城市,将再次给整个中国提供答案”。

  这一时刻,正在到来。(赵沛楠,《中国投资》2010年第4期“探路国家创新型城市”封面报道)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媒体称湖南万吨镉超标大米流向广东
  • 体育亚冠-穆里奇传射恒大3-0浦和 舜天1-5
  • 娱乐伊朗抨击奥斯卡最佳影片如中情局广告
  • 财经大学生申请公开发改委调油价依据
  • 科技淘宝店过户将开禁:离婚过户先试水
  • 博客董路:李双江儿子真实年龄不是谜(图)
  • 读书历史上著名的十次航母交锋(组图)
  • 教育小学匿名调查:680个孩子收406万压岁钱
  • 育儿北京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
  • 李光斗:大陆电影离奥斯卡奖还有多远
  • 杨易君:中国油价机制有多黑
  • 安邦智库:中国能够承受等待改革的成本吗
  • 姜广策:如何把基金从一亿做到三十亿
  • 叶檀:养老金改革需要反特权与反民粹
  • 张明:周小川的十年总结
  • 章玉贵:楼市调控已成空前博弈
  • 于刚:大数据时代的电子商务有什么特点
  • 清议:国地税合并后患无穷
  • 陈思进:末日博士鲁比尼会再次猜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