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电影的价值在民间

2013年02月16日 15:26  《环球财经》杂志 

  中国民族电影的价值在民间

  专访乐视影业CEO张昭

  ■ 《环球财经》资深编辑  刘艳涛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电影市场之一,据广电总局电影局日前发布的数据2012年1月至10月,国内电影制作公司一共推出了638部影片,占据上映影片的80%,总票房达到170.73亿元(农村放映不计入),同比增长30.18%,是10年前的18.5倍。

  但另一组数据却暴露了行业的隐忧:其中国产影片票房82.73亿元,占全部票房总额的48.46%。这是国产电影在连续9年票房总额超过进口影片之后首次没有实现过半。一些影片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但相比于投资却仍然亏本。

  两组数据为何如此背离?有人说,从表面上看,中美电影新政是产生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从去年开始,中国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增加到了34部。大量好莱坞大片由此进入内地院线,挤压了国产片上映空间。然而,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中国电影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中国民族电影产业的源动力又在什么地方?带着这些问题,《环球财经》记者专访了乐视影业CEO张昭先生。

  现实的理性判断

  《环球财经》:民族电影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就有过激烈的评论,而在此后的发展中民族电影的概念也多次被转化,您怎么认识民族电影的现状?

  张昭:实际上中国的电影,民族的电影产业生存的关键是产业化、市场化。中国电影要开放,中国电影市场要开放,这在加入WTO的时候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们过去实际上把这个问题过于意识形态化了,电影本身除了文化形态问题,他更多的是一个产品,只有产业化才能够保持产品的生命力和自身的造血功能。

  第二我觉得就是开放请进来,学会与狼共舞,其性质与奥运会一样。与世界上顶尖的电影去同台竞技,我们会从举棋不定,逐渐过渡到能够用较为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事态发展,从而有利于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继而提高竞技水平。

  第三就是走出去。中国的电影企业,中国电影人要壮大,壮大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国际化,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与狼共舞。民族电影的成长过程是这样一个过程,什么问题你都要围绕这个逻辑,缺了哪一步都不行。

  取经与锤炼

  《环球财经》:您刚才提到中国电影请进来和走出去,但是目前从国内电影产业的当量和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电影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您认为怎样去发展才能提升自己,才能跟的上?

  张昭:一定会有人牺牲,但一定也会有人生存,这个过程肯定是要有的。至于说怎么做我觉得第一个要分级。电影的审查分级,在审查制度上要对民族电影松绑。好莱坞电影拍的好多题材在中国不能拍,在题材上就输了。要支持民族电影,我觉得这个是核心问题。

  第二,要重视民营的电影公司的潜力,在市场规则上对民营电影公司的扶持力度要大一些。中国电影从内容上来讲想要百花齐放,其活力的供给出处更多是来自于一些民营公司,这一点从市场反映上就能体现出来。

  第三,就是要早早地引进来。引进国外电影制作的理念、技术和相关配套。要做产业化得开放,其实没有必要担心开放后中国电影产业会被压制。就像入世后中国的电脑行业、互联网这些,我们一点不比美国差。所以对待中国民族电影不要用保护的态度,而是要参与到国际游戏规则中去,在参与的过程中锻炼成长。

  《环球财经》:您认为现在民族电影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哪些因素会成为障碍?

  张昭:我认为首先是价值观。电影的文化影响力是通过商业运作、市场的手段体现出来的,而电影文化本身又要具有普世的价值观。

  其次是叙事方法的问题。西方文化的叙事逻辑是直白的因果论,而中国人的叙事方式完全不一样,我们是意境,是感知性。全球的电影观众都是被好莱坞电影所影响感染,这是一个事实。所以,我们要突破障碍走出去,就要用别人能听得懂的方式讲故事。

  第三个,就是你是中文电影本身的阻碍。全世界的观众看的都是英文电影,西方电影西方的语言在全球电影的产业是国际流通的,这是一个语言国际化的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的财务的逻辑、保险的逻辑、工会的逻辑等都要符合国际流通的标准。因为这些是电影走出去的配套,如果这些后勤工作做不好,在后续的延展上会有麻烦。

  《环球财经》:目前民营电影公司占领市场的主导,但有人认为具有国有资金的国有电影企业的“国产性”更好,更能体现国家意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在民营和国有电影企业二者的关系上您认为应该怎么去分配?

  张昭:现在民族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好的市场系统,你怎么能做出适用中国市场的电影,怎么能够把这个产品卖好,这个很重要。我们自己有十几亿的观众,这才是我们的财富。电影是商品,这么多电影在市场上如何呈现差异化,实现其市场价值,你需要靠好的市场机制、好的市场公司去运作,这是个市场行为。民营公司民营资本从机制上更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建立。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不是仅仅靠产品趋动发展的,而是靠市场趋动发展的。电影企业要从产品公司逐渐转向市场公司。民族产业的大计,一定是要为民。什么叫商业化?商业化其实是为老百姓服务,这才是真正为民族电影大计。当然这需要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但是我相信中国只要有好的市场系统,民族电影就能生存很好。

  价值在民间

  《环球财经》:您怎么理解影片商业化和文化结合?您认为中国的民族电影产业怎么做才能达到商业利益和社会价值的双赢?

  张昭:中国的价值观,中国的文化的价值观是很朴素的,不需要用教化的方式。价值观是在文化产业当中的这样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是教诲。

  有人说不引进国外的电影就是怕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其实本身是矛盾的。文化是不能管制的,你管制带来一定是失败,而且价值观是多元的。中国电影正从一个娱乐消费的时代走向一个文化价值诉求的时代,现在必需要注重消费者的尊严问题,重视开掘民间的普通百姓文化价值观,注重沟通,注重分享而不是教化,能知与触达非常重要。这个是中国的民族电影产业强大的起飞点。

  《环球财经》:从市场上,目前国产电影和好莱坞大片相比,数量和市场份额都出于弱势,这是我们产品本身不具有竞争力吗?

  张昭:我的观点是,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不是先靠产品发展的,而是先靠市场发展的,要靠服务驱动,要把消费者服务好。过去的就是有终端,电影院,然后产品只要足够大就可以了,放到电影院,做点宣传就行了,但是这个市场忽然变得不是这样了,热门的电影是没问题,可是在有好莱坞大片的热门市场,大家一年只能够识别那么20部左右的片子。还有200多部怎么办?他们全部划到了混合市场,在变化莫测的混合市场里,这些影片的整个可识别度是比较低的,这个是关键。

  产业化一定是先终端后渠道再到产品,终端是电影院、互联网。渠道就是宣传、推广、销售配合的过程。你市场渠道要是做好了,产品的才会有市场。

  《环球财经》:有人说中国民族电影是缺乏文化自信的,在抵御外来影片的时候往往是无力的,您怎么理解这一说法?

  张昭: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民族自信是很重要的,我们为什么自信?第一中国人很勤奋,又很有智慧。第二,我们背后有十几亿的民众,中国文化消费没有一丝拐点。

  文化自信扎根于民间,这是中国的文化核心。而不是电影圈里弄来弄去的,也不是靠所谓艺术家个人的电影观念坚持,我们文化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自于对中国中低端市场民众的文化价值的发掘。

  中国文化消费的主力在于广大青年,怎么让他们变成你的支持者,变成中国民族电影产业的支持者,是中国影业需要考量的问题。我从光线影业到乐视影业一直在“修路”,乐视影业也一直致力于电影渠道建设。在片子的选择上,乐视影业考虑最多的是在内容上能否跟中国老百姓产生共鸣。

  有共鸣我们就去做,努力去把它做出来。不一定会成功,但是我们的商业模式就是为全国的各种各样的电影,和全球各种各样的电影商提供服务,能够让中国的老百姓接触到更好更有意思的电影,同时还能达成电影的文化价值的沟通和分享。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马英九:正与日协商使用钓鱼岛渔场
  • 体育广东终结山东15连胜 马布里休战北京负
  • 娱乐王菲曝素颜照 网友调侃如18岁少女(图)
  • 财经我国政府机构每年不合理支出规模超万亿
  • 科技直径45米小行星凌晨近距离飞掠地球(图)
  • 博客马鼎盛:朝鲜核试验不成功 中国如何应对
  • 读书朝战时美国曾考虑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 教育孩子办家庭春晚压岁钱变身“出场费”
  • 育儿深圳白领月薪低于4千不如回家做保姆
  • 清议:为什么货币超发还将持续
  • 张明:外汇储备到底能不能分给老百姓
  • 梅新育:美欧自贸协定祸福难测
  • 张明: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
  • 郑风田:欧盟挂牛头卖马肉算什么事?
  • 梅新育:朝鲜拥核意在谋和
  • 黄鸣:如何做尖端产品一步登天
  • 章玉贵:再造香港经济竞争力
  • 胡坚:如何解决北京出租车问题
  • 黄凡:从股神归来看投资理财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