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民族影业的坚守与突破

2013年02月16日 15:26  《环球财经》杂志 

  百年民族影业的坚守与突破

  时至今日,国产电影也经历了愈百年的历史。从100年前片长仅有5分钟的《定军山》到今天的百家争鸣,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市场,民族电影的崛起也成为全球电影产业不可忽视的角色

  ■ 《环球财经》资深编辑  刘艳涛

  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中国人第一次认识“电影”。其实电影也不叫电影,叫“西洋影戏”。人们从一个神奇的盒子里惊奇地看到俄国皇帝游历巴黎;看到西班牙人跳舞⋯⋯一切,都是那么匪夷所思。9年之后,我国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拍摄出来,他的问世,也成了中国电影真正的起源。

  时至今日,国产电影也经历了愈百年的历史。从100年前片长仅有5分钟的《定军山》到今天的百家争鸣,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市场,民族电影的崛起也成为全球电影产业不可忽视的角色。

  百年间伴随着中国民族电影的每一次变革与复兴,消沉与迷茫,国人对国产电影的评判和感受形形色色。有机制改革后产业复兴的惊喜,也有坎坷后的阵痛。从决策者到业界都在考量中国民族影业的特性和方式,历史和现状。

  当我们回首中国电影发展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问题是反复遇到的。时至今日中国影业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治愈国产电影患上的各种病症?如何让中国观众真正信任和喜爱国产电影?是否全球化就意味着牺牲民族性?值历拷问。

  民族性vs商业大片

  对中国民族电影产业而言,商业化是否冲击中国文化,民族电影如何在商业化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质成为业界争论的话题。

  对于中国国产电影为什么会如此辉煌,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关键在于我国电影人在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中始终怀有一种“文化自觉精神”,把西方那些先进的东西拿来为中国的电影娱乐、教育、宣传活动和救亡运动所用,把西方发明的电影作为一种宣传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工具。

  但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好莱坞在中国的布局加大。商业大片理念在中国兴起,民族影业和商业大片的矛盾骤然升级,2012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后的两天后,奥地利《媒体评论》杂志以“中国的好莱坞规则”为题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电影市场,中国可以拯救好莱坞,但随着好莱坞电影的输入,中国传统电影市场将受到冲击,比如爱国主义电影会遇到更大挑战,中国电影市场将在好莱坞大片和“升级中的民族电影”之间展开竞争。

  而在此之前,在中国电影内部的争论早已出现。2006年末,导演贾樟柯和张伟平争执事件引发社会的关注。

  贾樟柯指出,“大片神话”的问题在于他商业操作方面的“法西斯性”,“今天的商业大片在中国的操作,是以破坏我们需要遵守的那些社会基本原则来达到的。除了赚到钱,实际上对中国电影工业没有任何贡献。”而张伟平讽刺贾樟柯有仇富心理。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开启国产电影大片时代,同时,《英雄》也被誉为“大电影,大投资,大导演,大明星,大宣传和大争议”。由于张艺谋选择的故事和叙述故事的方式,很多评论都指向形式大于内容,强奸民意及类法西斯思想等。

  有人说,在与好莱坞电影经济和文化双重竞争中,中国电影一定要坚守自己的文化身份。一个民族之所以能生存发展,她的民族灵魂、民族精神集中点就反映在她的民族文化上。坚守民族电影的文化身份,就是坚守民族文化主权与民族文化安全,也是坚守民族文化尊严和民族文化灵魂。

  “其实中国的文化的价值观是很朴素的,不需要用教化的方式。不引进国外的电影就是怕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其实本身是矛盾的。因为价值观也是多元的。”乐视影业CEO张昭认为,对于电影产业来讲市场需要开放,重点是如何做到与狼共舞,产业化做好是关键。在同台竞技的过程中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制片管理经验和制作技术是为了强化自身更好地国际化。

  正如夏衍作为老一辈电影工作者的经验之谈:“实现电影本体与中国本土的完美结合,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自身文化有明晰的认识,这是实现文化发展的前提。

  “实际上中国的电影,民族电影产业生存的关键是产业化,这个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坚持的一个观点。他除了文化形态问题,更多地是一个产品。而文化产业本身是市场行为,中国电影也只有产业化、市场化了才具有造血功能,这也是对抗好莱坞产品的根本。”张昭向《环球财经》坦言。

  产业化征途

  正如张昭所言,产业化的缺失成为中国民族影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外合拍片还有待深化、非市场因素影响仍然存在、票房统计等第三方监管还不够公开透明、影片分级制度有待建立等,都是市场化、产业化到一定程度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不过,对电影产业化的认识从上世纪30年代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探索。1930年,出身于富贵之家的罗明佑凭借着其家族在政、商两界的雄厚实力,以及自身的商业才能在成功操作国内最大的“影院托拉斯”——华北影业公司后,联合黎民伟的民新影片公司、吴性栽的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和但杜宇的上海影戏公司等合并为“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1932年改称联华影业公司,罗明佑任总经理。

  联华影业公司成立后,在坐稳发行、放映界的王者之位后,还吸纳各方精英,借鉴西方企业管理模式,开始了其产业化运作之路,业界也从此界定其为“联华新派”(称上海另外两家电影电影公司“明星公司”和“天一公司”为旧派)。

  在人才方面,联华影业公司吸收了当时导演中的孙瑜、蔡楚生、史东山,编剧里的田汉、夏衍,再加上阮玲玉、金焰等一代巨星,构成了中国上世纪30年代电影无可复制的黄金阵容。在业务层面,联华影业还开创制片工作,并在北京、上海开设了演员养成所,创办了自己的电影刊物,一个融教育、制作、发行、放映、宣传功能于一体的电影实体已经初见规模。并在此期间,罗明佑试图结束中国电影的个人资本经营时代,进入垄断金融资本的高级阶段。不过在当时这一超前的理念遇到尚在襁褓中的金融体系时,无疾而终。

  由于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了“复兴国片”、“抵抗外片”、“提倡艺术”、“宣扬文化”的方针,在当时的中国电影界,联华成为一家有影响、有作为的电影公司,其产业化的操作也是中国电影百年间第一次整合各种资源的产业化的标志。

  不过好景不长。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标志,老影业逐步消亡。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黄金岁月和产业蓬勃时期在抗战炮火声中戛然而止,民族电影产业化之路也随之瓦解。

  时间转至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初,中国电影对于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从传统文化、乡土情怀中寻找资源的影片成为市场主导,带动了整个电影业的复苏。但是因为商业回报的问题,多数电影并不能成为商品,更不能称其为产业化。直到1993年,中国电影机制改革再次破冰,民族电影产业化的影子也再次显现。

  1993年元月以“广电字(3)号文件”即《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为标志。40多年的计划经济下电影的统购统销以及由此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三者之间经济分配上的不合理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改革主要内容有:1,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见面;2,电影票价要原则上放开,具体由各地政府掌握。

  机制改革后,拥有了独立发行自己影片权力的制片厂,收益较过去有明显提高,中国电影市场化意识萌生。当时一个很大的轰动事件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合拍的影片《狮王争霸》,在直接同上海新成立的全国第一家电影股份制公司——上海永乐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的交易中,破天荒地从上海电影市场上获得了近百万元的票房收入,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1984年和1985年广电总局又两次下发了“384号文件”和“474号文件”,进一步深化了改革的路径。虽然当时电影产业化的提法还没有正式被确认,但是改革思路的提出,已经孕育了新中国电影的产业化之路。

  中国民族电影真正产业化是在中国加入WTO后的2002年。

  2002年2月1日,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颁发为总标志,中国电影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机制改革和产业化进程。其中重要一个环节是制片业的初步放开,一些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摄电影的条件。这进一步促使民营资本注入到电影制片业中来,从而为电影制片业带来新鲜血液。

  也正是基于这种机遇,一大批影业公司和本土大片开始走上舞台。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并借鉴好莱坞的制作手法成为中国商业大片的选择。是年6月,全国23个省(市))的30条院线正式挂牌营业。彻底改变了电影市场环境,从而扩大电影市场规模,促进电影资源的流动性,从而建立起良性运转的电影市场机制。

  与狼共舞谋略

  进入21世纪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对于电影业市场化的确定和认知,已经在全行业达成了思想的统一。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中国的民族电影产业如何面对好莱坞的冲击?未来的国产影片如何从好莱坞大片嘴里抢一口肉吃?成为各界关注的又一话题。

  2012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后,好莱坞大片便迅速席卷国内电影市场。据统计,此前我国国产片市场占有率一直在50%以上,但2012年上半年,已经迅速下降到35%。在上半年上映的百余部国产影片中,除5%左右基本保本以外,其他影片全部亏损。

  面对国产电影面临的阵痛,大部分电影人都提出了用“适度保护”来“止痛”。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也曾表示,“我们希望这些保护措施能给国产影片创造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国产影片给予一种巩根固源的支持,从而增强国产电影抗衡进口大片的能力。”

  “换个角度看,目前中国电影的现状说明其发展空间很大,可塑性很强。中国电影想要与好莱坞抗衡,就必须先学习,再超越。实际上,中国电影无论是对娱乐元素的运用还是管理经验和技术,都需要有所借鉴和学习。”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学院讲师丹尼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中国电影产业如此评判。

  与丹尼尔的观点相同,“保护是不利于中国民族电影成长的。大家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怎样促进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上,产业化、市场化是民族产业生存的关键,也是自己具备造血功能的前提条件。然后就是市场要早开放,与世界上最强的电影产品同台竞技,这样中国民族电影的水平才能提高。”张昭向《环球财经》记者表示。

  创新突围

  但如何发展中国的民族电影产业?中国民族电影的路径又将走向何方?

  “从个人角度应该继续努力,继续学习,继续提高,接近生活。从大的产业上、政策上及各个方面来说,电影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没有灵丹妙药。”张艺谋说,中国电影百年来,其实一直都在讲自己的故事。“主要是讲好,不必分什么类型。因为电影本身是多样化的,要提高质量,但这是一个长期的事情。”

  “一方面要在故事内容、表现手法和价值观上尊重观众的认知,同时题材的选择上也应该更加多样化,只有题材丰富了,大片之间的共生关系才会更好。”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影视艺术系副教授程波告诉记者。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杜庆春认为,“只有中国文化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并且成为全球化进程的精神资源的时候,中国影视才有真正进入全球主流市场的可能。而在此之前,国产影片根本不要考虑什么全球市场,本土才是其最大的市场,本土观众才是其最大的消费者。国产影片与其用所谓的‘全球发行’来忽悠国内观众,不如踏踏实实做出符合国内观众观影需求的好电影。”

  “中国文化消费的主力在于广大青年,怎么让他们变成你的支持者,变成中国民族电影产业的支持者是中国电影需要考量的重点。其中还有一点就是在审查制度上对民族电影松绑,这样才能创作出各种类型的影片。”张昭告诉记者,中国人口基数和对文化的逐渐热衷是中国民族电影的坚实基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马英九:正与日协商使用钓鱼岛渔场
  • 体育广东终结山东15连胜 马布里休战北京负
  • 娱乐王菲曝素颜照 网友调侃如18岁少女(图)
  • 财经我国政府机构每年不合理支出规模超万亿
  • 科技直径45米小行星凌晨近距离飞掠地球(图)
  • 博客马鼎盛:朝鲜核试验不成功 中国如何应对
  • 读书朝战时美国曾考虑对中国使用核武器
  • 教育孩子办家庭春晚压岁钱变身“出场费”
  • 育儿深圳白领月薪低于4千不如回家做保姆
  • 清议:为什么货币超发还将持续
  • 张明:外汇储备到底能不能分给老百姓
  • 梅新育:美欧自贸协定祸福难测
  • 张明: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
  • 郑风田:欧盟挂牛头卖马肉算什么事?
  • 梅新育:朝鲜拥核意在谋和
  • 黄鸣:如何做尖端产品一步登天
  • 章玉贵:再造香港经济竞争力
  • 胡坚:如何解决北京出租车问题
  • 黄凡:从股神归来看投资理财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