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谁让惠普迷航 混乱管理是病灶

2013年02月05日 17:27  《中外管理》 

  文/殷丽萍

  驱走潜藏在惠普[微博]之中的“恶魔”是一项艰巨任务,这些“恶魔”在其董事会中,在高管办公室里,在那些士气低落的员工身上。

  新年刚过,《华尔街日报》就评选出“2013年值得关注的13个人”,梅格?惠特曼赫然在列。自从2011年惠特曼担任惠普公司CEO之后,她将如何使这艘陷入迷途的IT巨舰重新返回到正确的航道上,就成为关注焦点。作为曾经的业界巨头,惠普至今仍在寻求转型的道路上挣扎前行,但前景依然不明朗。

  思科董事长兼CEO约翰?钱伯斯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在全球移动设备和传感器领域发生的IT革命正对微软[微博]、IBM[微博]、惠普、SAP、甲骨文[微博]和思科这些科技巨头造成强烈冲击。他预言:在未来5年之内,上述6家科技巨头中,有2-3家将会退出巨头名单。

  那么,惠普是否会成为其中之一呢?

  死穴:失败的收购

  2012年顺利度过,末日没有来临,但这却是惠普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年。

  这一年,惠普的业绩惨淡至极:年度销售额下降了超过5个百分点,为1204亿美元;而收入从70亿美元利润,变成126亿美元亏损(按照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计算)。其中巨亏的重要原因无疑是2012年下半年减记的170亿美元,而这些巨额减记主要源自惠普失败的收购行动。

  2012年11月,惠普主动承认在收购中“被骗”,指控旗下软件公司Autonomy存在会计欺诈行为。惠普公司的内部调查发现,Autonomy部分前高管利用不当的会计准则、披露不足以及虚假陈述,误导了惠普对于Autonomy公司的收购估价,导致惠普被迫作出88亿美元资产减记的决定,其中超过50亿美元要算在Autonomy“严重”违反会计准则头上。另外80亿美元的减记则与惠普收购IT服务公司EDS受损有关。2008年,惠普曾斥资140亿美元收购EDS。

  成功的收购无疑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助推器,但纵观惠普近年来的几次收购行动,结果均差强人意,收购并没有促进惠普的转型成功,反而成为扼制企业发展的死穴。

  2002年,惠普最强大的打印机业务增长放缓,其他业务优势逐渐被摊平。在此情况下,时任惠普CEO的卡莉?费奥莉娜采取了稳住消费市场大本营的策略——以250亿美元收购康柏,从而将PC、打印机与服务器的两大超级品牌结合在一起,希望通过强化自身在消费市场的竞争力来寻找自救之道。

  这次收购在当时已受到资本市场的否定,惠普市值在宣布两家公司合并后的两天内缩水近50亿美元。收购也导致卡莉?费奥莉娜下台。

  6年之后的2008年5月,惠普以13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EDS,是继收购康柏后又一次大收购,也是马克?赫德接任惠普CEO之后最大金额的收购案。赫德当年在新闻发布会上颇具野心地宣布:“惠普与EDS合并,将使惠普服务的收入翻倍,同时还将产生一个全球IT服务领域的领导者。”但时至今日,现实再一次证明,这笔交易给惠普带来的只是财务损失。

  2010年,新任CEO李艾科带来了强势的转型策略,但与前任们一样,他似乎也沉迷于收购。2011年8月18日,惠普发布的公告震动了整个技术界。在宣布考虑剥离PC业务之际,出于企业市场转型的需要,惠普同时宣布以103亿美元收购英国最大的软件公司Autonomy。但这笔交易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赔钱的买卖,市场一直质疑Autonomy根本不值那个价。很不幸,这次分析师们都没有看走眼,惠普最后果然自曝收购相关的丑闻,这次对转型发展尤为关键的收购最终宣告失败。

  这三次收购可算是惠普10多年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举措,但一而再,再而三的落败,让人不得不承认:这家IT巨头的并购策略实在糟糕透顶。这些失败的收购就如同散落于水面上的水草,拔出来一看,其根源或许只有一个:混乱的管理。

  病灶:混乱的管理

  惠普,这家依然排名《财富》500强前列的全球化公司,10多年来,内部管理的混乱却尤如一出乱哄哄的真人秀。

  早在2002年,惠普与康柏合并时所引发的内部恶斗,导致公司运转不灵公开化。据《财富》杂志报道,在斗争最白热化的阶段,时任CEO卡莉竟然当众嘲讽惠普董事、公司创始人之子沃尔特?休利特,因为他发表了反对意见。公司董事会长期不和,陷入分裂,甚至到了严重失控的地步,以至于部分董事向媒体泄露秘密,董事长为了找出始作俑者,雇用私家侦探以获取这些人及相关记者的电话记录。这出闹剧直到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被迫到国会宣誓接受调查才得以平息。

  在人们眼中,惠普的董事本该是充满智慧的引领者,可在这出真人秀之中,他们表现得就像敌对的初中生帮派。他们相互指责对方撒谎、泄密和背叛,有时甚至拒绝彼此共处一室。不止一次,他们没有完成最重要的任务——选择适合的CEO,董事会选出的新领导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上一任正好相反。

  2005年至今,已经有4人担任过惠普CEO。这些CEO通常来自公司外部,每个人都会带来自己的心腹。单是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就已经有超过20位高级副总裁或职位更高的高管离开了惠普。

  在最近举行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中,现任CEO惠特曼称公司高管层经常性的变化是“惠普当前面临的单一的最大挑战”。她认为,“管理层的变化带来了多重不一致的战略选择,造成重大的执行扭曲。”

  2005年,时任CEO卡莉把惠普的PC业务与打印机业务进行了合并。也就在同一年,赫德取代卡莉出任惠普CEO,把合并后的业务又进行了分拆。而在赫德2010年被迫离职之后,他的继任者李艾科宣布将分拆PC业务,可惠特曼2011年出任惠普CEO之后,又修改了李艾科的分拆计划。频繁地更换管理层,导致惠普整体的发展策略摇摆不定,管理层也无法作出清晰的决策,导致不断收购失败,最终作茧自缚。

  与此同时,自2005年以来,惠普的几任CEO在位期间都执行或宣布了裁员计划,累计裁员总数达到7.5万人。惠特曼上任之后也计划裁员2.9万人,占惠普34.9万全球员工总数的8%以上。由于经常性的重组,令惠普的士气受到沉重打击。十多年的降薪和裁员,让众多惠普员工对公司管理层产生怀疑,焦虑情绪在员工中弥漫。

  李艾科上任之后,惠普曾做过一项名为“公司之声”的内部调查,调查显示,员工士气一落千丈。一位高管对李艾科说,她被赫德的“硬干”风格“伤害”了。虽然这是一家强调员工自主性的公司,但员工低落的情绪惊人地扼杀了其创新性。员工用“flipping the bozo bit”(编程俚语,原意为忽略糟糕的代码,此处意为“别找我,我不重要”)来形容他们的状态,当高管向他们提出要求的时候,他们就假装一无所知,并用这句话来回应。失去创新的惠普,尽管硬件的销售依然稳定,却没有一款热卖产品,更找不到像iPhone或iPad那样令人无法抗拒的明星产品。

  要让惠普复苏,现任CEO惠特曼将面临巨大挑战,但这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驱走潜藏在惠普之中的“恶魔”,将是一项更艰巨的任务,这些“恶魔”存在于惠普的董事会之中,在它的高管办公室里,在那些士气低落的员工身上。管理

  责任编辑:焦?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东公安局干部有两身份证 拥170余套房
  • 体育官方对孙杨处理结果:做检查停商业活动
  • 娱乐香港嫩模陪睡盛行 揭秘接客行情(图)
  • 财经富豪属相调查:大陆属兔最多台湾属蛇最多
  • 科技品牌商低价:iPad份额降至历史最低点
  • 博客袁厉害有20套住宅将收养孩子分等级
  • 读书新浪历史访章永乐:1913大选与大决裂
  • 教育复印店帮学生改成绩单称正常业务(图)
  • 育儿广东警方解救14被拐婴儿皆为父母所卖
  • 秦红:15岁的基金业走向何方
  • 钮文新:别了 周小川
  • 连清川:赵红霞照片与媒体的伦理和职责
  • 张五常:按件数算工资是如何没落的
  • 赵伟:世界经济2013年或可摆脱危机
  • 朱大鸣:180个公章也会推高房价
  • 章玉贵:吁请尽快告别GDP情结
  • 王巍:我们能否超越金融创新的历史
  • 金岩石:解除一胎化之前该做什么
  • 张明:日本量化宽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