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企业家拾回匠人精神

2012年11月26日 11:33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资深媒体人黄河

  不久前我和广东一家电子科技公司的董事长进行了一次长谈,谈到了他的生活状态,还有自己的事业。他的公司是中国企业最先国际化的一批,当年的海外收购案震动了业界,也被视为中国企业集体国际化的启程。

  毫无意外的,他对过去充满挫折但结局尚好的国际化历程感到满意,但是话锋一转,谈到乔布斯,却很惭愧地说,自己的企业没有像苹果一样,拿出一款征服消费者的产品——大多数还是及格或者不错的产品,固然销路不错,但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需要提一句的是,他和乔布斯属于同龄人。

  这或许是他这一代企业家,甚至真正有雄心的国内企业家心中的一块隐痛。他们身处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也不乏资金支持,而且不少企业还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但就是没有一家企业能用产品本身去赢得世界。

   原因固然很多,可以从市场、产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去思考,但是我觉得,最根本还是和文化氛围相关。

  首先是“匠人精神”相比过去正在流失。很多老一代的工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工厂里,老师傅和年轻徒弟“帮、传、带”,就很多细节问题做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这种“匠人”的文化精神消失了。更多代替的是机械化制造,以及按部就班的工作。富士康更是把这种相对冷漠的生产方式推到极致。

  其实看看下班后的状态就知道,以前工厂下班,徒弟和师傅会有更多的交流,无论情感上的,还是业务上的。现在下班后,尤其是富士康的工人,连宿舍的人都互相不认识。这种状态下,绝对不会对产品产生任何感情。

  整体氛围如此,企业的最高层领导肯定也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关注产品本身。对企业管理者来说,肯定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匠人”,而一定会认为自己是在上的领导。这样下来,产品也只是研发部门的事情了。

  再看看乔布斯,他不止一次地在各种场合说过,自己的使命就是拿出拥有最佳体验、改变消费习惯的产品,至于其他方面,对他来说,都是次要的。他也不会认为“匠人”是一个有失身份的说法。

  第二个原因是信任的不足。随着社会发展,信任环节有时会出现脱节,一些地方会出现信任缺乏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让消费者立刻信任一家企业并不容易,而企业也需要建立让消费者充分信任的机制来让消费者信任自己。如此一来,营销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但有些企业不能通过正确的方式,而是在宣传和营销过程中,突出产品优点,弱化缺点,以赢得消费者。

  最近一家中国公司把这一点用到了登峰造极。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的营销手段,小米科技[微博]成为中国手机行业的黑马,利润率也高于很多同行。至于产品本身,不说种种重启、死机的情况没有得到公司高层的正面回复,而且也没有看见任何高层学习乔布斯专注研发产品,更多呈现出来的是供应链的谈判、组装,以及发布会的秀。

  但是就是通过这些营销,小米科技已经赢得消费者信任。而创始人也被媒体过度吹捧,仿佛是真的中国版乔布斯一样。无论如何,这离乔布斯真正关注产品的精神还差很远。而要解决信任的根本问题,还是需要产品本身带来惊艳的体验,而不是通过发布会和水军。

  事实上,国内还是有一些企业是专注在产品本身上,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互联网公司和一些软件公司。他们的创始人会对产品细节、用户体验有超强的把握,自己本身就是超级产品经理。这是好的现象,如果延展开来,一些制造硬件的科技公司也能做到这一点,在产品本身上反复打磨,创新性地拿出解决方案。我想,也许不到几年,我再见到这位广东的企业家时,谈论的话题就不再是隐痛,而是展望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据称重庆不雅视频女子曾被王立军拘1个月
  • 体育CBA-麦蒂34+9遭断球绝杀 F1-维泰尔夺冠
  • 娱乐刘青云桂纶镁金马封帝后 专题 视频集
  • 财经酒鬼酒初步认定塑化剂三大来源 再度跌停
  • 科技运营商垄断手机阅读:捆绑用户被动消费
  • 博客单士兵:祝贺一个逃离科研的博士
  • 读书揭秘301医院:中共高官们如何面对死亡
  • 教育大学女生携iphone应聘遭拒 国考题答案
  • 育儿男童幼儿园内生殖器被撕裂调查无果
  • 郑风田:粮食不如矿泉水值钱的后果
  • 海宁:巴菲特成功的背景
  • 马光远: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很失败
  • 朱文:高端白酒股是否还值得投资
  • 张卫星:中外文化差异导致不同股市
  • 罗天昊:中国改革的九大方向
  • 姜广策:投资向何处去
  • 郭世邦:证券公司为何穷途末路
  • 童大焕:不敢做房奴的人可能终生受穷
  • 赵伟:有趣的空间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