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中国面临的挑战诞生记:西方视角 中国故事

2012年11月19日 11:30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  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诞生记

  朱晓茜知道,通过小故事来反映宏大的主题往往比一味说教更能吸引观众。

  她和库恩达成了共识,都希望能用故事来讲述“中国面临的挑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天 | 上海报道

  近日,一部名为《中国面临的挑战》的纪录片在上海开播,颇受瞩目。

  “在全球经济动荡和中国社会结构失衡的情况下,中国要怎样才能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这将是摆在中国新一届领导人面前的一大挑战。”国际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博士在纪录片开篇说。他是这部纪录片的主持人。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上海外语频道(ICS)和美国团队联合打造的。按片方的说法,“是中国首部以西方人视角观察、研究、分析中国现状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库恩担任了该片的策划、撰稿和主持。

  纪录片最初被定名为《走进真实的中国》,后来,更名为《中国面临的挑战》。之所以用“挑战”而非“问题”,在库恩看来有些深意,“问题是静止的,可以不去触及。挑战则更艰巨,是必须去积极应对的,否则会有更多问题产生。”

  “中国经济将走向何方?”“中国人,你幸福吗?”“会制造的中国人,你会创造吗?”“中国人,你参与了吗?”“中国人,你信什么?”—— 纪录片的每一集都以这样的问句命名,分别探讨了中国在经济、民生、创新力、政治和价值观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据悉,该片除在国内平台播出外,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德国北威州电视网等国际媒体也有播出意向。

  西方视角,草根故事

  2011年11月,上海广播电视台外语频道(ICS)资讯部主任朱晓茜接到了一个“命题作文”—— 拍摄一部外宣纪录片。“当时,我深深感到,这是一个极有分量的‘命题作文’。”朱晓茜对本刊记者说。

  “我们从一开始就希望由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反映中国近些年的发展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担任《中国面临的挑战》总导演的朱晓茜口中的这个“外国人”,就是来访中国上百次、视中国为“第二故乡”的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作家、企业战略家库恩。

  2005年,库恩撰写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让他在中国声名鹊起。3年后,库恩的新作《中国三十年》再次引起关注。书中,他采访了中国100多位省部级官员,并披露了中国领导人的一些从政细节。

  “正是由于库恩对于中国,特别是中国高层的了解,让我们选择了与他合作拍摄这部纪录片。”朱晓茜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对于这一合作邀请,库恩欣然接受。“我想通过这部纪录片,讨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讲述一个真正的关于中国的故事。”库恩说。

  纪录片最初的总体构想是由朱晓茜率领的中方团队完成的。他们首先确立了纪录片的5大主题即5集内容,分别是:经济、民生、创新力、政治和价值观,每个主题之下再探讨4个小问题。比如讲述民生问题的一集“中国人,你幸福吗?”之中,就具体谈到了“看病难吗?”“教育能够公平吗?”“房子买得起吗?”和“为何养老如此揪心?”的话题。

  作为一名资深纪录片导演,朱晓茜知道,通过小故事来反映宏大的主题往往比一味说教更能吸引观众。她和库恩达成了共识,都希望能用故事来讲述“中国面临的挑战”。

  “这些故事基本由每一集的中方导演提供,我再从中挑选出西方观众最感兴趣和最容易理解的,并根据我的标准进一步丰富,使这些故事串联成有逻辑性的整体。”库恩说。策划过程中,他还特别提出,要在讲到信仰问题时,涉及西方人关注度很高的中国妇女问题和性问题。

  一个更大胆的提议也由库恩提出——直接采访中国高层领导,向他们提出问题,由他们来直接作答。“我们当时开列了一份长长的采访名单,包括中央及省部级的二十几位领导。”

  朱晓茜回忆说,“我们给这些领导同志每人都发去了大概10~15个问题的采访提纲。”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和前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是此次接受采访的高层领导。库恩对他们的采访被放在纪录片中。

  主创团队将摄像机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中国的普通民众。

  在几个月的拍摄过程中,库恩带着团队在拥挤的医院采访早起排队的病人;来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听孩子们讲他们的理想;去申请公租房的年轻人家中,询问“夹心层”们的住房感受;拜访敬老院的老人,和他们谈养老难题⋯⋯

  “现在呈现出的片子,可能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我们最初的一些想法。库恩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因为以前库恩和中国的高层接触比较多,人家都以为他是‘飘在上面’的,但这次库恩是深入草根,接触了普通民众,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国的情况。”朱晓茜说。

  “我们不回避自己的问题”

  “我感觉我们这部片子还是蛮坦率真诚的。”朱晓茜所说的“坦率真诚”,突出反映在纪录片中对于一些尖锐话题的触碰。

  发生在广东的“乌坎事件”,因乌坎村村民在土地等问题上对村干部不满而引发。

  “今年初,乌坎村进行村民选举的时候,我们去拍摄了一些素材,当时还不知道具体要怎么用,只是觉得需要把这个重要的事件记录下来。”《中国面临的挑战》的分集导演之一戴诚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她执导的是纪录片中的第三集“中国人,你参与了吗?”。

  最终,在这一集里,乌坎的村民选举被作为探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案例。

  对于戴诚娴来说,“乌坎事件”要“怎么说”是最大的一个难点。“西方媒体往往更关注事件中的负面信息,而我们不仅要把事实呈现出来,更要让观众了解事件背后的一些东西。”戴诚娴所指的,是这次事件最后以村民满意的民主选举方式解决,正与这部片子想要强调的“公民参与”的理念一致。

  “我们不回避自己的问题,中国人正在讨论,在摸索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朱晓茜说。

  这部纪录片中涉及的宗教问题,是朱晓茜做了20多年电视没怎么碰的题材。

  中方团队和库恩就在这个问题“度”的把握上,商讨了很久。摄制组拍摄了上海浦东的一条马路,道观和清真寺相隔仅50米。“我们想告诉观众,中国人是以和为贵的,信仰一种宗教并不表示排斥其他的宗教。”朱晓茜说。为厘清中国的宗教问题,库恩还专程到北京采访了他的“老朋友”——前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

  在“中国人,你信什么?”这一集的结尾,用了这样一组镜头:2011年,一尊高达31英尺的孔子青铜雕像树立在了天安门广场的一侧, 4个月之后,这尊雕像又突然消失了。 

  “我们没解释是为什么,留给观众自己去想。

  “挑战”模式

  《中国面临的挑战》策划过程中,“雷锋”曾一度成为中美主创团队之间争论的焦点。因为“雷锋”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在西方社会却少有人知。

  美方团队认为,“谁是雷锋?雷锋精神是什么”对西方观众而言太复杂,要解释清楚并不容易。但中方团队坚持要在讲到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问题时阐释雷锋精神。“因为雷锋精神确实是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利他主义的典型代表。我们的意见最终获得了美方的认同。”朱晓茜说。

  杨升,武汉的一名义工,将自己挣来的钱全部用于帮助困难人群。纪录片中用他的真实故事向观众解释了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实质。

  在物质生活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人是怎么看待雷锋和利他主义的呢?库恩认为,西方观众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他很快发现,今天的中国人对待雷锋的态度迥异。有人将雷锋视为学习榜样,也有人质疑雷锋精神和雷锋事迹。纪录片中,通过采访民众和专家,库恩让西方观众进一步了解了雷锋这个标志性人物对于今天中国的意义。

  “这部片子的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一种‘挑战’的模式,这也是库恩所擅长的。比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西方人对于这个问题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会再向他们解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是怎么回事。”朱晓茜说。主创团队希望借由这样的方式,让西方人感觉中国的媒体是直面自己的问题的,同时又把中国真实的情况说清楚。

  在朱晓茜看来,库恩为这部纪录片提供了很多这样理性的思维方式,将纪录片提升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根据中方团队提供的大纲,库恩以第一人称为这部纪录片撰写了解说词,其中加入了很多个人的思考。他为每一集的开头和结尾设定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即开头抛出这一集所要讲述的问题,结尾则采用开放型的句子——“这就是中国新一届领导即将面临的挑战。他们将怎么做?中国人民拭目以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云南昭通撤销对跪访温家宝农妇拘留决定
  • 体育国安帕切科完成解约 邓加接中国球队邀请
  • 娱乐王石携新欢回国首度坦诚谈婚变(图)
  • 财经酒鬼酒塑化剂门后复牌跌停 未提是否召回
  • 科技小米盒子生死时刻:广电总局着手调查
  • 博客王石携田朴珺回国谈婚变 90年代的北京
  • 读书因故未授衔的20位高级将领(组图)
  • 教育高校行政权力膨胀使教师奔钱奔官
  • 育儿男童幼儿园内生殖器被撕裂调查无果
  • 如松:中心城市的房价不是安全岛
  • 张卫星:中央集权政府是中国最优选择
  • 金岩石:双倍增目标能实现吗
  • 郑风田:城里为何难买便宜大白菜
  • Kingsley:日元快速贬值背后的金融语言
  • 章玉贵:资源为王时代的中国经济软肋
  • 林园:食品安全问题对酒业龙头没影响
  • 李山泉:外资买A股符合中国未来趋势
  • 马光远:白酒业应直面公众对塑化剂的质疑
  • 杨天南:股票投资到底如何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