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更深更广看待中国企业走出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7日 20:13  《国际融资》

  Look upon China enterprises going abroad more deeply and widely

  如何看待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是一个需要全面考量的大问题!对这个问题,要看得远,看得深,还要看得全面,因为与企业“走出去”相关的问题太多,有政治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更有文化方面的。前不久,在《国际融资》携手中国投资协会、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联合主办的2012年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暨国际融资论坛上,来自商界、金融界的专家对此发表看法

  中国进出口银行特别融资账户部副总经理陆跃平认为:

  “走出去”已经成为大势

  中国企业“走出去”现在已经成为大势,国有企业在“走出去”,民营企业也在“走出去”,个企也在“走出去”,“走出去”的群体越来越广泛。“走出去”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20年前“走出去”比较单一,主要限制在商品贸易,通过贸易公司“走出去”。这个时候的“走出去”是逐步建立自己的营销服务网络,只是小打小闹,不敢扩大,因为毕竟要对当地的一些政策环境、运营环境、社会网络、税收等等方面要一个了解的过程。而现在“走出去”方式更加复杂,比如通过并购的方式,通过海外上市的方式,这些方式更需要方方面面的了解。

  从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融资角度来说,过去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支持国有企业“走出去”,而最近几年,我们行的整个领导层非常关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支持民企“走出去”,主要是因为一些民营企业做得非常好。这里,我作为进出口银行的工作人员,有些经验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作为民营企业要“走出去“,首先,要熟悉目标国经营环境,很多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当中,对当地商业结构还不熟悉,这种情况下,一旦融资再发现风险,再去寻找控制措施已经来不及了。要知道,商务结构和融资结构息息相关,商务和融资、当地的经济环境所造成的制约性的、有利和不利又紧密结合在一起,比方说渠道规划、税务规划、技术创新,等等,这些都不能割裂开来,不能让两个环节脱节开来去找银行,去找投资,去找一些服务专家,去找保险,这个过程当中,企业家们从一开始就应该考虑得更周全,有一个更早的切入、更早的沟通、更早的了解,使得企业的商务、财务、融资、投资能够尽早地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把“走出去”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第二,要善于把握各种风险,企业在“走出去”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的风险,一般来讲,宏观上的风险相对比较容易把握一点,但市场风险是不太好把握的,比如行业里面有多少人在竞争,是不太容易弄清楚的事情。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第二营业部副总经理郭益林强调: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有预防政治风险的意识

  全球境外投资从20世纪90年代到这个世纪初,已经达到了一个阶段性高峰,全球境外投资流量达到了1.4万亿美元。2007年境外投资达到了新高,全球流量达到了1.9万亿美元的水平。金融危机之后,境外投资量在下降。到2009年,仅有1.1万亿美元的水平,最近这两年在回升,因为回升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人乐观预计,也许在2013年能够重回高位,也就是到2013年有可能再达到1.9万亿美元的水平。而不乐观的预计则认为有可能还是在现在的水平,年流量在1.4万亿水平左右徘徊。

  目前,境外投资最大的特点就是新兴经济体,包括发展国家经济体、转型期的经济体,他们吸收境外投资流量达到了历史的新高,达到了50%。同时从投资国这方面来看,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的对外投资也达到了历史的新高。中国的境外投资从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到2003年之前,基本上是年投资量在10亿~20亿美元之间徘徊,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一共有13000多家企业在境外投资,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率是72.7%,企业境外资产总额达到了1.5万亿美元。

  中国境外投资从产业的分布来看,目前集中在采矿业。那么,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会碰到许多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等,对这些风险,企业都可以事先用技术的方法,用财务的方法去加以规避,但是政治风险是企业难以预测,难以规避的。 

  2004年,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内部设了境外投资政治保险风险专门业务部门,叫作投资保险部。2007年把业务放到各个下属分支机构,属地化经营。到了2011年,中国信保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按国家要求进行了新的体改,体改的亮点有几个大的方面,其中在业务方面初步达成了共识,将境外投资保险也作为一个政策性的保险业务列入到中国信保章程里面,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高的层次上、更大的集中支持企业的境外投资。境外投资保险在境外投资方面的很大作用就是方便企业融资,促进企业更好地筹集到境外投资的资本。

  投资保险承保风险可以说是3+2这么一个结构。其中“3”是指三个做的时间最长的,而且历史比较悠久,比较成熟的三大类风险。第一类政治风险就是战争和政治动乱。第二类政治风险就是所谓的征收。第三类政治风险是货币限制,即东道国政府禁止限制把当地货币兑换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或者妨碍企业把手上已有的货币汇出门。作为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对境外投资的可能政治风险有所了解,在酝酿投资项目的时候,如果意识到风险比较大,可以先跟我们咨询一下,如果我们对这个项目能够意向性地给予支持,那么,可以跟我们申请意向,申请拿到意向以后,企业可以放心地签合同。如果是已经投资的项目,或者说企业投资项目合同都签了以后再来找我们,目前来讲,我们还不拒绝,但是随着保险在市场上的认知度越来越高,我们会跟国际同行一样,对所有的投资项目只承保新的,不承保旧的,因为我们做政治性的保险,也要做到保本经营。有好多企业,比如在叙利亚等国的企业等到风险已经到鼻子跟前了,或者说已经在发生的时候,再来寻求投保,从保险的角度,从国家的角度看,在这个情况下很难给予支持。所以,希望企业和相应的金融机构,如果意识到所经办的投资项目有风险,最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跟我们接触,寻求中国信保的支持。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第三营业部副总经理周尚志强调:

  中国信保通过整合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要确定一个国际化的战略,实现这个战略,就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有化解风险的意识和准备,做市场就会有风险,有风险就需要有机构替你解决,中国信保正是这样一个机构。第二,寻求融资的保障。中国的出口企业,出口货物有一个应收账款的风险,这个风险由中国信保来承担,具体就是企业拿着保单去银行抵押,解决贸易信贷的问题。就是说中国信保通过出口信用保险这么一个整合功能,可以帮助“走出去”的企业把包括金融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

  首先,信保是政策性的金融机构,体现国家的战略,国家的政策导向,我们和企业做交流的时候,他们认为通过保障风险来解决融资,是稳中求进。有一位负责销售的总裁说:公司要开拓市场,但是财务总监要求盈亏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怎么找,他们都认为信保提供了非常好的平衡点。所以,很多企业都把信保产品作为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快速发展的一个增长点。

  第二,中国信保在支持企业国际化战略里发挥了重要作用,确确实实体现了国家支持出口,支持企业国际化的意图。作为“走出去”的企业或准备“走出去”的企业,要确保自身产品过关,商务合同谈好,金融风险结构安排好,在这里面,中国信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一个服务部门,我们把这些金融要素吸引进来,很好地支持了企业“走出去”。华为是“走出去”战略做得比较好的客户,他们利用信保,把资源圈进来,以资源来圈市场。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投资官员周小兵认为:

  中国企业“走出去”可以分享亚行的知识

  亚行现在还没有一个直接的项目是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因为亚行有他自己的要求,亚行的宗旨是为了减少贫困,为了发展经济。亚行做的这些业务也需要有一些金融创新,这些金融创新有一个示范作用,虽然亚行暂时还没有支持企业“走出去”,但是亚行有它自己的优势,比如它有国际视野,亚行67个成员国当中,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有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即使中国已经非常发达了,中国还需要用亚行的贷款,因为中国这片土地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能够使一些金融创新的产品得以实现,

  像中国信保和中国进出口银行能够提供政治风险的担保,在国内的这些项目上,亚行也能够做这种所谓政治担保,也就说亚行有评估政治风险的能力,这种能力如果把它解释成一种知识的话,就可以分享,和我们的企业或者是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进行分享。因为中国发展的速度之快,有许多项目做到了前头,这个既有利于周边的国家发展和效仿,同时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机会,比方说我们做的一些小风电项目,不是像国电这种大的项目,大的风电,做的是那种小的风电,这个小的风电项目,有的只要有一台风机就能覆盖一个村子,更小的能够覆盖一座蒙古包,或者是几座蒙古包。如果把这种风机放到菲律宾的7700多个岛屿上的其中一部分需要这种电力的地方,他们的生活水平就会有显著的提高。

  亚行行长黑田东彦最近几年强调把亚行发展成一个知识型的银行,不以它的资金作为主要产品,要以它的经验,以它的这些知识跟大家分享。给想“走出去”的企业家一个提醒,要学会把信息量放大,把自己能够了解的信息装在脑子里。

  城开(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延庆认为:

  要有共同发展的理念

  中国企业“走出去”引发了“中国威胁论”,对此如何看?我想,这里介绍一下当年中国搞引进的时候我的经历。当年,我管过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的审批,那时中国经济还处在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的阶段,国家有一个著录,可以批准一部分外国企业进入中国,这在中国引起了强大的反响,很多商业企业纷纷给我们施压,就是坚决不能让他们来,中国企业把国外的企业当“狼来了”,把人家当作狼,说明人家有竞争力。怎么解决?只能是狼羊共舞,学习人家的经验,和他们进行错位经营,互动,这样逐步地融合,才能共同发展。

  现在中国强大了,经济发展了,中国提出“走出去”国家战略,中国的企业抱团出去,的确对对方有杀伤力,容易造成恐惧心理,这跟当年中国实施“引进来”战略时国人的心里是一样的。怎么办?我认为:一是要在股权方面引入当地的要素,把当地的资源整合到我们的资源之中,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当地融合。二是要有共同发展的理念,比如我们在墨西哥的中国龙城项目,如果全是中国企业的话,就不合理,要让墨西哥当地的企业融入中国龙城。三是我们做事情要让当地人放心,要充分考虑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做产业的时候,要尽可能地解决当地的就业,更重要的是,不能搞倾销。我们的墨西哥中国龙城就是一个接单的窗口,就是接订货单的窗口,订货单还有一个延伸的功能。拉美国家资源丰富,中国企业可以将他们资源型的东西引入到中国,再把他们所需要的工业产品、消费产品带给他们,实现互利!

  中国中东投资贸易促进中心常务副总裁艾刚 :

  中小企业“走出去”需要依托专业机构

  中国企业“走出去”机会在哪里?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有的人可能认为在发达国家机会多,因为项目金额大,效率高;有的人认为新兴市场机会多;有的人认为因为欧债危机,欧洲经济形势不好,是收购的好时机。究竟机会在哪里,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或者目标群体以及企业的发展规划,做出自己的判断。

  中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是国家战略,已经提出若干年,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实现了商品“走出去”,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可以说中国已经实现“走出去”战略的伟大的成功,这是一个伟大的功绩。但是,中国的品牌没有“走出去”,中国能够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不多,这点需要反思。从产品“走出去”慢慢延伸出来的就是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实际上要获得的是市场资源。还有就是中国资本的“走出去”。无论是资本“走出去”还是企业“走出去”,都存在着风险。对此。我建议,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走出去”,应该依托专业机构,专业平台。大企业尤其是中国央企,可以自己出去,设团派人,自成体系,甚至可以减少跟国外的合作,也可以不完全融入当地的文化,不和当地合作。但是从中小企业来讲,出去单打独斗,去不了,当然不排除有些敢闯敢干的商人,不会说一句外语,按着计算器就出去做生意的,也有发了财的。但是对于更多的中小企业来讲,需要专业的服务,包括金融、法律等等。

  还有我要强调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是为了多一条渠道,多一个商机,利用两个资源国际化。国际化就要尊重当地很多的东西,包括就业;责任也要国际化,去解决人家关心的问题,比如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

  博雅公关企业社会责任独立高级顾问贡力强调:

  中国企业“走出去”,要“修身”

  谈到中国企业“走出去”,我要说国外很多国家的政治环境跟中国不一样,中国是大政府小公司,国外则是小政府大公司,所以,中国企业在国内和政府之间的运作模式,在国外往往会遭到很多非议,往往会因一些小事情处理不好,而带来对整个投资结构和盈利的负面影响。所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一定要对当地的文化有很强的认识,而且有很强的对接,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未雨绸缪,可以掌控一些风险。所谓“中国威胁论”是有历史和政治的原因的,为消除这种忧虑,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考虑一下投资项目是否会对当地的环境带来污染,《论语》有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企业“走出去”,要“修身”,具体说就是要讲社会责任,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全盘考量。

  全球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金嘉满认为:

  “走出去”一定要做好铺垫,才可以规避风险

  我们是一家非盈利的机构。根据我的研究和观察,我认为“走出去”战略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这样才能规避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很多风险。这两年我一直观察缅甸政治的变化,缅甸从一个军政府正在变成民主政府,发生了很多变化,西方国家对缅甸开始非常大的炒作,准备在这个国家寻求发展,认为缅甸的变化是西方的一个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西方国家的政府官员都去缅甸。随后,一些非发达国家也开始进入,一些非营利的研究部门也进入,考察这个国家市场,考察他们国家来这能做什么,有些什么样的法律,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政策,如果政策不利于发展的话,他们就会催促这个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根据对缅甸的这些观察,我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第一,一定重视“走出去”的研究,专业人员应该早于企业“走出去”,然后把规避的风险给大家都说清楚,告诉企业家市场是什么样子,哪个行业会有机遇,什么文化适合于发展,有的品牌在那里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土壤和温度,不可能发酵?事实上,有的产品在当地可能就不会发展起来。第二,要对周边国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包括缅甸,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建立开发区,想模仿中国的经济开发模式。实际上这本身就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机会。企业的投资是一定要做好前期的铺垫,才可以规避风险,不亏本。

  商务社会责任国际协会中国咨询项目总监王承波说:

  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好“走出去”的各种准备

  中国企业应该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担当,这是承担企业责任的要求。我们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质疑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出去并购,还是出去投资或是出去做贸易,是不是全方位做好了准备?对于企业家来说,挣钱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如果是没有准备好,恐怕挣钱就不是很容易了,有一位企业家对我们说,我拿出很多钱,去做一些公益事业,但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当地社区都不满意。这里有些什么问题?在与他们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很多方面需要在“走出去”之前就要开始做战略考虑,比如要考虑是不是能够跟当地各种资源融合,这都是切实的问题,如果没做好准备,就可能花钱了还被人骂,得到的不是鲜花和掌声。

  德利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德利认为:

  中国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

  “走出去”,定位很重要。何为“走出去”?走到哪里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全球化的意识,我简单说说我“走出去”的几个门槛,因上不起高中我从初中毕业走出校门,又从校门进入医院参加工作,到了医院我干了很多我没干过的事,是环境逼着我“走出去”,后来我成立了水暖门市部,又在北京成立了北京销售公司,在一系列“走出去”之后,又做了产业,做到一定程度后就在美国上市,真正地走向世界,目前企业已经遍布许多国家,我现在正在搞新能源整合运营商。企业“走出去”定位很重要,就是定位于“走出去”的目的,走到哪里去,根据定位不同,想的事也不同。我们今天最大的社会责任是保护环境,从整个环境建设的前提下,可定位我们的“走出去”。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应该抱团,只有抱团才能共同对待所面临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所在地的相关政策,甚至法律,可以影响到相关的游戏规则。还有大家真正抱团“走出去”,抱团闯天下,最后真正实现共同理想,地球就这么大,地球让我们融为一家,真正全球一体化。(本刊记者井华报道,王南海摄影)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