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可口可乐被中国化了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6日 14:37  《中国商界》杂志

  王祯梅

  夏日炎炎,斟满了一大杯冰镇可乐,顿觉清爽给力,甘醇提神,一时间整个世界都清凉可人了。然而,这种由衷地舒爽却被近期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故所打破,被爆出的事故正出自可口可乐公司。

  近日,法国国家消费研究所发布的最新研究检测显示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中都含有微量酒精。而就在前不久,美国公益组织公共利益科学中心(CSPI)发布报告称,其在可口可乐中发现了高水平的化学物质4-甲基咪唑,该物质能导致动物长肿瘤,有可能会对人体带来致癌风险。在可口可乐销售的产品中,美国355毫升可口可乐中4-甲基咪唑含量为4微克,中国为56微克,是美国的14倍。就在当月,“可口可乐山西公司含氯软化水混入部分批次饮料产品”事件曝出。

  从1927年被翻译成“蝌蝌啃蜡”,销路不佳而更名为现在的“可口可乐”,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设厂,设专卖店和上街售卖,再到七八十年代重返大陆,可口可乐进入中国饮料界经历了近百余年。缘何现如今深陷“安全门”呢?

  被“中国化”?

  为了适应本土化营销的要求,可口可乐一直以来就不断尝试着改变。与此同时,可口可乐也在积极推进生产本地化进程。

  目前,所有中国可口可乐装瓶厂使用的浓缩液均在上海制造,98%的原材料在中国当地采购,每年费用达8亿美元。可口可乐整个系统自1979年重返中国至今已在中国投资达12亿美元。到2005年,在中国内地已建有29家装瓶公司及35家厂房。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员工已超过30000人,99%的员工为中国本地员工,实现了可口可乐“中国制造”。

  在此过程中,可口可乐的美国式生产和管理方式也“被中国化”了,同时,其在中国逐渐树立起跨国大牌公司的高大形象,取得了中国消费者的信任。对于国外品牌,特别是饮食类产品,消费者大都深信,它们远比国内标准下生产的更保险。

  业内人士分析,在这个本土化的过程中,可口可乐当然也会自降身价——降低了对于自身的标准,以适应“中国化”的国标,而非美国碳酸饮料标准。

  就如2011年年末的“橙汁门”事件,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意外地在全球自我引爆它。其在自我举报中称,在自己和竞争对手使用的巴西橙汁中发现了少量名为“多菌灵”的杀真菌剂,该物质有导致动物肝癌病变的高风险。

  紧接着在2012年1月12日,可口可乐中国公司发表声明称,在中国,可口可乐采用政府权威监管部门批准使用的原料。该声明强调,可口可乐在中国使用的橙汁均安全可靠,符合国家严格的原材料质量标准,不存在安全问题,请广大消费者放心。

  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问题被曝光后,相对于在国外市场的大规模补救,一句“产品符合中国国内标准”为由,企图熄灭中国市场上的一把火,搪塞中国消费者。中国消费者不是号称“重金属超标”的超人吗?这个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美国人来说,以一个“国标”应付足矣。那么,是不是山西氯化水泄露事故也是降低了自身标准,态度降低了,而“一不小心”酿成如此事故呢?显而易见,答案是肯定的。

  多事之业?

  另一方面,其实,可口可乐在碳酸饮料方面的麻烦由来已久。就在2005年,美国康涅狄格州议会已经通过禁令,从该年5月26日开始禁止全州中小学向学生出售高热量碳酸饮料和薯条等垃圾食品。几乎同时,欧洲多个国家举行活动,要求禁止在校园出售碳酸饮料。

  这无不与人们对于生活要求的标准发生改变不无关系。昔日,可口可乐的出现是以时尚和大众化为卖点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人,曾经以手捧一瓶可乐享受异样味道的感觉来炫耀时尚,甚至当时的美国人认为碳酸饮料是有助身体健康的;而在中国,可口可乐也一直以最典型化的美国风格和美国个性来打动中国消费者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十几年来,在广告宣传中基本上采用配上中文解说的美国的电视广告版本,这种策略一直采用到1998年。

  然而,情随事迁,碳酸饮料对人身体的危害日益为公众所察觉,可口可乐公布的部分配方中含咖啡因成分也使消费者谈“可”色变,对于无法公布的可乐秘方成分更是胆战心惊;而国外消费保护组织一次次声讨碳酸饮料的行动和措施也逐渐在影响消费者对碳酸饮料的偏好。

  这样看来,碳酸饮料不断曝出含有各种“问题成分”也算是不足为奇了。

  国都证券分析师卢珊也曾就此表示:可口可乐碳酸饮料目前给公司带来80%左右的利润,但碳酸饮料不健康,消费趋势也不在这,随着功能性饮料的扩大,非碳酸饮料业务的比重也将逐渐增加。

  对此,可口可乐公司公司已经早已预料到了。据可口可乐公司介绍,目前碳酸和非碳酸饮料的比例大致在6:4。四川天府可乐公司总经理钱黄表示,中国市场碳酸饮料近几年销量未下滑,但整体饮料市场,碳酸饮料在下降。对此,可口可乐对非碳酸饮料的营销投入也在不断增多,未来6:4的比重将逐渐的平衡。

  在可口可乐引述的数据中,在中国60%的汽水饮料的饮用量来自该公司的品牌。另据尼尔森去年6月份的数据显示,“美汁源果粒橙”就成为了中国市场上最大的果汁饮料品牌,市场份额为28%。份额大了,责任自然就大了,可口可乐,要hold住。

  如果说可口可乐扩大中国市场份额是大势所趋,如果说可口可乐的可乐风采依旧,如果说可口可乐吃定了随遇而安的本土化要求,那么改变的只有“国标”。

  就如碳酸饮料中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其实,各个国家对添加“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到食品中都是有严格标准的。对此,英国可以添加到果汁中的最大量是120mg/kg,日本是100mg/kg,而中国大陆是250mg/kg,中国台湾是100mg/kg。显然,中国大陆的标准是最为宽松的。而在基于一系列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以对羟基苯甲酸计)每日允许最大摄入量为0—10mg/kg体重。

  与此相较,中国台湾不允许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添加到碳酸饮料里,但在其他一些食品中是允许添加的,只是有不同的剂量规定。中国大陆是否对此也作以参照呢?毕竟,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我们的国民难以承受之痛,更是中国食品市场难以承受之痛。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