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永久:关于自行车的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5日 18:30  上海国资

  口 述:袁志坚(中路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秘书)

  采 写:上海国资记者 孙玉敏

  采访时间:2012年4月

  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作为一个刻上历史名录的企业,永久带给我们的记忆是永不磨灭的

  “永久”诞生

   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永久自行车的发展轨迹是值得记忆的。

   1940年秋,上海永久的前身——昌和制作所在上海东北角的唐山路上(现属杨浦区)开业。这是日本人“小岛和三郎”继沈阳和天津之后开设的第三家“昌和制作所”,也是上海第一家自行车生产厂。当时厂区占地2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6600平方米,有员工近200人,主要生产26英寸“铁锚牌”自行车,年产3000辆左右。十年前,去永久厂老厂区,还能看到这座日本式办公楼和厂房。

   抗日战争胜利后,昌和制作所被国民党政府接管,改为生产“扳手牌”自行车。直至上海解放后,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自此永久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当时,厂里决定放弃“扳手牌”,请专业人员设计一个新商标。画面上是一只北极熊站在地球顶端,暂定名为 “熊球”。商标最终定稿时,增加了“永久牌”三个红字。

   1949年底,“永久”牌自行车正式诞生。这是“永久”品牌第一次为人所知。

   1951年,厂里决定减少商标的“政治色彩”,几经讨论,决定采用“熊球”的谐音“永久”,作为产品正式名称。还打开了出口渠道。

  标定车面世

   从1954年开始,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管理局把制造公制标定车的任务交给了上海自行车厂。不负众望的是,永久厂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标定车的公制标准,其中涉及230个零件,1000多道工序,技术文件达416份,范围波及机械加工、压力焊接、化工以及包装诸领域。1956年12月,标定车正式制造问世,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永久二八大杠。该标准统一了国内自行车零部件的名称和规格,也为自行车的零部件互换与通用创造了条件。这意味着我国自行车生产开始了工业化道路,铸就了中国自行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可以说,正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豪气,使得永久一直创新不断。

   1957年5月,中国第一辆26英寸轻便车诞生于上海永久。这种定名为31型的轻便车,式样新颖结构型能优越,表面装饰精细,在当时的国产自行车中首屈一指,填补了中国自行车种类上的一项空白。还首次开创男式、女式车款,风行一时。

   中国第一辆公路赛车也诞生于永久。这种车是1958年底试制成功的。首批生产的81型公路赛车,经各项试验和检验后,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标准和要求。在第一次全运会上,上海队选用这款车获得了团体冠军。

   中国第一台自动电镀机同样出自永久,产于1959年。这台自动联合电镀机的面世,填补了国产电镀机的空白,不但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约了电力、水、蒸汽和生产场地。

   1962年5月,为了更符合农村用车的载重性能要求,永久针对国内各种类型自行车的综合解剖分析,进行选型、设计,决定对车架、前叉、车把、车架等13种部件重新设计。还出于安全和维修便利考虑,特意增加了保险叉和工具袋两个部件。载重车研制出来后,被带到山西、河北、内蒙古等10个地区,行程千里听取各方意见,进行了改进和调整。经过精心设计的这款载重车,一经问世便与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被亲昵地称之为“不吃草的小毛驴”。

   1962年12月,永久研制并生产出邮电用车,是在载重车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邮电用车要求耐磨、耐刹、耐颠,既能载货又要骑行轻便。所以永久将邮电车的前泥板由普通型改为“钢盔式”,并略微有所放长,喷上金黄的“邮电”二字,车把正中间则刻上邮电专用标记。农村用的邮电车,后轮衣架左右各配置一副活络货架,载货时可以放下,不载货则可折叠起来。

   1965年,永久还为我军第一支自行车连队提供了26英军用自行车。

   所有这些表明,永久不但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技术也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是当时自行车行业的领头羊。

  “永久村”试点

   我是1983年大学毕业进永久厂的。那时,永久早已是与“凤凰”、“飞鸽”齐名的三大自行车品牌之一了。能进永久厂工作被许多人所羡慕。

   那年代,上海人结婚时兴“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永久自行车就是其中分量最重的“两转”。没有票,有钱也是买不到的。当时,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是160元左右,最好的PA13型自行车约180元;而一张永久自行车票在黑市上要卖100元。相比之下,大学本科毕业参加工作、转正后的每月工资才58元。要能买上自行车,可算是家里很重要的一个大件了。所以那时,很多亲戚朋友都会让我帮忙搞票子。当然,多半搞的是那种“零件车”票,专门购买由厂里三产公司采用表面油漆擦花或有疵点的零部件组装的、并不影响其使用功能的“组装车”。我那时有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谁家需要自行车票。还要上报厂里登记排队,有时要等半年一年才能轮上一张车票。

   那时,永久在全国也是很有影响力的。记得我第一次出差,是1984年初夏,去了沈阳、鞍山、天津、北京等地半个月,当时出门乘火车、住宿都很紧张,就像是现在的春运。但是凭着一张永久厂的工作证,这些问题都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还有就是加工资,1986年前后,工资加了三级,达到80多块,也算是当时的高工资了。上海流传着“东有自行车厂、西有电视机厂”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两个厂效益好。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轰动全国的“永久村”试点。

   1981年秋,湖北应城农民杨小运说愿意超额交售两万斤公粮(征购任务8530斤),只要求卖给他一辆永久自行车,应城县委和县政府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同时作出决定:凡是全年超卖万斤粮食的农户,都供应一辆永久车。湖北《孝感报》及时报道了这件事,其后,《人民日报》又给予转载,向全国推荐。

   “多卖粮只为买永久”,当这个代表消费者急切需求的呼声反馈到厂里时,时任厂长王元昌写信给《人民日报》表态:“杨小运的要求,就是农民兄弟的要求,农民兄弟要‘永久’,‘永久’工人要尽责。” 他承诺,在完成212.5万辆年生产计划的基础上增产1200辆,对应城县“凡是全年超卖万斤粮的户,都供应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那时,很多职工八小时内拼命干,加班加点义务干;为了多生产一个零件,一些职工连午餐时间都不停机,实行轮流吃饭。

   1981年10月15日,厂长带领有关科室干部和技术人员,专程搭乘长江客轮,将精心制造的1200辆“永久”车送往应城县。这支车队到达汉江平原后,“男女老幼倾城而出,夹道欢迎”。应城县农民那种“盼‘永久’、迎‘永久’,喜领上海工人情;卖万斤、超万斤捧出应城农民爱国心”的动人情景和热烈场面,给送车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鼓舞了“永久”职工。

   正是通过向应城县送车的实践,永久开始了在杨小运家乡建立“永久村”的试点。为了满足农民朋友的需要,永久年度生产计划一改再改,在增产19万辆的基础上,再超产5000辆自行车,作为国家计划外特供农村的奖售车。

  率先上市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永久是当年中国单一消费最多的交通产品。年产量最高的年代应该是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数量达到近340万辆/年,那时厂里足有7000人,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记得当时永久在杨浦区的厂区,横跨三条马路。前门是周家嘴路,后门是辽源西路,中间是飞虹路,上面悬链传输线。那时,这几条马路成天车水马龙,运输零部件和成品车的大卡车来来往往,热闹非常。凡有自行车进厂区,就要换牌子,厂外红牌、厂内绿牌。外人不能骑车进厂,而厂内的自行车没有牌子也不能出厂。那时一天差不多要产出一万辆车,电镀油漆都是不停机的。

   截至1992年,永久累计生产自行车6,000万辆,累计上缴利税28亿元,累计创汇3亿美元。拥有七大系列280多个产品品种,有50多个品种125次获得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和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是国内同行业中最早获得国家银质奖的名牌产品。其年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及劳动生产率等多项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都居全国同行业之首,成为当时轻工业部重点骨干企业和国务院批准的机电产品出口基地。

   产量最多的年份好像是1992年,当年自产和联营共生产500万辆自行车,自产销售收入13亿多元,利润7000多万元。在上海市企业利税排位中排名第三。那时,企业上市实行额度制。1993年10月,永久经批准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自行车行业最早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之一。同年11月15日,其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1994年1月28日,其人民币普通股(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衰退与重组

   任何产业都必然经历高潮和低谷。1995--1996年发生的两件事,使得中国自行车行业陷入集体衰退。

   一件是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使国产自行车销量整体下滑;另一件是五金交家电统购统销的取消,大批五交化行政性公司及其站的转制或改制,产生了大量的呆坏账,使得全行业陷于崩溃的边缘。而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许多外来品牌如GIANT捷安特(台湾巨大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Merida美利达等纷纷进入大陆设厂,千篇一律的老样式被五光十色的新式自行车代替,也对原有生产厂家造成了巨大的市场竞争的冲击。

   更令其背腹受压的是,2000年以后,各种交通工具的充分发展,让自行车的占有率进一步下降。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统计,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每百户自行车拥有量已从1998年的 182.1辆下降到了142.7辆。

   永久最难过的日子是在2000年前后,1999年公司股票被ST处理,2000年其主营业务收入仅2.79亿元。

   艰难的情况下,永久迎来了新生力量。2001年起,上海民营企业中路集团入主“永久”,占有54%的股份。中路集团本来是一家以保龄球产业为主的企业,入主永久后,不但给其注入了新的发展资金,也带来了民营企业灵活的经营方式。最明显的是资产变得充分人性化,经营者的利益与权益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激励机制也更加合理。

   同时,永久的产业定位也变得更加合理。突破原有自行车产业的单一格局,涉足与自行车行业有一定关系的康体产业,如乳胶枕垫、聚氨酯材料等,形成了以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童车、电动轮椅车为核心的两轮车产品群,和以保龄设备、棋牌桌、塑胶跑道为核心的康体产品群。

   这使得永久很快摆脱困境大步向前。

   2002年--2004年,永久车连续三年实现全国内销量第一,2004年销量突破200万辆。2006年,永久整体销售收入达到11亿元,为历史上第二个最好水平。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在地铁、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今天,自行车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2010年,永久更改了经营范围,增加了股权投资等内容。截至目前,已投资了10多家拟上市公司。2006年和2008年投资的ATM制造销售和运营服务企业广州御银股份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咨询企业北京数字政通都已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回报还不错。

   2008年3月,永久将上市公司名称变更为中路股份有限公司,但仍以自行车为主业。

   公共自行车的出现,为永久带来了新的市场。根据测算,自行车是1公里范围内最好的交通工具。依托城市骨干的公共交通,自行车可填补短驳交通的空缺,成为连接地铁出口和社区的最佳公共交通工具,破解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之难题。目前上海的张江地区和闵行区都在进行尝试。其中,闵行公共自行车项目采用的是服务购买模式,该区建交委已与永久签署了《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设备租赁与运营合同》,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安装调试及运营由上海永久自行车公司全面负责。

   可以肯定,未来会有更多永久车,作为交通出行方式的补充。

   不管时代怎样变迁,作为一个刻上历史名录的企业,永久带给我们的记忆是永不磨灭的。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