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年人的购买意愿调查:重视信誉追求物美价廉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8日 17:47  《中国商界》杂志

  王祯梅

  人口老龄化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就着重针对全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出了若干养老政策。其中,加快发展养老产业更成为与会代表关注的焦点。

  无独有偶,今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也是“老龄化与健康”。足见老龄化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中心议题。同时也对很多相关产业提出了要求。

  而作为直接与老年人消费面对面的流通业,老龄人又都有什么看法和要求呢?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一项有关老龄人购物意愿的访谈调查。调查对象集中于55岁以上、常住在北京地区的中老年人。

  调查显示,未富先老、重视信誉、购物不便、追求物美价廉是这些老年人群购物的主要特征。

  老人买什么?到哪买?

  “我一般都是买些生活用品这方面的东西和吃的,譬如说蔬菜、水果啦什么的。”王大爷是北京国企的退休职工,今年68岁,他和大多数老人一样,一般是以购买食品为主。

  张大妈是老北京人,今年76岁,没有退休金,生活相对拮据。张大妈告诉记者,“平时购物啊,其实就买食品什么的。衣服什么的基本上不怎么买。”

  据记者了解,大部分老人,特别是中低等收入水平的老人,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食品和日用品上。而老人购买快消品也以“就近原则”为主,以菜市场、早市,以国营和住所附近的大型超市和大卖场为主要的购物场所,特别是居住地附近的大卖场。

  在事业单位工作并即将退休的李叔向记者解释道:“买菜的话一般都是顺天府的时候多。顺天府是一个超市,在府右街北边这儿。”

  记者了解到,在李叔住所附近还有一家美廉美超市,但是对于为何选择顺天府多一些,他说“老觉得顺天府的东西比美廉美的要好一些。还有就是习惯了。一开始它(顺天府)在这儿建的早,它(美廉美)那儿建的晚。”另外,他认为,顺天府这样本土化超市与当地老人建立了长期的信任关系,这也于老人购物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乐福这附近没有,太远了,所以说基本上就是不去。”谈到像家乐福或沃尔玛这样的大型洋超市,李叔认为,如果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建立这类超市,还要看质量和价格等要素,再决定要不要常去购物。

  而生活相对拮据的张大妈则告诉记者:“主要还是去早市买,超市其实平时去的少。有时候孩子们(单位)发个卡,它要是超市的,那就去转转,顺便把东西也买了。如果不发这个卡,我就不会去超市买菜。日用品主要也就是孩子给买了。”

  不过张大妈也特别提醒道:“像什么豆制品啦,粉条啦,盐啦,油啦,我们一般都去超市买。这个不会上农贸市场买,为什么呀,不放心呀。这个还真不能去(农贸市场买)。”

  记者在调查后也发现,老人们对于加工产品,只对居住区附近的大型超市,特别是对在本地长期开办的国营超市情有独钟。因为老人们对这些卖场最熟悉,建立了很牢固的信任关系。

  “我很少去小卖部买东西,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对私人的卖东西的,就一直抵触。特别是你看见小饭馆没有?我宁可饿着,我多走点路,我也得上有信誉的单位吃去。我不在乎吃的多贵多好,我(在乎)吃的安全。”李叔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说道。

  对于便利店,其实,老人们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便利店相对来说是个新兴事物。在习惯了货比三家的老人眼中,便利店没有超市价钱便宜,商品也没有大卖场的全。

  李叔告诉记者:“我们家门口好像有一个‘好邻居’(便利店)。我去那儿买过,但不常去。主要是考虑到里头的东西还是贵。而且商品品种还少。”

  对此,王大爷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小饭馆,小铺什么的,我平时一般不去。如果是大超市办的(便利店),那我可能会去。还是以附近的大一点儿的超市为主。”

  对于当下比较时兴的网购,老年人平时尝试的也少。记者了解到,对于网络购物,一方面,会上网的老人很少在网上买东西。这主要是源自对网络的不信任,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不能满足老人“眼见为实”和“货比三家”的购物习惯和消费心理。

  上文的李叔告诉记者:“网上也买,得分什么东西。贵重东西绝对不能在网上买。像贵重的东西,电器啊,都去大一点儿的商场,大中、苏宁。”

  另一方面,大部分老人,特别是七十岁左右或以上的老人,不懂得网络,自然更不会选择在网上购物。但是大部分老年人会认同子女在网上买的商品。

  老人想买什么样的?

  老人们主要购买的是快消品和蔬菜,但是,老人其他的需要是什么呢?对此,记者除了实地采访老人之外,还到几家有老年人服装专区的商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调查和采访。

  老年人服装不好买。记者首先来到西单商场,在西单商场的二到三层有相当大的一片区域是老年人服装专柜。其中,二层大概有16个品牌专柜,并且以中老年女性服装为主,每个专柜有两到三个老年人在选购衣服。衣服的颜色偏暗,花色图案很丰富。在这里,不断有老人专程赶来选购并试穿衣服。赶来的老人以女性居多,男性只是陪同老伴选购。

  记者了解到,所有来西单商场选购服装的老人都是慕名而来。因为他们对于西单商场建立了信任关系,凭着二十多年的信誉,以及西单商场中老年服装专柜的名气。

  尽管如此,一位老先生告诉记者,老人的衣服不好买。老人买衣服要带花,要找适合老人穿的颜色,不管是素一点儿的还是艳一点儿;款式太潮的或者过时的都不行,要同时满足这些太难。况且现在制作老年人服装的品牌和厂家本身就少。

  西单商场中老年人专区是在北京地区最为出名的,但是其价格也是偏高的。而且服装以老年女装为主,男装相当少。所以它吸引的主要是中上等收入的女性老年人。其他的出售老年人服装的主要是比较小型的国营商店,比如,一位老先生就提到了在原来的宣武区(现在的西城区)台基厂的大方商场里面也有中老年人专柜,但是知者甚少。

  76岁的国企退休职工任大妈在西单商场选购衣服时告诉记者:“我是经常来的,一般自己过来。因为我是北京的,所以就知道这个西单商场有个中老年专柜。有时候一个月来一次,或者是有需求的时候来看看,有合适的就买,没有合适的就不买。”

  任大妈说:“对于我们老年人吧,就比如说我个人吧,虽然是都70多了,但是特别老的衣服,不愿意买;太潮的适合年轻的,也不成。买适合自己这个年龄的衣服不好买。我一般上这儿买,也有时候买些送人呐。但它这儿的衣服无论在档次上还是款式上都比较普通。再加上我这个儿(个子比较高),年龄又大,我看上的衣服不能穿,我能穿的吧,又看不上。特别不好买。”

  “除了西单,我还去长安商场买衣服,那儿没有中老年人专柜吧,但是是混合的,也有中老年的衣服。”任大妈告诉记者。

  另外,在后海的一家老年人服装专卖店里,记者看到全部都是中老年服装,包括男性和女性的,各种花色和款式,大概有三四十人的客流量。很多老人是附近的居民,但也有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还有就是来后海游玩顺路购买服装的。像这样占地一百多平米的小型中老年服装专卖店在北京大都分布比较分散,老人大都随机进入选购。但是一旦建立了信任关系和认同,他们就会经常光顾。

  老人们在选购衣服时除了希望买到合适自己年龄的款式和花色的衣服之外,价格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一部分老年人只穿子女不穿的剩衣服,或者是耐穿的旧衣服,特别是一些男性老年人,买的衣服就更少了。这主要考虑到的就是为了省钱,他们认为现在的老年服装价格偏贵。这一点,特别体现在鞋类上。

  张大妈告诉记者,她其实不是很在乎鞋子的款式问题,更看重的是鞋的价位。“像我们这岁数,一般都喜欢穿些轻便的,现在看来也只有旅游鞋了。但我们也不是特别愿意买。为什么,贵呀。你要是能做点儿又轻便的,又不太贵的,我想一般都能接受。款式上普通的就行,我对鞋的款式没太多的要求。”

  另一方面,对于有的老年人,有的特殊喜好的衣服难以买到。比如,在采访中,王大爷就多次提到他很想买件中山装,因为中山装具备既美观又高领的优点,领口可以挡风。但直到现在都未能如愿。

  不光是服装和鞋类,其他的有关老人特殊需求的用品,市面上也很少可以找到销售之处。比如,王大爷还提到,希望买到长柄的鞋拔子,一直都没能找到。

  通过调查采访,记者了解到,大多数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厂家多考虑老年人的特殊要求,并建立一家属于老年人自己的商店或专卖店。

  众望所归:老人街

  在记者向受访老人提到日本有条老人街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老人都希望在中国建立类似的一条商业街。

  王大爷说:“如果有这样的街,远一点我也愿意去。因为我有车证了(指公交卡老人证),我哪都愿意去。要是没有车证的,那就得考虑考虑了。但是如果特别好,我也愿意去。”

  任大妈也表示:“这样的话,档次高一点儿的,档次中一点儿的和低一点儿的都得有,每个人的需求也不一样。有的人,他希望买便宜的;有的老的希望买好一点的,档次高一点儿的。像我就偏于中高档一点儿的。如果有这么一条街,如果有合适的,那我当然愿意去逛去。你像西单,我就逛的比较多一些。因为它适合中老年人的比较多一些。像双安(商场)适合年轻人的比较多,我去的就少。”

  “如果这个老人街远一些,但是有比较合适的款式呀,价位呀,我也可以去。因为我们也没什么事儿,可以逛逛。”

  其他老人也认为,如果把适合老人的衣服、鞋帽和其他老年用品都集中在老年街,方便了老年人购买,特别是对一些平时老人们特别需要又在市面上难以找到的东西,他们都很愿意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