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TPP:美国迈开重返亚洲脚步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6日 20:04  《中关村》

  TPP: the United States taking Steps Return to Asia

  随着TPP的扩容,美国“重返亚洲”的脚步声由此变得更加坚实。对此,中国必须及早做出战略选择与安排。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TPP, the footsteps of United States returning to Asia become more solid. In this regard, China must make early strategic choices and arrangements.

  文 张锐(广东)

  仅由4个小国家发起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由于有了美国的强力参与和全力推动而正在快速地膨胀起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TPP谈判的豪华阵容之后,奥巴马政府未来5年出口翻番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不仅如此,随着TPP的扩容,存续近20年的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可能遭遇被架空的残酷结果,美国“重返亚洲”的脚步声由此变得更加坚实。

  牛气冲天的TPP

  作为18年之后再次执掌APEC首脑非正式会议主办权的美国无疑成为了日前刚刚闭幕的第19次APEC首脑非正式会议的最大赢家。在会议上,奥巴马非常得意地宣布,美国已与其他八个亚太国家就TPP大纲达成了一致,并将在2012年与谈判各方缔结一项正式的TPP协议。一时间,本来极不起眼的TPP招徕了国际社会和全球媒体火热般的关注。

  TPP由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在APEC框架内于2005年正式签署,当时由于四国经济总量较小,并没有引起亚太地区的注意力。然而,2008年美国的加入却随即引发了滚雪球效应:不仅澳大利亚、秘鲁、越南和马来西亚先后鱼贯跟进,而且TPP陡然升级,而在经过过去一年半的9轮谈判之后,TPP如今修成阶段性正果。与其他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安排相比,TPP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TPP具有明显的政治代表性。一般自由贸易协定或自由贸易区都是由经济利益所驱动,但TPP则是出于政治考量的一种自贸设计。从目前看,TPP成员分散在美洲、亚洲和大洋洲等三大洲,相互之间的贸易量虽然不大,但却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既有来自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政治代表性。

  其次,TPP具有高程度的开放性,即亚太地区的国家都可以加入。迄今为止,在所有自贸区协议中,这种安排是独一无二的。

  再次,TPP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按照美国的设计,TPP会将早期成员扩大至所有亚太地区的国家,最终目标将涵盖整个亚太地区的所有国家,成为事实上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

  最后,TPP具有涵盖广泛的高标准性,即TPP是一个所谓“面向21世纪”、“高标准、全面的”自由贸易协议。以往大多数自贸区协议主要限于降低商品关税,促进服务贸易,很少涉及劳工和环境保护。而TPP不仅将规定取消或降低商品的关税,还将涵盖安全标准、技术贸易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争端解决,以及有关劳工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标准之高和覆盖领域之广远远超过一般自贸区协议。

  奥巴马的“出口梦”之托

  分析发现,并非创始和发起国的美国对于TPP显得格外的青睐和钟情。不仅投入人力和物力为TPP设计基本纲领和操作细则,而且在APEC会议上进行着不厌其烦和不遗余力的推销,直至将TPP提到APEC会议的前台。美国对TPP的殚精竭虑,直接目标就是实现奥巴马政府确定的“未来5年出口翻番”的目标。

  金融危机之后,尽管奥巴马政府采取了许多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但至今美国经济还没有恢复元气,而且复苏脚步异常沉重。资料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仅增长1.1%,而且美联储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仅为1.6%—1.7%,比早前下调了2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贸易引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出口促进战略于是被美国政府擢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问题的关键是,由于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自身难保,加拿大和拉美市场容量有限且增长有心无力,欧美拉动美国出口的力量日渐式微。不仅如此,美联储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表示,欧债危机正在使美国陷入衰退的风险上升,美国经济或将在2012年初开始紧缩。在这种情况下,亚太地区于是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美国扩大外需的战略视野。据美国著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估计,一个没有美国参与的亚太自贸区可能使美国公司的年出口至少损失250亿美元,或者约20万个高薪岗位。因此,为扭转这种状况,美国急于通过TPP充分发挥其技术和金融优势,打开更多的亚太国家市场,以提升出口总量,助力美国实现由“消费驱动”向“出口驱动”的转变。

  然而,实现奥巴马出口倍增计划仅仅依靠TPP目前8个小国家的力量显然无济于事,于是,在与其他8个国家进行着紧锣密鼓谈判的同时,美国还积极施压推动日本加入。资料显示,除美国之外目前TPP的八个国家只占美国贸易的5.3%,而且成员国当中没有一个是美国出口市场的前十名,而在日本加入到了谈判阵营后,TPP将为美国打开11%的出口贸易空间,同时在美国与亚太经济体之间年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的厚实基础支撑下,伴随着更多的亚太国家加入TPP,美国未来无疑可以在拥有一半以上世界人口的亚洲市场刨金掘银。

  当然,我们应当承认信奉自由主义精神的奥巴马政府全力打造和推进TPP所追求的贸易自由化的积极意义。虽然美国在“二战”以后构筑了以WTO体系下的多边贸易自由化政策为基础的世界经济战略,但随着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出现,世贸组织在处理贸易问题方面发挥作用的空间日益减小。为此,美国不再单纯依赖世贸组织,而是致力于通过其他渠道谋求亚洲市场的自由化。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成立已经22年的APEC更多地是停留在“务虚”层面,各成员在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缺乏实质性的监督和激励,APEC的作为和凝聚力日渐式微。于是,在APEC多数成员国谋求建立多边和双边自由贸易区风气日渐见长的环境下,美国提出了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构想,而TPP则是其实现 FTAAP构想的核心框架。

  美国“重返亚洲”的通道

  与追求出口倍增目标相比,通过对TPP控制权的掌握以达到“重返亚洲”的目的应当是美国附注在TPP身上的最重要战略意图。某种程度而言,除了凭借军事力量加紧向亚洲渗透之外,TPP可以看做是美国争夺亚洲话语权的重要通道。

  客观地分析,美国重新擎起“重返亚洲”的旗帜除了因为拉美地区反美情绪高涨和欧盟作为政治经济统一体令美国无从作为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十年美国忙于全球性“反恐”的时候,亚洲地区10+1(东盟10国加中国)完全成型,10+3(东盟10国加中国、韩国、日本)风生水起,同时10+6(东盟10国加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跃跃欲试,不仅如此,“东亚经济共同体”正在积极热身。而所有这些似乎与美国无缘。于是,在看到了自己可能被亚太市场边缘化的风险之后,美国迅速将战略中心转移到亚洲地区。某种程度而言,TPP可以视为最终架空APEC并达到美国针对10+ 3和10+ 6搅局的一个有力工具,以在此基础上塑造美国为中心的亚太经济新秩序。

  必须承认的是,美国完全具有实现上述目的的可能。一方面,美国在亚洲没有领土要求,它的存在并不会被亚洲许多国家视为带有恶意,另一方面,除了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这些“铁杆盟友”为美国摇旗呐喊外,诸如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国近年来因为领土主权和经济利益与日益强大起来的中国多有龃龉,这些国家存在着借用美国“重回亚洲”的力量以达到遏制中国从而维护地区安全秩序的强大诉求。因此,观察美国现有的TPP谈判伙伴不难发现,在选择以军事盟友为主要对象的同时,美国更侧重同其他与中国有着利益冲突的亚洲国家“套近乎”,以将其尽早纳入到TPP的阵营中来,进而完成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布局。

  毋庸置疑,中国成为了美国“重返亚洲”的最主要制衡对象。也正是如此,美国截止目前并没有向中国发出加入TPP谈判的任何信号。的确,已经上升为亚洲地区中心国的中国不能不令美国噤若寒蝉。过去10年中,美国因“反恐”和金融危机而元气大伤,但中国一跃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如此,中国已经在亚洲各地签署了一系列多国贸易协议,并在10+1和10+3贸易格局中的话语权日渐提升。因此,亚洲地区贸易自由化实际上面临着两种选择:以中国为中心还是以美国为中心。当然,这一次美国似乎又走在了前面。

  显然,TPP带给了中国又一个全新的挑战。如果TPP今后成为亚太建立自贸区的现实性选择,那么今后中美经贸事务的交涉、谈判中无疑又多了一个筹码。按照“一对一”的加入模式,如果将来中国要想加入TPP,必须得接受美国开出的一系列新价码,届时,中国可能又得付出类似于十年前加入WTO那样的不菲代价。另一方面,如果中国选择不加入TPP,由于中国对美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出口占中国对外出口的一半左右,且美国、日本、韩国和东盟都是中国前十的贸易伙伴,这些国家一旦形成了自由贸易协定,将会形成典型的贸易转移效应。由于中国与日本和韩国在对美出口上存在明显竞争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对日本和对韩国出口上也存在着明确的竞争,TPP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冲击将非常强烈。另外,从政治角度考量,美国势必会以TPP为抓手强化其与亚洲国家的经济联系,从而可能分散东盟、东亚与中国经济的融合度,而在一个经济和政治继续双轨并存、交集较少的地区结构中,中国则很难顺利地将经济影响力转化为政治影响力,从而使自身在地区政治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受到抑制。正是如此,面对着咄咄逼人的TPP,中国必须及早做出战略选择与安排。

  (作者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经济学教授)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