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页岩气:开启掘金之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2日 21:57  《小康·财智》

  申报成为独立矿种后,页岩气向民企开放在2012年将变成现实。31万亿立方米储量,准备好了吗?

  采写|《小康·财智》记者 胡柯

  页岩气将改变整个能源市场的未来。

  “我国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过高,天然气的占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无论从能源安全、能源结构还是节能减排、降低污染的角度来说,未来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都是一条必由之路。”浙商证券分析师施震陨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仅为3%,远低于发达国家25%左右的水平。

  所以,作为非常规天然气之一的页岩气,因为储量大,被认为将会担负起改变中国能源结构的使命。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今年年初,国土资源部将页岩气申报为独立矿种,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不再纸上谈兵。而且业内认为《页岩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即将发布标志着国内页岩气产业发展正式起航,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说:“页岩气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中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大,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大伟称,采用体积法估算,中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大约为31万亿立方米。按当前的消耗水平,这些储量足够中国使用300多年。

  一直以来,中国的天然气都是依赖进口。

  业内预测,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4000亿立方米左右,按照现在的生产能力,缺口约为1000亿立方米。页岩气的开发,对于增加天然气有效供给、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页岩气被申报为独立矿种的消息一公布,就引来了国有、民营、外资相关企业的追捧。蓄势待发是当下页岩气市场的典型形态。

  市场:垄断走向开放

  页岩气备受重视是因为美国市场变革带来的积极效应。

  一直以来,俄罗斯都是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大卖家,甚至天然气有时候变成它的政治武器来威胁欧洲各国。俄罗斯对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断气”举动,让一直依靠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国家感到了威胁。

  为了摆脱能源束缚带来的危机,欧洲和亚洲国家纷纷走上了能源多元化道路,中国除了保持澳大利亚、非洲和中东传统的油气来源外,开拓在南美北美的机会,也让中亚等国——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进入“供气体系”,从而分散俄罗斯的议价能力。

  于是页岩气继“煤层气”、“致密气”后被发现开采。而美国成功发动“页岩气革命”,将页岩气从2006年占天然气总量的1%上升到20%强,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天然气生产国,充分降低了对外界的依赖。

  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引起了能源需求大国中国的重视,所以从一开始,页岩气就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但是,根据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开采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矿产等特定矿种,由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审批,并颁发采矿许可证。在页岩气成为独立矿种之前,我国拥有采矿许可证的企业仅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以及中联煤等,民营企业和地方国企一直被排除在外。

  “我们一直在等待国家对于页岩气的明确政策。”宏华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弭告诉记者,宏华集团为征战页岩气开发准备了3年,但受制于页岩气这种非常规天然气一直未被国家作为独立矿种,“我们民营企业想进入,却又得不到通行证。”

  如今,页岩气开放在2012年变成现实。以甲烷为主要成分、非常规天然气形式存在的页岩气,正式成为我国第172种矿产,国土资源部也将按独立矿种制定投资政策,进行页岩气资源管理。

  而且,据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副主任张大伟介绍:“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招标工作已准备完毕,这个月内就将发布招标公告,企业可根据招标文件参与竞标。本轮招标不局限于国有企业,有资质的民营企业也可参与招标,但对于外资企业能否参与竞标,还在商讨之中。”

  该消息让宏华集团、新疆广汇等民营企业兴奋不已。记者如今还记得,致电宏华集团询问页岩气事宜时,工作人员兴奋的声音。据悉,新疆广汇集团已经进入二轮招标的名单。

  页岩气市场的春天正式来临,也意味着国家鼓励页岩气的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开采:国民竞争

  一边是民营企业的跃跃欲试,另一边,中石化和中石油等国有企业已经大步迈进。

  去年末,传来消息,中石油在四川省发现了页岩气,并且已经在四川南部的页岩区钻探了约20口气井,钻探结果成绩喜人。“现在平均每口井的日产量在一万立方米以上。”中石油董事会高级助理秘书毛泽锋说,“我们仍然在评估潜在储量的确切规模。”

  据记者了解,中石油和中石化早在5年前和3年前就开始涉足页岩气领域,但因为页岩气多分布在盆地内厚度较大、分布广的页岩烃源岩地层中,开采难度大,所以国有企业就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传统油气开发上。加上那时候页岩气的市场处于垄断状态,因此,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对开采页岩气兴趣并不浓厚。

  如今,市场开放,竞争加剧,国有企业也开始抢占市场。

  而且,消息称,《页岩气“十二五”规划》国家已确定以四川、重庆、山西、辽宁等省为重点,建设鄂西渝东、川西、川东北、南川等19个页岩气重点勘探开发区。张大伟则表示:“初步设想到2020年,将在全国优选出50~80个有利目标区和20~30个勘探开发区,使页岩气采储量稳定增长,达到1万亿立方米。”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除了规模之外,针对发展页岩气而配套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助也在酝酿和商讨之中。页岩气的财政补贴政策已经上报财政部,补贴的金额可能会参照煤气层0.2元/立方米的标准,目前正在等待批复。同时各路学者就有关探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减免、专项资金补助等建议也已上报。这无疑就让页岩气的开发具备了足够的吸引力。

  业内认为,在国家政策鼓励和未来商业前景看好的背景下,占据着天然资源优势的国企和地方资本以及民营资本之间的激烈竞争即将展开。

  早在三年前,宏华集团就已经与省属国有企业四川能源投资集团开展合作,准备组建一家合资公司,专门从事页岩气的开发。但那时因为拿不到探矿权,所以3年来一直在等待。如今,市场放开,终于可以将计划落实的时候,中石油、中石化登记的油气勘探区块已经全部覆盖四川的页岩气资源区。为此,宏华集团觉得压力很大。

  而且,国企的全国布局也已经展开,“我们在富顺地区的项目年内会钻五口井。”中石化集团石油工程管理部装备处处长王敦介绍。因为页岩气的储藏地很多都和天然气有交接,所以,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明显。

  对此,专家称,实力雄厚的国企跑马圈地,会直接对以新疆广汇、MI能源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和地方资本造成威胁。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这个市场的繁荣。

  竞争虽然惨烈,但是对页岩气的未来发展来说,业内认为,利大于弊。在竞争中,各项配套将逐步完善,而且很多相关领域将涌现很多商机,所以,鼓励竞争业内呼声很高。

  技术:脆弱环节

  就在页岩气被推上高位的时候,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眼前。页岩气因为地处盆地环境, “在国内开发一口页岩气井大约需要4000万元人民币,同时在技术上也有很高的要求。”而且不同的盆地环境,需要的技术高度也不一样。

  例如:四川盆地属于海相页岩储层,储存深,需要的技术就要难一些。相反,吉林东部盆地则属于陆相页岩储层,海相页岩储层的开采技术在这里就不适用。

  目前,国际上页岩气的开采通用的方法是“水力压裂法”,即将岩石层压裂,从而释放出其中的天然气。这种开采方法压低了天然气价格,为美国和一些国家的能源市场带来了革命性巨变。美国就是因为掌握了该技术,一跃成为天然气生产大国。

  而中国的页岩气市场才刚刚开始,尽管酝酿了5年,但是因为国有企业占地不开采,所以技术上并不成熟。所以,问题就变成,民营资本开采页岩气,资金和技术是难题,国有企业开采页岩气,技术是难题。最终,技术成为页岩气产业最大的短板。

  但是,中国企业终究有自己的办法。

  中石油西南油气田总经理李鹭光称,中石油已经与荷兰壳牌合作,在四川进行页岩气项目的初期勘探,该项目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商业化页岩气项目。中国石化宣布与戴文能源公司达成一项价值25亿美元的协议,将触角伸到了戴文能源公司拥有的五处页岩油气田。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已经加入了竞购美国页岩气服务公司FTS International 30%股权的行列。

  这些收购行为看似是为了抢占资源,实际上,这些企业的新闻发言人透露,合作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资源,而是想要学习技术。而这些先进技术,就掌握在美国和加拿大手里。

  不过,在油气开采技术方面,业内认为,核心技术,对方应该会进行保留,所以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但如果国内企业不能掌握页岩气开采的关键技术,页岩气的开采将很难进入实质性阶段。

  对此,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并不认为是难题,他说:“未来中国页岩气产量最终将超过美国。”试想,中国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其实都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发展终究是需要一个阶段的。而且依照中国在油气开采方面的先进经验,掌握该技术应该不会需要很长时间。

  专家称,对中国来说,发展页岩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全拷贝美国的路径,然后加入自己的特点,储量优势很快就会凸显。

  “全世界正在发生页岩气革命,中国目前需要国外的技术、设备和经验,页岩气的商业化运作将大幅缓解中国对石油和煤炭资源的依赖度,甚至有望使得中国的能源需求不再受制海外。”韩晓平称。所以,页岩气产业,被列入2012年最有潜力的产业。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