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街控股:战略聚焦打造北京的华尔街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1日 17:10  《中外管理》

  金融街控股:战略聚焦打造北京的“华尔街”

  文 / 本刊记者 德 文

  一直以来,在金融产业上,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作为后发者的北京,能否构建与之娉美的黄金商圈?

  当然是金融街。

  俯瞰北京城区,北起阜成门立交桥畔的中国银行大厦,南到复兴门立交桥东北侧的人民银行总行,全长1700余米、宽600余米,占地1.08平方公里的街区上,有一个真正的城中之城,这便是“金融街地域”。

  虽然与6.8平方公里的浦东陆家嘴相比,金融街的地域并不算大,但却是真正的寸土寸金。其中已经汇集了包括中国四大金融监管机构、10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总部在内的近200家中资金融机构,以及7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和20多家全球500强企业。金融资产规模达到50.4万亿元,占全国的半数以上份额,金融从业人员17.3万人,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而其中富有艺术特色的建筑和国际一流的商业环境也使得这里成为北京城市景观中的一张名片。

  谁能想象,这个看上去仅仅是一平方公里土地的开发其实耗时长达20年,1988年立项,1994年启动建设,2005年才初具规模,直到2008年,整个北京金融街的配套建设才算大体完工。在大多数商业房地产公司不停地做加法,东奔西走跑马圈地的时候,操作者的如此耐心和细致颇令人好奇。20年来一直深耕同一片土地,他们在想什么?

  “这可能也是我们独特之处吧,把底子打好比什么都重要。”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世春对《中外管理》说,“诱惑很多,可能性很多,但要做成一个大项目其实很难,特别是做金融中心,不仅仅是一栋公寓和一座酒店或者一个企业的写字楼,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需要绝对的坚持和聚焦。”

  聚焦一个产业

  北京一直以来被定位于政治文化中心,与金融的关联性并不太大。在上海陆家嘴的炫目光芒之下,要在北京重新打造一个金融产业中心,现实吗?

  刘世春的理解不同,在他眼里,北京虽处内陆,但作为全国的心脏,对于金融产业的发展脉搏和趋势,可以及时把握。更何况,金融街所处的位置其实早有金融行业根基——明朝时,这里的名字是金城坊,北京话,就是开钱庄银号的一个地方。

  定位虽已确定,接下来的落实也并不容易。要知道,做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仅仅有了楼盘是绝对不够的。没有合适的企业入住、没有完善的产业配套平台,那么新建的楼盘就只是一个静止的美丽空间,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也因此,刘世春坦言,在开工之后的7年中,他们最核心的业务不是盖楼、做宣传,而是重新布局一个产业集群。

  到2003年,这个产业集群的面貌已经初步清晰,美国纽约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相继入驻。仅在这一年,入驻金融街的机构和大企业就已经实现营业收入5300亿元。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年,北京金融街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北京金融街商会正式成立。这使得整个链条有了真正的核心机构牵头,为金融街控股公司在此后的进一步布局中占尽先机。

  “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引入几家企业,形成一个松散的联盟,而是要打造一种金融服务业和产业经济共熔一炉的产业平台。”刘世春说,“因为金融机构最重要的客户是产业,产业经济最重要的血液是金融,二者结合才能促进各自业务的发展,并降低各自业务拓展的成本。”实际上,到目前为止,金融街的用房量比例是:金融机构约60%、大企业总部30%、其他类机构10%——这意味着什么?就像纽约的华尔街一样,也许在短短的一条街上你可以完成涉及金融业务各个领域的交易,甚至连开车都用不上,穿行于各个大楼间,你想获取的信息,你必须拿到的咨询报告,你不得不见的客户,这一切都将链接到一起。

  这,或许也正是金融街的最大吸引力和成功所在。

  挖潜力,练定力,一个都不能少

  找到聚焦优势的金融街控股在2003年之后开始真正一路狂奔。2004年“泛金融街理念”的提出,促成了金融街区域的整体扩展。而随着品牌效应的递增,天津和重庆类似理念的项目在隔年也开始上马。2006年10月,金融街控股的第一座自持酒店——北京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正式营业,标志着金融街控股由单纯房地产开发向房地产开发加物业持有的经营模式转变。迄今为止金融街控股自持物业已经达到了50多万平方米。围绕这片黄金土地,金融街控股不放弃深挖其每一份潜力。

  到了2007年,金融街购物中心正式营业,次年,金融街地下交通工程全面竣工,北京金融街建设基本收官。而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街控股不仅成长为中国地产公司中的10强选手,也使得辖内区域真正成为国家级的金融中心,集决策监管、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标准制订为一体。截止到2010年年底,入驻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总部1500余家,年度税收贡献超过1700亿元。而金融街控股本身也从最开始的融资找钱做拆迁变成了真正的盈利大户。截止到2010年12月,公司总资产达到542亿元,净资产约170亿元,累计开发面积超过千万平方米。

  一边在忙着继续不懈耕耘这片土地,另一边,刘世春也在忙着对纷至沓来的橄榄枝说“不”。

  随着声誉日隆和北京金融街的品牌效应,大量城市找上门来,希望金融街控股前去帮忙做金融中心。“很多人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连送上门的生意都不愿意做,金融产业是高度市场化的,不能仅仅指望当地政府意愿和开放商的战略目标。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的选择。”在他看来,很多城市对于金融中心的理解还处于特别初级的阶段,想在两三年内就克隆一个北京的样本,无疑是对他们这些年厚积薄发的项目和品牌建设的误读。

  打造生态全产业链

  夜晚,漫步在金融街辖区内著名的金树街区域,可以看到雕刻时光咖啡馆里浪漫相伴的情侣,很多外籍人士带着家人孩子兴冲冲赶往FRIDAY餐馆品尝最正宗的美式料理,而在一侧的连卡佛内,也许会发现很多相熟的明星面孔,经常举办的大型时尚派对常常让城中的名流趋之若鹜。购物中心和金树街之间的大片绿地上,孩子们正在电光喷泉下玩着滑板,开心的笑声让人忘记自己正身处所谓的金融中心。

  金融街整体上的购物休闲领域,与国际一流水准并轨。如此设计风格也使得这里成为很多热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其中《奋斗》就是颇具代表的作品。

  “这其实正是我们所一直追求的,我们的理念是通过提升城市的功能、提升城市区域的价值,来实现项目的价值和自身的利益。”刘世春说。实际上这些年在中国大多数商业地产项目中,金融街屡获国际大奖,成为土地开发的全球样本,刘世春认为:这正是基于他们一直都渴望打造一个拥有长久生存活力的区域,而不仅仅是几座办公大楼的组合体。

  投入巨资建设金融街俱乐部、国际化酒店和公寓,中心绿化广场;率先开发了地下交通体系实施楼宇交通无缝对接;修护和保存了白塔寺、城隍庙等文物古迹,这些投资并不是马上可以看到效果,却成为金融街控股经营战略中颇为差异化的亮点。刘世春表示:一本《日本国土开发历史资料》曾经给他很大启发,这本书提出一个理念叫外部经济。什么叫外部经济呢,就是项目自身价值的增长来自于项目所在区域,也就是项目外部的功能和环境的改善。这一点也成为此后金融街控股差异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北京的金融街,在重庆、天津、惠州的项目都是如此。

  “金融要和产业结合,产业要和外部经济相结合,关键都是通过人这个共同的载体来完成,而我们承载的人群是高端化的,是精英阶层,我们也要为他们提供真正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刘世春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商业地产将不断走向高端化的进程,在这过程中,金融街控股正是最早的尝试者和实践者,尽管经过20多年的积累,但革新却绝对不会停止。管理

  责任编辑:焦 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