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十年来,重庆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取得了超常规进展:资产总额由2003年的1 720亿元,增至目前的1.46万亿元,翻了3番多;全国排位由第19位升至第4位;资产负债率从2003年的 97%,(加上潜亏,负债率约104%)降到目前60%左右,下降近40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5.7亿元,增至今年末约400亿元;市国资委直管集团连续3年实现全部赢利;普通职工年均收入由1.7万元增至4.5万元;全国首创“第三财政”。与此同时,重庆创造性地发挥出国有企业的新功能、新作用,在民生建设及缩差共富中日益彰显出国有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走出了一条国民共进之路。本刊发表的相关文章,相信能够给读者以启发和信心。
文 / 本刊首席记者 罗志荣 本刊记者 崔小花
党的"十六大"以来,重庆市的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闯出了一条独具重庆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根据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崔坚2011年11月21日向中央媒体采访团介绍的情况,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庆特色
由于重庆市委高度信任和市政府充分授权,重庆成为全国贯彻党的"十六大"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精神最彻底、最富成效的省市。一是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二是实行工商产业、地方金融等经营性资产“一体化”管理;三是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兼任市国资委党委书记。集此三大体制于一身,全国唯有重庆。这种体制,一是解决了过去多头管理、权责义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等体制问题;二是促进了优秀企业家成长,增强了企业负责人的忠诚度和责任心;三是优化了企业间资源合理配置的环境,提升了国有企业的抱团发展能力。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庆速度
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创造了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庆速度。一是资产总额翻了3番多。由2003年市国资委成立时的约1 700亿元,增至目前的1.46万亿元。全国排位由第19位升至第4位。二是资产负债率下降近40个百分点。2003年,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97%,加上潜亏,负债率约104%。目前,除地方金融企业外,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0%左右的公认合理范围。三是利润总额翻了6番多。由2002年的5.7亿元,增至今年末的约400亿元(预计数,其中,经营利润和资产增值收益各约200亿元)。四是市国资委直管集团连续3年实现全部赢利。普通职工年均收入由1.7万元增至4.5万元。对职工实现“零拖欠”,在册职工实现“零上访”。五是由“包袱”变“骨干”。2005年,市国资委直管企业在全国率先与财政“断奶”,甩掉多年的财政补贴帽子,并在全国首创“第三财政”,年均贡献超1 000亿元,其中,税金约200亿元;上交收益约200亿元,上缴比例全国最高;政府性投入约800亿元。
目前,重庆市国资委直管集团39户,其中,资产百亿集团15户、500亿级集团6户、千亿集团3户。分“八大投”、地方金融、工商产业三大板块,按4:3:3比例布局。其中,“八大投”已成为全国独创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地方金融企业已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同行业第一;工商产业集团一半已进入中国500强。
国企改革发展的重庆路径
路径一:新创建“八大投”,成为“五个重庆”建设的骨干。一是将国债、规费、土地、存量、税收等五个方面零散、静态资产集中注入,变为“八大投”的资本金。“五注入”体现了资源集约配置的思想。二是借助银行、债券、股市、信托、海外等“五个市场”,“四两拨千斤”,放大国有资本。“五融资”体现了市场化运作的理念。三是实行债务平衡、现金流平衡、投入产出平衡“三平衡”管理,坚持不互保、财政不担保、专项资金不挪用等“三不”原则。“三平衡”、“三不”原则,遵循了办企业的规律,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八大投”承担了重庆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城市路桥、供排水、农村水利、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和大剧院、文化宫等公益项目建设,成就了“重庆主城一月换张地图”的“神话”。截至今年10月,资产总额5 898亿元,年均投资额约800亿元。
路径二:新接收、新组建地方金融企业,成为建设金融中心的中坚。截至今年10月,重庆市国资委直管金融资产总额5 551亿元,所有者权益611亿元。这些金融资产来源于两个渠道。
一由接盘原民营控股、濒临倒闭的五户地方金融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资本重组”、“班子重组”三大重组改造壮大而来。“债务重组”即运用市场化手段剥离债务,降低不良资产率。“资本重组”即通过国企入股恢复国有控股地位,同时带动民间资本进入,进而优化股东结构,增强资本实力。“班子重组”即重组中选派得力干部进入企业经营管理层,完善、优化治理结构。目前,这五户金融企业中,农商行、西南证券已成功上市,农商行规模位居国内同类银行第一,西南证券、重庆银行、重庆信托位列西部同行第一,三峡银行成为扎根和服务库区的重要金融机构。
例如重庆银行重组。2003年,重庆银行背负了33.1亿元的不良贷款和6.1亿元的非信贷不良资产,资本充足率为-27.1%,已被银监会亮了红牌。时任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作出重要指示:“在重庆未来的发展中,金融要先行。如果重庆银行这种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没发展好,甚至倒闭了,则无论如何都是一大败招。与其办丧事花买棺材的钱,不如重组治病,花买药的钱。”2004年初,重庆银行启动了被称作“龙虾三吃”的整体重组方案。一吃龙虾:增资扩股,扩充资本金。将重庆银行的资本金从3亿元一举扩充到15亿元。二吃龙虾:资产重组,通过债务搬家、股东缩股、市场化运作等三轮不良资产剥离,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重庆银行的不良资产减少了26.5亿元。三吃龙虾:引入战略投资者。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共同参股的股权结构。重组后的重庆银行,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变为资产质量优良、赢利能力良好的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指标在全国城商行中名列前茅,现已跻身全国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综合排名第四位。
二由根据重庆建设金融中心需要新组建而来。包括重庆联交所、土交所、农畜所、股份转让中心、药交所、航交所,以及13家总部在重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
如: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民营资本不愿涉足的担保领域,重庆国资挺身而出,先后组建了三峡担保集团、进出口担保公司等担保公司,目前已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近300多亿元。
路径三:改造传统工商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通过打“组合拳”,推动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发展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一是改善负债结构,恢复融资功能。通过渝富公司的整体打包处置工商银行不良债务,使工商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10多个百分点;通过工业划拨地转出让地,近100亿出让金转增资本金,再降负债率约10个百分点;通过成功处置国企历史积案8 000多件,又降约10个百分点;这三项举措使工商企业负债率下降到60%左右的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
二是大规模推动重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共实施了57次集团层面、655次集团下属企业间的重组整合,解决了过去资产布局散、集团组织链条长、主业不突出、出血点多等重大问题,实现了资本向优势行业、资源向优秀企业、政策、资金等向优秀产品集中的“三集中”。
三是改造提升产业、工艺、技术档次和水平。目前,市国资委直管工商集团已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8个,国家级资质245个,国际领先技术43项,国内领先技术166项。有23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52个位列国内前三。有20个单项实力国际领先、56个国内领先、74个西部领先。
例如:通过“环保搬迁+收购资源”等措施,使重钢这个产量长期徘徊在300万吨左右、面临淘汰的中国最老的钢铁集团,重焕生机。其2008年开始实现环保搬迁时,首先面对的是资金问题。通过渝富周转的模式,利用重钢老区、新区的土地级差,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如今,一期650万吨全流程钢生产线已全面投产,技术装备、工艺流程等全部实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其次是资源问题。2009年,重钢集团以2.8亿澳元收购亚洲钢铁公司60%的股权,获得澳大利亚伊斯坦鑫山磁铁矿的开采权。该矿可开采储量2.1亿吨,初探储量14.71亿吨,选矿后的铁精矿品位68%。预计投资30亿美元,分三期建设,一期于今年11月下旬正式动工,2013年底投产,最终形成年产3 000万吨铁精矿的规模。此收购,一举突破制约重钢集团百年发展的资源瓶颈问题,年增矿石利润逼近百亿元。
路径四:“走出去”配置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抓住国家外汇储备过剩、人民币升值、全球金融危机、资本资产缩水等战略机遇,成功实施了一大批海外并购项目,形成了具有重庆特色的海外并购模式。核心内容包括:
一是重点投资“五领域”,以改变内陆进出口格局为目的走出去。即以南美、非洲、东南亚、澳洲等资源富集区为重点,投资收购铁、铜、锰、铝及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国内市场急需的地下资源。以美洲、澳洲为重点,到巴西、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表资源富集区,建立农业园区,建设粮食、食用油等基础性商品生产基地。以减轻国内能源消耗压力等为重点,鼓励境外资源加工类投资,支持企业在境外对资源产品深加工。以英国、德国、加拿大、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重点,鼓励收购拥有先进装备或技术的海外项目,收购境外优质品牌加工类企业股权,将加工基地转移至重庆。
二是推动“走出去”与“走回来”相结合。正在实施“一石三鸟”模式,即通过投资海外实施并购或独资设企业,实现“走出去”;依托海外主体,通过海外市场融资后投回重庆,完成“引进来”;通过投资重庆收到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多重效果。
三是坚持“三必须”防范风险。即重点项目,必须由市国资委主导,统筹调度和配置各种资源,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形成“抱团”态势。项目论证,必须有全面客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风险评估报告。推进项目,必须有一组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参与,包括熟悉当地情况的国际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管理团队等。
如:重庆粮食集团,投资32亿美元建境外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基地建设+生产资料经营+加工贸易+仓储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对抢抓国际油料供应战略源头、稳定国内食用油价格、拓展和完善食用油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已有4船约26万吨优质大豆运抵回国,还有两船即将启程。到“十二五”末,预计可达1 0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65亿元、毛利42亿元。
重庆机电集团,以2 000万英磅收购英国PTG集团旗下6家子公司的全部股权,获得3个百年品牌、5项世界先进技术。重庆机床相关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缩短15~20年。依托此收购,机电集团已在英国组建了技术研发和转移平台,正在移植重庆市“退城进园”的操作思路,推进这6家子公司在英国的搬迁和改造提升工作,新的研发成果将在我国国内企业无障碍使用。
中国四联集团,以2 000万美元收购美国霍尼韦尔加拿大蓝宝石工厂,为重庆市抢占世界LED产业链高端赢得了先机,此项目已在重庆开花结果。同时,四联集团几乎以零成本收购法国汤姆逊半导体实验室研发团队,使中国在解码核、解码算法等多项技术上一步实现国际领先。以此收购,四联集团国内首款高清芯片已经完成系统级测试验证,形成产能;为面向中国直播卫星市场的解码芯片提供市场;使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低成本高清视频图像传感器、新一代视频编码算法可望成为国际标准。
重庆轻纺集团,以承接8 211万欧元债务,支付6 414万欧元对价,成功收购全球第四大汽车密封条企业——德国萨固密集团,一举获得6项世界先进技术、81项国际专利,年增销售收入30亿元。该公司是大众、奔驰、宝马、福特等汽车制造商的配套商。此项收购,创迄今中国对德国的最大产业收购纪录,签约仪式被纳入温家宝总理今年的访德行程,轻纺集团因此一跃成为业务横跨欧亚美三洲的跨国公司。
重庆交运集团,主导联合“五国六方”(中国、俄罗斯、德国、波兰、哈萨克斯坦、重庆),组建渝新欧国际物流平台公司,开通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从重庆到阿姆斯特丹只需12天,比我国沿海海运还快24天,成本相当;比欧洲同类平台同通道单箱成本低2 000美元,一举改变了过去内陆进出口全部依靠沿海口岸的格局,使重庆成为直通欧洲新的货物集结地和中欧、亚欧贸易的桥头堡。
路径五:实施“整体上市”战略,推动国企机制深度转换、监管体制深刻变革。
2007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将整体上市确立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路径。2008年,重庆机电H股在香港上市挂牌交易,成为重庆直辖后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2009年,重钢股份实现A股回归,机电股份实现H股上市,西南证券借壳成功登陆沪市。2010年,水务股份登陆A股,农商行挂牌香港联交所,商社集团、港务集团实现主营资产整体上市。目前,在省级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重庆以12家位居中西部12省首位。
这些企业的上市,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推进了优质资源向优质国企集中,解决了国企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更重要的是推动国资监管从原来单一的出资人监管进入到“六位一体”的市场监管环境,即在出资人监管基础上,引入了以证监会为主的监管机构的监管;引入了交易所、协会等自律机构的约束;引入了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督导;引入了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倒逼机制;也引入了各类媒体的舆论监督。
发挥国资国企作用的重庆探索
探索一:通过国有企业运作,形成了“上交税金+上交收益+帮助政府投资+减轻财政支出”的“第三财政”力量,增强了政府统筹城乡发展、惠及民生的底气,为公共财政转型腾出了财力空间。以“十一五”为例:一是“八大投”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公益项目2 641亿元,年均投入约为以前年度的50倍,5年干了靠财政投入需要50年才能干的事,使政府腾出了大量财力空间用于公共财政支出。二是国企上缴财政820亿元,包括760亿元的土地转让收益和60亿元的国资经营收益。三是国企与财政彻底“断奶”,并帮助政府承担财政性支出615亿元,包括68亿元新建基础设施产生的管理成本,547亿元一般都由政府支出的企业资本金、破产周转金、环保搬迁资金、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改贴息资金等。
探索二:通过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介入,使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改革,推动非公、中小和微型企业发展有了新的资金来源和带动力量。为推动重庆“两翼”欠发达地区发展,重庆市委决定,由国有集团融资100亿元,以输送生产力要素的方式,帮助“两翼”17个区县和潼南县建设特色园区,取得很好效果。据这些区县预计,这100亿资金将最终带动其他投资上千亿元,形成产值上千亿元,新增税收上100亿元,带动就业上100万人。
为解决中小企业、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重庆以国资主导建立了一批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其中,通过渝富公司出资,引入国家开发银行、长江三峡总公司组建的全国最大的三峡担保集团,已为库区和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25亿元。
为支持非公企业发展,重庆以工商产业集团与担保公司合资组建小贷公司,专门为工商企业产业链上的非公企业提供小贷服务,收到了多重效果。一是小贷公司收贷有保障。因为手中有贷方的货款。二是非公企业欢迎。因为贷款成本低且产品销售有保障。国有小贷公司利率大大低于市场其他小贷公司。三是促进小贷市场的规范。仅中国四联集团与重庆进出口担保公司组建的“信联小贷”,就为四联集团产业链上3 400家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服务。
探索三:通过国有资本依法合规进行市场调节,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有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如:政府通过赋予投资集团土地储备职能,建立土地供给的“蓄水池”,解决了10年前房地产商大量囤积土地的问题。通过国有集团承建公租房、改造危旧房,控制投资集团储备土地的投放速度和建设强度,促进了我市“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住房体制建设,维护了房地产市场的相对稳定。
探索四:通过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托盘,使政府在打造发展硬环境、处理市场重大失误等急难问题中有了新的载体和经济支撑。如:由国资组建的西永微电园公司、江北嘴公司、保税港公司等,充当了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西永综保区、西永微电园、大学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等区域开放、发展平台的建设主体。采取由国有集团先出资解决矛盾,再通过集团运作、加上政府的财税减免等政策平衡资金缺口的方式,使重庆120多栋“烂尾楼”和“三金三乱”、“龙寰超市”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探索五:通过国有企业代表政府意图,以市场机制推动,使政府在培育、规范市场、建设现代市场体系上有了新的方式和路子。比如:在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建设领域,西部欠发达地区因市场信号一时缺失,民营等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往往形成“经济落后、投入不足、制约发展”的恶性循环。重庆通过“八大投”先行投入,激活市场信号,打通了这一“死结”。“十一五”,“八大投”共完成1 100公里高速公路、3 500公里高等级公路建设,竣工和新开工197公里轨道线、10座跨江大桥、867万平米文化标志性建筑和公租房建设,引入530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领域。
针对在各种交易领域,往往因信息不对称、交易环节多等因素导致道德风险频发现象,重庆通过以国资主导,搭建了联交所、药交所、农畜所、招标采购集团等阳光平台,与政府意图、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共同作用,推进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如:在全国率先将涉讼资产的处置,强制进入联交所交易,推动全国涉讼资产处置的重大改革,规避了道德风险。此项改革受到了中纪委、中央政法委的高度肯定。
国企党建创新的重庆实践
重庆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在改革创新中全面加强,多项举措闻名全国。
一是体制创新上,建立公共部门管项目、国资部门管资产、国有集团管建设的“三权分立”体制;搭建产权转让、药品交易等腐败易发、多发领域的阳光操作平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重庆国有企业的反腐倡廉体系,受到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和中纪委的充分肯定。
二是机制创新上,建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综合考评机制,纳入企业负责人的年度和任期考核,与薪酬挂钩。建立国有企业党组织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实现企业党组织与现代企业制度的高效融入。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创建“党组织同步设立、治理结构同步到位、工作机构同步配置、工作经费和人员同步落实、工作考核同步跟进”的“五同步”机制,在全国国有企业中推广。
三是工作方式上,首创创先争优中“一讲二评三公示”的做法,在全市推广,被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国资委充分肯定。与清华大学合作,在全国首创“15+15”的企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被誉为重庆国有企业的“人才摇篮”。开通全国首个电脑与手机互动的国有企业党建信息平台,率先实现了党组织、党员信息的动态管理和党员组织关系的网上转移。创建“国资大讲台”、“国资大舞台”、“国资大赛场”,逐渐成为影响西部乃至全国的重庆国有企业的党建品牌。
国企党建已成为重庆党建的一面旗帜。近5年共创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个、“全国国有企业四好班子”6个,有38个基层党组织、281名党员受到市委表彰,131人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等市级以上荣誉,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国企民生导向的重庆工程
按照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决定》“在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中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基础性作用”的要求,重庆国企正在全面实施“十大工程”。一是实施“两翼”园区帮扶工程,带动投资上千亿元,新增产值上千亿元、税收上百亿元,解决和带动就业上百万人;二是实施微型企业重点扶持工程,补贴资本金5亿元,带动就业10万人;三是实施非公企业带动工程,全面深化“国进民也进”的发展机制;四是实施公租房支撑工程,投资700亿元,完成主城120万人的保障住房建设;五是实施农村“三权”融资工程,承担300亿元以上的“三权”抵押融资任务;六是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打造工程,年均投入800亿元左右,解决和带动就业50万人以上;七是实施对口扶贫模式的创新工程,建立国有企业组团、每年重点帮扶1~3个贫困区县的机制;八是实施农畜产品与交易市场的链接工程,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农民收益,调节市场价格;九是实施促进共同富裕的标杆工程,推动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在全市率先实现共同富裕;十是实施改革遗留问题的扫尾工程,探索解决约100万曾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职工社保及部分特殊群体困难的突出矛盾。经测算,随着以上“十大工程”的顺利推进,到2015年,可以投入和带动民生投入1万亿元以上,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和存量资产收益可超1 000亿元,其中,安排用于民生的比重可达30%以上,可以解决和带动就业200万人以上,对全市缩小“圈翼”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拉动可达60%左右。
规划到2015年,重庆市属国有重点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万亿元左右,年利润600亿元以上,生产经营一线普通职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工商企业核心指标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每户拥有3~5项全球领先技术,4户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 000亿元,进军世界500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