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临危受命陈金彪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31日 08:47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临危受命的温州市副市长、代市长陈金彪,能否力挽狂澜于既倒,从其一上任即需直面。

  文 | CEI记者 肖隆平

  2011年9月22日,在这一天里有9位温州老板因无法偿欠债出逃,打破了温州老板出逃的历史纪录。6天后,陈金彪从浙江省统战部副部长岗位上调任温州市副市长、代市长一职。

  上任当天,温州市委、市政府即发布了一份《关于稳定规范金融秩序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各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不抽贷、不压贷;对已出现危机的企业,也要尽可能给予资金帮扶,支持重组。

  陈金彪,出生诸暨(隶属绍兴),在东阳(隶属金华)、新疆和田以及浙江省农办任职过—几乎与温州未有过交集的官员却在此时受命于危难之中。他将如何直面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温州经济乱象?

  温州,一个因“温州模式”而一度闻名于世的浙江最大的地级市。全市民营企业大约有36万家,其中规模企业目前有3900家,还有38个国家级生产基地。

  然而,一切的辉煌都与陈金彪没关系,他所面对的是一个经济问题接连而生的温州。上任当月,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高达0.55%,是温州银行业近10年来不良贷款率的首次上升。

  上任当天,除了温州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意见》处理方案,温州市23家各类国家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亦作出决定:向上级银行争取信贷规模、优惠政策的倾斜,用好用足信贷资金;制定“一企一策”的帮扶措施。

  这些措施的出台是否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006年,从对国企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新疆和田地委副书记一职调任浙江省统战部副部长后,陈金彪协助浙江省有关部门建立了非公有制企业风险预警机制,制定民营企业保护机制。目前,这些创新举措就已经运用到解决温州问题了。

  但温州问题并非一日之寒,《意见》也并非一味灵丹妙药。10月,温州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继续上升,达到0.67%,分别比9月、年初增加0.12和0.23个百分点。

  上任不过一个月,温州问题继续升级。陈金彪能否不负众望?随着不良贷款率的提升,纠纷案件也在增加。金融问题还可能成为一个个社会问题的导火索。截至10月底,温州累计发生民间借贷纠纷案件9678件,同比增长35.9%;涉及金额50多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0%,其中,泰顺、瑞安等几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涉案金额均高达20多亿元。

  面对这个局势,温州各家银行再出对策,帮陈金彪“解围”。各家银行均不同程度提高了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尤其对小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有所提高。“不良贷款容忍率也升至2%左右,个别银行甚至有3%。”

  温州问题的不断升级,不仅让浙江省政府着急,也得到了中央的关注。

  在陈金彪上任一个月零几天后的10月3日,早先已派人秘密在温州做了相关调研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领央行行长周小川、财政部长谢旭人等财政高官也来到了温州。

  温家宝的到来,让陈金彪所面对的“难题”不再是以一己之力救众人之难。温家宝当即对陈金彪等官员指出,政府将从4个方面对温州中小企业的发展予以扶持。

  此时的他能否做出成绩,不仅可能影响到他在温州市的形象,更有可能直接影响他在浙江省甚至更高层面的形象。因为“温州现象”影响的已不再只是温州这个城市,而可能是整个民间融资问题。

  确实,陈金彪所面对的不仅仅是那些中小企业倒闭、破产,老板跑路,甚至是自杀的问题。在温州这个民营资本活跃的天地里,民间融资问题不是今天才存在,几年前这个问题就已经存在,只是今年格外严重。

  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这个问题摆在了陈金彪面前,也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陈金彪才能把此次的临危受命顺利完成。

  打火机、鞋和低压电器,温州曾经的三个城市名片,一直稳固着温州的经济地位。然而,这个依靠制造业发家的城市企业家们却拼命挤到了资本投机的独木桥上。

  陈金彪到温州时,这个问题已然形成:金属打火机制造企业在鼎盛时期一度达到了1000多家,但如今仅有100家左右,即便是这100家,也只有30来家的老板在专心经营;制鞋企业在高峰时有6000多家,但目前只有2000多家;被称为中国“低压电器之都”的柳市镇2010年规模以上的企业中,有70%以上利润不再投资原产业。

  产业空心化,资本投机化。这两个问题互为因果,导致了今天“温州现象”的爆发。

  显然,陈金彪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需要从根源上来解决温州问题。11月2日下午,20多位温州市各行业龙头企业的老板们齐聚一堂,陈金彪与会。召集这些龙头大佬们开会,陈只有一个目的:强调制造业地位的不容置疑。他要让温州的企业家们知道,尽管温州最终是要形成“三产、二产、一产”的三次产业结构,但这个结构的形成离不开实体和工业。

  陈金彪还在开拓第二个解决温州问题的维度。11月5日,温州市政府对外发布将申报“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下称金融综改区)。陈金彪认为这是解决温州问题千载难逢的契机,只有结合温州实际大胆先行先试才可能让温州走出“两多两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小微企业多融资难)困境。

  的确,金融综改区的规划——以期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民间资本市场体系、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等方面先行试验——将让温州走向希望。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