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绿城集团:你还能扛多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14日 22:05  《新领军》杂志

  一方面是债台高筑,一方面是销售不利。这不仅让人要问:“绿城集团,你还能扛多久?“

  文/知巍

  从“集资门”到“要被海航收购”的传闻,再到 “被银监会调查信托风险”,绿城集团近期可谓是多事之秋,负面新闻频频登上行业头条。正所谓苍蝇不叮没缝的蛋,绿城集团的销售受阻、负债率走高、资金链即将断裂,恐怕都促使它成为了在重拳调控之下的房地产市场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经历了2007年、2008年的寒冬时节,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新的黄金期。但当2010年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态度和力度凸显之后,很多房地产企业并非只是沉浸在喜悦之中,开始进行战略调整,如转战商业地产、低碳建筑。而面对一次比一次严厉的调控措施,绿城集团则采取的是“代建性扩张”策略。

  回顾2010年绿城集团的拿地行动,大多都是以“绿城等联合体”的身份竞得。在该联合体拍地中,绿城的合作伙伴需要掏出“真金白银”来拿地,绿城在以较小的资金撬动土地的同时,要向对方承担比银行基准利率高出100到200个基点的利息。表面上看,这种用别人的钱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方式,解决了绿城的资金困难,但却让绿城债台高筑、利息负担过重。2010年绿城销售额虽有580亿元,但利润却仅有10亿元,仔细算下来其利润率还不到2%,相对于房地产毛利率至少应该在50%以上的水平,这只能说明绿城的大部分利润都被高利贷给吃掉了。

  一方面是资金不足、债台高筑;另一方面却是销售不利,资金难以及时回笼。绿城的开发项目大多都是以高端房产为主,这部分房产的购买人群大多又恰恰正处于被限购的范围之内。自从限购令颁布之后,绿城的销售业绩就明显下滑。2011年绿城中报显示,截止到6月30日,其销售额仅为201亿元,距离其2011年销售额要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相差将近800亿元。

  销售业绩不好不仅是绿城一家高端房产面临的局面,龙湖也同样面对。再加之去年年底对开发商预售款的监管,让已经紧绷的房地产资金链又上了一道弦。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龙湖等房地产商率先降价、刺激销售。可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业内口碑不如龙湖的绿城却依然价格坚挺、拒绝降价,而是采取了进一步的举债规模。

  今年年初,绿城被大肆曝光“集资门”,被指通过内部集资的民间借贷手法来缓解集团资金链紧绷。之后又大举进入房地产信托市场,7月份与平安信托就温州项目联合募集信托产品高达8.75亿元,融资成本竟高达25%。其频率之高、规模之大难怪会招来银监会的注意。时至今日的绿城,早已是寅年吃了卯粮,让人不得不问,绿城,这样的经营方式你的资金链还能坚持多久?

  笔者认为,绿城其实只是现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典型缩影。一方面仍然相信市场即将回暖,不愿降低价格;一方面却又以高利举债,缓解资金压力。

  我国政府正在筹划大量兴建保障性住房,过去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净利率只在4%到5%之间,很少有房地产企业问津。但现在,与其大肆举债,降低利润到不如去承担一些保障型住房的建设,既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口碑,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资金压力。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