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时装周的正反两面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9日 23:05  经济观察报

  杨婷婷

  前不久,梅赛德斯-奔驰成为了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冠名赞助商,从今年10月开始,将连续三年冠名每年春季、夏季两场中国时装周。

  在此之前,虽然有东丽株式会社、DHL这样的业内业外赞助商,但奔驰却是自中国国际时装周1997年诞生以来首次冠名赞助商,二者宣布合作后,服装界和媒体界都颇为看好。

  奔驰会带来改变吗?

  为什么一家汽车企业成为中国国际时装周会引起众人如此大的关注,并获得如此多的支持?其实,这并非奔驰的冲动之举。如果你关心世界上其他几大时装周,就会发现奔驰的LOGO早就竖在了柏林、伦敦、纽约三大时装周场地外,来到北京其实是在延续其在国际上的惯例。

  但人们对奔驰赞助中国时装周的期许,并不在于它让北京和纽约背后拥有了同一个名字,也不是它能带来不能对外公布的丰厚资金,事实上,今天的中国国际时装周早就没有资金上的困扰了。真正让人期待的是,奔驰能否把和另外几大时装周合作时的国际经验,真正地复制到中国,并且带来改变?

  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秘书长杨健告诉记者,他们和奔驰在正式确立合作前,已经接洽了两年。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和奔驰的合作,是因为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有了国际化的需要。如果说此前业内的小赞助能证明被行业内承认,今天奔驰的加入说明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行业内部游戏,而会逐渐地成为公共话题。

  不过,奔驰的加入并不会根本改变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组织方式,但却会促进中国和国际资源进行交换,梅赛德斯-奔驰主办的先锋设计师大奖获得者将会在2012年柏林时装周上举办专场时装秀,还将有机会到欧洲参与交换项目,跟欧洲的时装大师们学习;除了输出性帮助,赞助商还会让今年的时装周在视觉上更加国际化,从广告到记者证、门票、甚至是现场的布置这些细节上,都会更加合理。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汽车企业都在试图通过和时尚、艺术联姻提升自己在设计方面的形象。对奔驰来说,这种营销生活方式的市场策略在各个国家都屡试不爽。豪华轿车和普通轿车最大的区别是,汽车不是简单代步工具,人们能从汽车身上体验到消费代入感。男人热衷豪华轿车,就和女人对CHANEL经典包款的追逐是一个道理。一位购买了奔驰SLK200的消费者向我谈起他的新车时,并没有说起它令人惊叹的汽车功能,倒是向我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奔驰多年来在汽车领域的发明和对汽车行业的革新,明显,他已经被4S店里汽车销售洗脑成功。

  成长仍然是关键词

  和杨健聊起中国国际时装周,最大的感触是“发展”这个词频频出现。必须要承认的是,即使在今年有了奔驰的赞助,仍然距离一线国际时装周差距甚远。

  这当然跟我们的年轻有关,和巴黎、米兰这样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老牌时装周比起来,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年龄还算是少女时期。造成差距的其他原因还有,几十年间我们对于审美的丢失,在曾经一个政治高压、统一化着装的时代里,风尚这个词离普通人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即使今天极少数中国设计师已经得到了国际的承认,但中国服装的影响力仍处于中国制造阶段。

  历史是中国国际时装周国际化的一个短板,但杨健回忆起最初的创业“我们谁也不懂,就是找了一些设计师和品牌,觉得这事儿不错,就干吧。现在想想当时真是晕晕乎乎的,我们根本没想国外怎么样,都是零起步。”杨健14年来一直服务于中国设计师协会,想起最初的创业阶段觉得眼下的一些缺点也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急躁在这个时候一点用也没有,必须一步一步来。其实需要成长的何止是组委会,在杨健看来,品牌需要更加国际化的视角,而当下时装发展更为缺乏的,是独立、客观、有公信力的时装评论人。

  在过去1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国际时装周一直试图平衡各方面的力量,给所有参与者分配到舞台和时间。即使在今天,为了让媒体看到每一场秀,杨健和他的同事们都要进行辛苦的场次安排工作,在早期这样的工作更为艰难,因为发布会的场地需要提前预约,但参加的品牌数目却是未知数,当时他们最担心的,是对酒店的违约行为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按顺序排满时装发布会。而国际时装周上通行的做法是,同一个时间段,会有多家品牌的秀同时开演,有实力、有新鲜招数的自然会吸引媒体、时尚买手看秀,没有实力的,慢慢也会在时装周上被淘汰。在纽约时装周上,小众的设计师们因为缺乏关注和付不起场租,只能带着自己的模特在发布会外的空地上走秀,没有音乐、没有灯光,只能凭借设计吸引人们注意。

  比较而言,中国国际时装周无论是对品牌、设计师、甚至是服装学院的学生都要善意得多,他们既邀请设计师热衷参加时装周来提升整个行业水平,又举办设计大赛推出那些新锐的设计师,在时装周期间,他们还和高校合作,帮助服装设计系的学生推出自己的毕业时装秀。中国国际时装周是全能王,这模式简直就是时装人士的理想国。

  但人们依然对中国国际时装周抱有不少批评,人们一方面认为一些品牌过于主导,而决定服装精髓的设计师们隐藏在幕后,没有收到应得的鲜花和掌声;一方面又认为中国国际时装周秀的成分大于实际意义,时尚买手Tony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他看完品牌时装秀,不知道找谁去买衣服,而国际上的时装周是个平台,在牵动整个行业的神经,“现在在中国,倒是一小部分圈里人和买票观众的狂欢。没有买手甚至是商场什么事儿。”

  杨健对这些批评也心知肚明,不少人向他说过在中国国际时装秀上能看到最炫目的舞台,在内容上却远未同步,至于为什么在中国买手的参与度如此之低,他觉得责任并不在时装周本身,这是一个时代的消费文化,“买手们都受雇于商场,他们决定了一个商场的品位和特色。但目前绝大多数商场的货品都一样,他们也没有生存危机,因此并不需要买手,也就不需要参与到时装周里来。如果有一天,消费者的兴趣越来越多样化,可能就会逼迫商场进行变革。那时候买手自然就会多起来。”

  这些问题,仅仅希望依靠一个服装设计师协会和一个时装周就得到改变,显然并不现实,而他们也无能为力。或许对于中国国际时装周来说,继续寻找最适合中国的组织发展模式,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时装周来,才是最大的工作。

  (实习生殷欢欢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