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陈伟民,一个很精瘦的男人,但眉宇间却透着一股坚毅的目光。他话并不多,专注地盯着监视器中的一举一动,周边有任何声响都不曾抬眼。现场如战场,气氛紧张肃然,仿佛一口大喘气也会出现闪失。他对摄制现场的一切都指挥若定,一番大将风范。而当镜头关注他的那一刹那,猛然发现,监视器后他的笑容是那么的开怀和纯真。
机缘巧合,让他与电视艺术有了亲密接触
其实,当初陈伟民并未接触过电视制作。在大学读的是营销管理专业,毕业后在一家证券公司上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与了一档财经节目的录制,当他看到现场忙碌的摄制组和指挥若定的导演时,就对电视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久后,随着金融风暴的席卷,大环境下的股市不景气,陈为民所在的证券公司也被曝幕后交易丑闻,导致最终重组。在事业处在彷徨无助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放弃金融专业,通过朋友介绍,进入了一家从事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工作室,学习电视后期制作。
所谓“隔行如隔山”,从金融界跳到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电视制作领域,陈伟民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领略到电视艺术的魅力,并渐渐地热爱上这门艺术。由于电视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做为一个电视人,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在创作过程中,电视人也需要更大容量的知识储备以及更强的适应能力。陈伟民认为,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老百姓的艺术。
因为不放弃, 收获了艰辛背后的甜蜜和幸福
在这个新的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几年后,大多数时间陈伟民还是以学习为主,创办自己公司的想法也并未很强烈的萌生过。其实他创办公司完全是受朋友的影响,那时通过在电视后期公司以及电视剧剧组的几年实习并完成影视专业的相关进修课程后,陈伟民对于电视的制作流程有了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但因为他资历尚浅,在一些栏目组和剧组的制作过程中,往往有一些想法并不能得到实现。因此在两个朋友的鼓舞下,带着一种年轻的蠢蠢欲动的冲动和朋友一起创办了公司。创业总是艰辛的,在此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当初一起创办公司的朋友陆续放弃了,只剩下他一直坚持着。
在创办公司的十年时间里,陈伟民遇到的困难太多,难忘的事情也很多。第一次和大牌明星面对面对话的兴奋,第一次做直播节目的紧张,第一次因为资金问题四处筹钱的尴尬等等。让他最难忘的是2006年做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当时的主持人是汪涵,陈伟民是一个容易紧张的人,又因为平时话比较少,长久以来在节目录制现场都相对严肃,但汪涵超强的业务能力和活跃的性格,让他有了难得的轻松甚至放肆的导演经历。因为长期做后期制作的原因,他很少出差,即使出差也几乎只能窝在房间里。而由于那个节目条件的特殊性,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拍摄地点必须辗转不同的城市,并让陈为民有生以来第一次出国。更让他难忘的是,由于这个节目,让陈伟民认识了现在的太太武蕴赟。当时节目做到一半,栏目组的同事秘密策划了现场相亲,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预热的情况下,他和太太就牵手了,节目做完后,他们就结婚了。
矛盾的出现 ,是对自己考验和磨练的好机会
做公司和做电视,对于陈伟民来说,一直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做电视是他的兴趣所在,但只是兴趣,并不算是生意。因为做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电视制作公司,无论从专业人才到专业设备,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投入对于陈伟民的家庭环境和经济实力来说相对过高,因此在最初的几年,公司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一家纯粹的电视制作公司,和制作相关的所有事都必须要陈伟民亲力亲为。而且在创业初期,经常会有客户的意见与自己的想法相冲突的情况出现,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也一直考验着他。随着公司规模的渐渐扩大和人员结构的变化,业务形态也更多元化,媒体采购、公关活动策划执行也一度成为公司的主业,但这些新的业务形态往往随着市场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公司在电视制作领域一直执着地守侯着、坚持着。
面对发展 ,必须与时俱进、发挥优势
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类型五花八门,而且近些年来,在越来越多新型媒体的市场刺激下,电视艺术领域会经受一些冲击。最近几年,陈伟民更注重纪实类的有文化内涵的节目,而不再是一些只能满足观众茶余饭后娱乐的综艺类节目,他希望能够做一些让观众以轻松的心情观看,并能够获得人生感悟的节目。毕竟电视艺术作为一门传播艺术,是观众充实自己精神文化的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由于长久以来,作为一个电视人,陈伟民发现自己一直重复地用一些技术手段在取悦观众,却很少有机会在节目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观众能够通过一档节目获得些什么?电视能够帮助大家什么?现在的他更愿意做一些能够和更多的人分享生活感悟和平凡哲理的节目。
陈伟民对未来的生活没有太多的计划和太大的梦想,一直以来他很感谢太太对自己的支持,每当最困难的时候或者瓶颈期,都是太太在身边不断地鼓励他不要放弃,并努力为陈伟民寻找更好的方法和出路。作为一个电视人,这是他热爱的事业和理想,陈伟民会继续守侯着,坚持着。
闾 进:让艺术不再只是奢侈品
读书时代成绩不佳,闾进选择通过读艺术继续深造。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他,在众多艺术门类中选择了更能从视觉上有所享受的绘画。毕业后的他却从事着与所学专业完全不相干的零售工作。然而当闾进的事业小有起色时,他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80后的闾进,毅然选择了再次创业,为的只是完成自己的梦想,也帮助更多人实现自己的价值。现在的他,想让艺术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冥冥中的安排
走近艺术爱上绘画
回忆起学生时代,闾进坦言自己是个让老师又爱又恨的孩子。读书时偏科厉害,高考成绩出来后,总成绩全班倒数第一,但作文却拿到满分。选择艺术专业成为他继续深造的唯一途径。
对于艺术,一开始闾进更偏爱诗歌,将每天的感想用几句诗抒发出来,是何等惬意之事。他尤爱王羲之《兰亭序》中“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的意境,三五好友围坐溪边,将盛满美酒的酒杯放于溪流之中随溪而下,飘至友人处拿起饮之,并且开始畅谈心声,此番情景真乃人生之乐也。但渐渐地,闾进发现了绘画艺术的魅力。画,相较于诗歌,是能将情感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的一种方式,每一幅画都透露着作者的灵魂,毫不掩饰地展露出作者的内心世界。慢慢的,他尝试着将更多情感投入在绘画上。
现实的触动
他想帮助更多有理想的人
和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闾进在毕业伊始并没有从事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很多的梦想在碰到现实时,很无奈地退让了。闾进的第二份工作是在苏宁公司做零售,只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闾进就被委派为店长,并且带领团队将该店的销售业绩做到了全公司第一,闾进也因此得到了领导的器重并获得了一次免费进修MBA的机会。
进修后的闾进对于管理、经营的理念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同龄人中已经非常成功的闾进开始静下心来思考人生,当时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所有的梦想是不是能通过现有的平台得以实现?
当时闾进还和很多大学时代的同窗保持着联系,聊天后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不如意。那些曾经为了艺术梦想奋斗的朋友们,有不少和闾进一样成为一个平凡的上班族,在绘画以外的领域里拼搏着;有些人则为了生计,虽然从事着与艺术相关的诸如设计等职业,但必须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忍痛改变自己的创意;还有些为了理想而坚持的朋友,或穷困潦倒或不被周围人理解、赏识。在一次畅谈后,闾进突然又找回大学时代的那份激情,他告诉自己“我必须去做点什么。”
真正让闾进有所行动的是和朋友的一次聊天。一位做钢琴生意的友人有位画家朋友,大家都叫他“王疯”,在周围人眼里,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每天,“王疯”只专心地做一件事:不停地画画,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所有的一切都用他心爱的画笔表达出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为缺少经济来源,“王疯”的生活过得相当清贫。一天,闾进的朋友接到“王疯”的电话,说他自己的画被一个商人看中,愿意买下一系列的所有画作,并且给到一个很高的价格,可以帮助他摆脱贫穷。然而,当听到每幅画仅被50元收购的时候 ,朋友和闾进都惊讶了,为何一个毕生在追求艺术的人,却不能得到让他发展的舞台和被人认可的价值?
艺术的伟大
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拥有它
凭借做零售和管理的经验,闾进想用自己的能力整合一些资源,让这些可以有所成就的艺术家找到适合他们的平台。于是,闾进放弃在苏宁电器的优越工作,开始招兵买马,去找回那些曾经和他有一样理想,一样不甘于向现实低头的那帮朋友们,组建了自己的艺术“帝国”。
2010年2月,闾进和自己的朋友在上海成立了法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后由法乾画廊、法乾油画经纪有限公司全资控股。2010年5月获得法乾画派大陆地区经营权,公司的定位是为社会提供高端的油画服务。公司签约了不少优秀青年画家,由此逐渐提高了法乾画派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影响力。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陆续在上海百联、日月光购物中心、东方商厦、仲盛世界商场等各大商场开设了自己的分部。
法乾艺术的宗旨是让更多的艺术走进百姓的家中,不再让艺术品变成遥不可及的只能在拍卖会上得到的商品,闾进更希望可以让大众的生活更有乐趣和品位。
美,都是在不经意中被发现的。闾进不愿意将法乾艺术开在类似莫干山50号或者田子坊这样有名的艺术区,不想让画作仅仅成为艺术殿堂的臻品,拍卖台上的珍藏,而是希望他们的法乾艺术可以更多地走近百姓身边,让大家在累的时候、有消极情绪的时候停下来,看一看,感受一下绘画带给人的那份宁静。也许有那么一个人,走到一幅画前,看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灵魂,引起了共鸣,那么这幅画就算找到了自己最好的归宿了。
问到闾进未来的战略目标,他淡然一笑,“其实我们并不想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我们这批创业者大多是80后,平时的商略会议大多以头脑风暴为主,大家都是在互相的意见讨论中出成绩的,如果硬下指标可能反而找不到好的点子。毕竟艺术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商品。但是我们的大方向很明确,在未来,我们的法乾艺术一定会以连锁的形式绽放在大江南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