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中国式的管理路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1日 19:49  《中国商人》杂志

  文/王吉万 亨达集团董事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引进,中国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随着大家共同的进步,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比如,管理如何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西方式的管理是“以物为中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从20世纪初泰罗教授将其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泰罗制的实行,形成了流水线式的大工业生产,改变了全人类的生产和生存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效率,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劳资关系紧张等负面的效果。

  为了纠正泰罗制的缺陷,现代又涌现出来了大量西方新的管理思想。这些新思想都强调人才的作用,但主要把人当作一种资本、一种生产要素, 还是逃不了人是经营活动中的一部机器的思维定势,这都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悖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仁爱文化为特征的。仁爱文化崇尚“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因此,一个更符合中国式管理的企业管理方式应当是“以人为中心”,做到人本管理的方式。

  中国式的管理思想时刻考虑的是,如何能使员工由你让他们干好转化为他们心甘情愿的自己想干好,使他们在企业如同在家里一样,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家的事。虽然说制度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但中国企业还是必须更强调一些情感因素在里面。以“求善”、“求治”为目标,强调心理的作用,倡导依靠领导者榜样“身教”的力量和道德感召力来调动和团结全体群众,达到管理的目标。

  实际上,西方式的管理方式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如以西方式的管理理论来看,最重视的是通过分析影响市场发展,从需求、供给、替代、新入及竞争等因素,来分析决定企业应该选择进入怎样的市场进行竞争。这样的分析方法看似科学,然而其起源于西方市场环境相对成熟。比如在西方市场,如果做消费类产品,企业基本可以判断每年的增长可能在百分之几的范围。

  但是,中国市场和西方市场的背景非常不同。因为,中国大多数市场的变化不是连续性的,市场的可预测性在中国差很多。这主要由于中国经济有着明显的阶梯性,城市分为一二三四等级,每个级层的城市人口基数又以一个比较大幅度的以几何形势在增长。中国的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随每个级别城市的变化而改变。总是在某一个级别城市消费出现升级才在另一级城市出现,因而总是呈现波浪形冲击式增长的态势。

  并且,中国的需求与政策影响有高度相关性。中国的政策走到哪里,哪里的需求就跟上来。比如家电下乡,或是鼓励小排量汽车,再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由于这些政策性引导的突发作用,中国市场消费总是充满了突发性和爆发性特点的增长,与西方成熟市场对市场所作的假设完全不同。

  我并非否认西方管理理论的优秀成果。只是从本人的管理经验出发而认为,管理其实并没有一套固定的可以百试百顺、屡试不爽的模式,拿来主义也并非是捷径。很多管理者都在寻求一种万能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够套用在自己的实践管理工作中,但事实上,凡是现成的管理模式去套用的,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在于,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牵扯到人的管理,因此这就必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必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我们不可能照抄历史,更不应该简单依照西方已有的管理方法。

  在任何管理活动中也是一样,为什么人们的计划总是滞后于需求,就是人们讲的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管理要取得利益最大化,就绝对不能照搬固定方法。更重要的是,管理一定要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注定了中国企业必须要走中国式的发展道路。正所谓,明道以致远。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